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青少年討厭“大人腔調”
來源:網絡 文章作者:匿名 2009-03-28 15:18:23

“又是大人腔調,討厭”�,F在生活中已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同他們的父母之間產生了溝通隔閡。而家長們迫切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在26日由本報健康周刊參與主辦的上海市“健康講堂”青少年心理健康專場上,市心理咨詢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副主任程文紅博士提出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之道:少說教、少打罵,多觀察、多傾聽。程文紅博士主持的最新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顯示,有8成青少年討厭“大人腔調”,與父母的溝通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礙。青少年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應該具備五項特征:尊重溝通,與子為友;能力強,善于交際;正義樂群;正視現實;品德好,有原則。
關心學習不問心事
調研數據顯示,目前青少年與家長溝通時間每天僅半小時,話題大多圍繞身體狀況和學習情況。其中,有2/3的家庭幾乎不會聊及子女的心事,一半左右的家庭關系不能稱為“好”。近八成家長在與子女溝通時遇到難題,有56.7%的家長將“教育子女問題”列為最操心問題。青少年普遍反映,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幫助與愛,但卻很少能開放地溝通與交流。程文紅博士指出,如果父母與孩子長期缺乏精神上的溝通,孩子便有可能陷入網癮、厭學、人際交往不暢等“泥沼”。
學會管理情緒壓力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會曾對1300多名中小學生的家長及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家長沒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比例就較少,占學生總數的11.7%;而家長自身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高達60%。也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為不端問題直接與父母的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關系。而在日常生活中,脾氣暴躁、性格乖僻,喜歡采取粗暴簡單教育方式的家長不在少數。
專家指出,要順利和孩子溝通交流,家長首先要懂得自我控制,避免和孩子的正面沖突。家長一旦感到身體出現呼吸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出汗增加、發抖、退縮等壓力信號,就要通過深呼吸、自我提醒、離開現場等方式來“降壓”,以避免激烈沖突對孩子心理上的傷害。
少說多聽拉近距離
“今天怎么這么晚回來?”“功課做完了沒有?”“這種成績以后還想找得到工作?”“說那么多遍你怎么還是錯?”心理專家觀察發現,在親子間半小時的交談中,往往有至少25分鐘都是父母在自說自話。事實上,這么多話孩子可能一句都不想聽。專家指出,很多親子無法溝通,關鍵在于父母誤把孩子當成年人,認為和他們溝通能又快又清楚。其實孩子需要一點時間來消化自己的情緒,才能清楚地表達觀點。
程文紅提出,當孩子不安、出現問題或困難時,父母應當做一個傾聽者,用心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與困惑,而不是簡單地用好與不好,是與非來指導孩子。一個尊重孩子想法和話語權的家長,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與服從,拉近彼此距離。同時,家長也要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一起活動,在活動中共同經歷與分享的點滴與細微接觸,是父母觀察了解孩子的最好途徑,也是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最好時刻。此外,家長適時的鼓勵和肯定對青少年人格的塑造也有積極的影響。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