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之談:一套簡易有效的學習預習方法
來源:網絡 文章作者:匿名 2009-01-09 13:40:28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一條鮮明的教學理論:以學定教。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學,學生學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每一教學過程是從學生的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不學則不教。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教師“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
葉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讀指導前,得先令學生預習。
著名專家楊再隋教授也曾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一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系是必要的。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布置預習后,學生往往無所適從,充其量只是讀一課文,讀第二遍課文就沒有興趣;或者教師提出一個要求,學生就讀一遍課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讀的目標,更沒有讀的方法。學得被動,讀得無力、無味。文章上沒有留下任何預習的痕跡,說形象一點:人走過去了,沒有留下足跡,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甚至會養成做事草率的壞習慣。基于上述情況,我摸索出一種簡易有效的預習方法。這種預習方法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本方式,在自主活動中完成預習要求,在自主活動中使良好的預習習慣得以養成。
對于“活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活動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識的行動,它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的最基本的形式。實踐出真知,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能力<本領>都是在有意識的活動<實踐>中獲得的。
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論及人的發展時指出:發展與培養不能給予人和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展和培養,必須用自己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
那么,怎樣教給學生自主預習的方法,培養自主預習的習慣呢?《語文課程標準》沒有具體明確的闡述。給我們教師施教增加了難度。這更有利于教師放開手腳設計適合學生的預習方法。
如何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呢?
首先,教師從一年級起就應注意教給小學生自主預習的方法。培養其自主預習的習慣,這個習慣應在課內培養,到中年級再逐步放到課前。
那么,應教給學生怎樣的預習方法呢?
葉圣陶先生說:預習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
這個“必須切實”的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應該是簡易、實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精神和小學語文教科書課文前對小學生提出的預習要求,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摸索出一種簡易、實用的預習方法。我把這種方法用口訣的形式概括出來。口訣如下:
一畫段兒,二畫圈兒,
三畫需認字兒,四畫翹舌音兒,
五畫疑難處,六畫好詞句兒。
這個口訣我稱為“六畫讀書預習法”。(其中前“四畫”在一年級開始學習使用,“五畫、六畫”在二年級開始學習使用)其含義如下:
一畫段兒”即讓學生預習一篇課文前,先讓學生用筆在課文每個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數字標出序號。這個小序號的標畫看似簡單,其實在小學生標畫的過程中,對文章就有了一種感性認識。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許多個自然段構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話構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幾句話構成。這種認識對于今后的讀寫會有較好的影響,使學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這樣安排段落。另一個作用是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便于操作,如學生可直接向老師點明第幾自然段的哪個地方有疑問,教師也能方便的向學生點明第幾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實踐證明,“一畫段兒”的方法,學生方便實用。
二畫圈兒”即學生在完成“一畫段兒”后,對照課后生字表中需要“學會”的生字,在課文中用“O”畫出,由于在課文中需“學會”的生字和需“會認”的生字無明顯標志,這樣用“O”一畫就使學生明確了哪是要求“學會”的,哪是要求“會認”的。在讀課文時會對自己畫出的需“學會”的字有所重視,印象也比較深刻。實踐證明:通過“二畫圈兒”的方法,學生一看一畫就認了兩遍,方法簡易實用,識記生字效果較好。
三畫需認字兒”就是畫完要求“學會”的生字后,再對照可后要求“會認”的生字,用“V”在課文中畫出,以區別要求“學會”的字。這樣更明確了“會認”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
四畫翹舌音兒”,是針對我們曲阜市區口語中平翹舌音不分的實際情況所采取的一種讀書方法。就是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把含翹舌音的音節用“-”在其下面畫出來,以利于正確的讀書。這種畫法一般堅持兩年就可以使學生基本區分平翹舌音。調查證明,采用這種方法的班級的學生,其讀書的正確率大大高于不采用此法的班級。
五畫疑難處”就是指學生在完成上面畫法之后,再讀課文的過程中,對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邊畫出。讀完課文后對疑難問題或查字典,或問同學、老師,或交流討論解決。“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學方有所得。長此以往,真正養成了“一邊讀一邊想”的好習慣。
六畫好詞句兒”就是指學生再讀課文的過程中,有些妙詞佳句往往會使學生“一見鐘情”,這種詞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詞句可能對學生的思想有觸動,能給以啟迪;有的使遣詞造句恰到好處給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幫助自己正確、快速的理解課文等。老師就要求教給學生用波浪線“~~”畫出。這樣要求會集中學生讀書的注意力,學生在讀書時也會格外注意妙詞佳句,隨時標畫出。在今后學習中他會對自己畫出的“寶貝”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自然訓練了其創造性地思維。“學文如積沙,學理如筑塔”。長此以往,提高了學生讀書注意力,加強了其對語言文字的內化吸收,訓練了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力。這對學生的讀寫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這“六畫預習法”的指導非常簡單:
第一, 教師先把口訣寫在黑板上,最好讓小學生抄在他課本的反面,以便隨時參閱。
第二, 要求學生明確預習的意義和作用,講解透“六畫預習法”的意思。
第三, 讓學生把口訣背誦下來。因為是非常簡單有趣的口訣,所以非常好記。
第四, 以一篇課文為例指導預習。先讓學生背一遍口訣,然后按口訣要求邊讀邊畫。只要嚴格要求,不到一周,學生就基本掌握“六畫預習法”。最多一個月學生就基本養成按“六畫預習法”預習課文的習慣。
第五, 建議學生在課外的讀書中試用。
要注意的是“六畫讀書預習法”中前“四畫”在一年級中使用,后“兩畫”可在二年級開始使用。到中年級就會逐步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這“六畫預習法”經筆者反復實踐,證明是易行有效的。一開始寫出口訣,由于口訣押韻上口,學生就非常感興趣,還沒讓背就背開了,讓背時大部分學生已會背了。然后按以上幾步去指導。課堂上那邊讀書邊動筆畫的情景讓人感動。有的學生把課文讀了又讀,畫了又畫。更令人欣喜的時學生在今后預習課文時會用、樂用。只要教師在課堂上說:用“六畫讀書預習法”預習課文,學生就拿起筆來,嘴里先背一遍口訣,而后伏下身來一邊讀一邊畫。實踐一長,有的還創出了自己獨特的畫法。真正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的語文課本上到處留下預習的“足跡”。現在,有許多本人教過已上了高中的學生仍在沿用著這種方法。
教師還要把這種方法向課外閱讀滲透,讓學生邊讀邊畫邊想,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為培養學生“自能讀書”奠定了堅實的一步!
要說明的是,預習后“考查必須認真”。教師要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過程中多輔導,認真檢查。一年級必須在課內,二年級可半扶半放,到中年級就基本放手讓學生課前預習。不過,教師“考查必須認真”。
這里還要補充的是,在學習預習課文的過程中,由于教學目的和內容各異,學生的情況又有不同,這“六畫預習法”還可有“七畫、八畫”等許多“變式”。然而,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應當是簡易實用的、愛用的;還應當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其創新思維,提高學習的效率,減輕學習負擔;更應當順應小學生愛動的天性,讓小學生的眼動起來,嘴動起來,手動起來……在“動”中求知,在“動”中求新……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其創新意識,收到預習實效。真正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之目的。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