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緣何成了兩面派
來源:網絡 文章作者:匿名 2009-04-11 10:33:16

相信很多家庭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孩子為何在幼兒園、學校,與在家的表現有天壤之別?為何在集體中養成的好習慣,回家后不能延續下去?這恐怕是許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典型鏡頭一:
媽媽得知5歲的兒子曉暉在幼兒園被評為“能干小明星”、“助人小天使”時,很是吃了一驚。老師給曉暉的評語是:生活自理能力強,樂于自己動手,同時還能主動幫助其他小朋友,如系鞋帶、系背帶褲。可他在家里的表現卻是:脫下的衣服扔得滿屋都是;洗腳時蹺著兩只腳,要奶奶幫著脫鞋脫襪。
典型鏡頭二:
7歲女孩鐘小嫻在家做作業,一頁生詞寫了一個半小時,其間不停地做小動作、玩卡通橡皮,因為不專心,作業重做了兩遍才勉強過關。媽媽批評她是“蘑菇大王”,她大聲辯白說:我寫課堂作業,別的小朋友要用20分鐘,我15分鐘就寫完了。我怎么是“蘑菇大王”了?
媽媽不信,打電話問班主任老師,老師詫異地說:小嫻說得沒錯呀,一年級小朋友當中,她屬于那種專心、高效的學生。
相對學校及幼兒園而言,家庭給孩子的關注往往太多,無條件的遷就也太多。
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學校,老師一個人要管理幾十個孩子,不能保證對每一個小朋友全程扶持,她只能實現“目標管理”—提出要求、發動自我管理、根據目標來實施獎懲。其間的過程,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但“放手”兩字對愛子心切的家長而言,實在太難。孩子看破了這一點,當他知道他是“太陽”,家里其他人都是“衛星”時,他所有的自律意識都被撲滅了。
愛一泛濫,孩子的“成熟期”就延后了。這也是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在幼兒園很懂事,在家不懂事的原因。
任何一項“目標管理”都該預定一個“最后時限”。
在學校或幼兒園,“最后時限”直接關系到獎懲,所以孩子們只能趕前,不能靠后。而在家里,“最后時限”往往成了彈簧。比如,一位媽媽答應孩子“熟練地彈完”這段練習曲后,帶他去游樂城玩,到了規定時間,孩子還是彈得結結巴巴,媽媽會不會取消獎勵?多半是孩子一鬧,家長就改變了初衷。而在幼兒園,所有的“最后時限”,都不會有這么大的彈性。
孩子一旦發現家中的所謂“目標管理”都是軟的、有彈性的,他還會對之抱有敬畏之情么?
更多地運用“看得見”的精神鼓勵。
對7歲以下的孩子而言,在墻上為他粘貼小紅花,是非常有效的正面鼓勵,尤其對形成一個長久的好習慣而言,它起到的是比較和推動的作用。很多父母對此感到不解:當孩子有了形成好習慣的端倪后,我帶他去旅游、買高檔文具,買滑板車,難道還不如一排小紅花?當然是這樣。因為小紅花不僅提供了同齡伙伴間的比較,也提供了個體之間的比較(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多少),它所生發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是任何物質鼓勵所不能取代的。
作為父母,你在家中為孩子搭建過類似的榮譽平臺么?
適當的“表現錯位”是正常的,有利于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不要走到另一個極端:視“兩面派”為洪水猛獸。事實上我們不應該要求孩子在家與在外的表現完全一致,有一定的錯位是正常的。集體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在這種約束力的壓迫下,孩子會收斂他的本性。回到家中,孩子松馳下來,享受一點“丟盔卸甲”的放松狀態,也符合孩子的本性。因此,只要孩子在家和在外反差不是特別大,家長也不必過慮—試想你自己在家與在單位表現完全一致嗎?
溫情提示:
在對一個小“兩面派”求全責備之前,家長不妨問問孩子:
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致,你會覺得累嗎?
其他小朋友有沒有“兩面派”行為?
有沒有把家中的表現搬到幼兒園?你的同伴和老師對此感到吃驚嗎?
在批評孩子之前,有效地溝通和了解,永遠是必需的。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