學校不能培養只會考試的學生
來源: 2008-03-19 09:18:31

從2008年1月初起,本刊開辟了“對中小學培養定位的認識與再思考:如何做大氣的校長”專欄,對中小學教育的培養定位問題進行討論,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目前討論仍在深入進行中。
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承擔著為上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和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雙重任務。拋開其他不談,單就中學為上一級學校培養合格新生這一目標來看,如何更好地解決中學與大學教育的順利對接,便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解決。恰逢“兩會”召開之際,本刊約請了幾位代表、委員就此話題發表見解,以期換一個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碰撞和交流。
弊端1:“過度施肥”磨滅了學習興趣
“現在的一些大學新生,掌握的知識比過去的學生多,所學的課程也多,考試分數也高,但綜合能力卻比過去差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接指出了現在大學新生身上存在的問題。“綜合能力是指什么呢?既包括知識積累的多少,也包括對學習有沒有興趣,有沒有好奇心。”朱清時說,倘若沒有了興趣和好奇心,對事情的直覺和洞察力就會差許多,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如過去的原因。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副校長許京軍深有同感:“我們現在招的學生越來越聰明,但最讓我們感到頭疼的就是有些人缺乏學習興趣,大學四年很快就混過去了。”
人生下來都是有天賦的,都是充滿靈氣的,但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學生的靈性非但沒有得到很好的延伸和發展,反而連原來的一點興趣也被磨滅掉了呢?是不是中學教育的培養方式出了問題?
朱清時認為,現在學生功課的難度比過去大,學習的負荷也很大,屬于他們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使他們不可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去主動發展,所以他們的興趣、愛好、好奇心、直覺、洞察力都減弱了。人在小的時候,好奇心可能很強,興趣也很多,但上了小學就慢慢地開始萎縮,上了中學后就基本上沒什么興趣了。
“現在的中小學都是過度施肥。”朱清時形象地比喻道,“什么叫過度施肥呢?我小的時候,水稻田畝產四五百斤就算很高的了。后來發現施肥有好處,施兩遍肥后,畝產就可以達到600斤。但在施第三遍肥時,畝產只增加一二十斤,以后就是多施10遍肥,產量也提不上去。過度施肥以后,不僅產量上不去,還毀壞了土地,很多農田都板結了。”“學生也是一樣,很多教師和家長覺得課程學得越多越好,題做得越多越好,實際上,這是‘過度施肥’,不僅無效,反而把學生的創造力和興趣也給毀掉了,就像胃口吃壞了一樣。”
許京軍認為,中學教育應該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啟發學生的興趣,一個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現在的中學生,由于課程排得太滿,根本沒有玩的時間,考試考得對學習都沒興趣了。這樣,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就很難提高,有的學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如果在中學階段沒有一個明確的興趣,考進了大學,又對所學的專業一無所知,他就沒有學習積極性,就會非常痛苦,以后也不可能有好的發展。“現在很多中學生不是靠興趣在學習,而是靠自己的毅力在支撐著。有的中學生高考結束以后,回家把書全部燒掉。他不但沒興趣學習,而且痛恨學習。這就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弊端2:重視知識傳授忽視人格培養
朱清時認為,評價學生素質的第一點是人格的素質,第二點是綜合的創新能力。現在對中小學培養目標,盡管有種種正確的表述,但實際上只有一個,就是升學,就是考上大學。“我從1998年開始做大學校長,與那時相比,現在的大學新生知識水平更高了,但在人格方面就要弱一些。”有些中學畢業生在尊重師長等方面就不如從前。
朱清時舉例說:“一次,我去教學樓乘坐電梯。電梯里有幾個學生,看見校長過來了,也不等一下,就直接關上電梯門上去了。”現在一些剛剛入學學生的做法,讓人感到了一種冷漠。這些學生在人格培養方面的欠缺,對于他們今后的發展將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中山紀念中學校長賀優琳也深有感觸。去年8月份,中山紀念中學的陳啟峰同學獲得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北京舉行慶功會時,賀優琳發現,一些金牌選手在講話的過程中,沒有一句感謝的話,似乎認為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得來的,與他人沒有任何關系。
“我當時是越聽越緊張,陳啟峰同學是最后一個發言,好在他講得不錯。他說,感謝同學們的幫助,感謝老師的培養和父母的教育。”
賀優琳說到這里有些激動:“后來我跟陳啟峰說,幸虧你還知恩圖報,否則我今天就會很失望,會很自責沒把你教育好,會后悔來接你。”
賀優琳指出,當今中學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重視了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思想品德的培養,而培養人的關鍵點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中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教會學生做人。
而在辦學實踐中,一些學校一切為了分數,一切為了升學,過于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而疏于對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使本應處于非常重要位置的德育工作長期難以落到實處,這不能不說是當前很多中學在培養定位上出現的偏差。
癥結:升學,學校無法回避的壓力
育人是教育的宗旨,教育應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身為中學校長,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但為什么在實際辦學過程中,一些學校卻漸漸偏離這個育人的大方向呢?
“現在一家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比較高,學生自身也有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傳遞給學校,也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于是,就出現了加班加點、過多地占用學生時間的應試教育現象,使學生培養個人興趣和愛好的空間越來越小。有些學校,美術、體育、音樂課都取消了,把這些時間都用來應對升學考試的學科。”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泰州中學校長蔣建華表示,在辦學過程中,校長也面臨著很多無奈。
蔣建華認為,在人格培養方面,也不能完全歸咎于中學,它的源頭與家庭教育有關。現在的學生從小就有一種很強的優越感,缺乏感恩的意識,缺少社會責任感,在家長的高期望值下,認為只要取得好成績就行了。應試教育沒有得到有效扭轉,人們普遍過分看重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不關注整體素質的提升。同時,一些教育行政部門也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家長、社會、教育行政部門都在關注升學率,學校因此承受著很大壓力。
“應該說,在目前這種線性的考試制度下,競爭是激烈殘酷的,分數是無情的。平時的綜合素質再高、興趣愛好再廣泛,哪怕差一分也上不了自己理想的大學。此外,還有一個社會和上級機關對學校的評價標準問題,高考成績好就是好學校。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地方只好高考壓倒一切。”賀優琳同時指出,學校教育僅僅是一個方面,現在社會上的負面因素對學生影響比較大。“人就是這樣,有的負面影響學生接受起來反而更快。比如學校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規則,但周邊的大人們在孩子面前大闖紅燈,這無形中就沖淡了學校教育的效果。
學校、家長、社會應當形成一種育人合力。如果僅僅靠學校,想取得多好的育人效果也是不現實的。”
當前,中學面臨的升學壓力越來越大,這當然是一個不爭的客觀事實。但在重壓之下,校長是妥協退讓、隨波逐流,還是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自己內心的教育信念,則考驗著校長的智慧、水平和境界。
觀點:升學壓力大不是借口
“中學升學壓力是大,但這不能成為借口。”賀優琳說,中學除了要將學生送進大學,給予他們一張高考錄取通知書以外,還要思考教會了學生什么,學生在學校還學到了什么,這才是最關鍵的。
“過去我們學校也是這樣拼命地抓常規,卻并沒有對升學成績的提高產生明顯效果。后來,我們提出‘課內打基礎,課外育專長’,反而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教育教學質量也提高了。”賀優琳認為,雖然現在學校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但學校育人的空間還是有的。校長應該把學校作為一個大空間、大舞臺,去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實際上,開展一定的科普活動也好,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也罷,只要引導得當,是不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更不會影響到學生的高考成績。“我們的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由于綜合能力強、素質高,愛護集體,尊重師長,關心他人,很受大學的歡迎。這樣的學生,走上社會以后,潛能會更大,發展能力也會更強。”
賀優琳舉例說,在中山紀念中學,每年都有三臺全校性文藝演出,學生都進行了充分準備,但有的教師不放心,怕學生耽誤學習,不讓學生參加演出。“后來我就跟教師說,學生想表演而不讓他表演,他耽誤學習更嚴重。今年元旦演出,我們一開始準備各班先預演,經篩選后再全校演出。對此,有學生給我寫信表示失望。后來我們決定,想表演的學生都參加,一個晚上不夠就兩個晚上,兩個晚上不行三個晚上。幾天下來,學生的要求都得到了滿足。這時再來看學生的學習狀態,明顯不一樣。實際上,我們很多校長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很多活動只要是健康有益的,它本身就是開發智力的,關鍵在于引導。”
蔣建華也認為,在學習上,學生并不是花的時間越多越好,關鍵在于學生個人能力、素養和知識水平的提高,包括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校長的引領作用非常關鍵。再不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抓分數了,而是要真正用心用力,始終把培養什么樣的人放在首位。校長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辦學指導思想,規范自己的辦學行為,從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制訂學校的辦學目標和管理措施。
“如果校長的辦學思想不端正,那就要出大問題了。”在賀優琳看來,中學育人目標就是要使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如果說學校有1000個學生,目標是要使80%的學生成功,還沒開始就淘汰了20%的學生,這樣的辦學思想就有問題。如果要讓1000個學生都成為成功者,校長就會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看問題的視角和采取的措施就會不同。
“實際上,教育思想越端正,工作起來就越順利。”在賀優琳看來,當學生都能夠積極、健康、向上地成長時,校長也會少了很多麻煩。如果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不給學生一點自主發展的空間,學生的心理、性格就會發生變化,隨時都有可能出問題。如果校長能夠從學生終身成長的角度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積極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健全的人格,雖然沒有馬上體現在考試成績上,卻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因此,在辦學過程中,中學校長們雖然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壓力,但作為學校的領導,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目標定位,不能以升學作為辦學的唯一追求,而是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導向,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發展空間,在教會學生做人的同時,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并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延伸和發展學生身上的靈性,培養他們探究、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的中學教育,才是健康、陽光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積極、健康向上的學生,并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奠基。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