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習慣在家長的“呵護”中喪失
來源:成長博客 文章作者:心海導航 2009-07-30 10:25:51

現代家庭多為“獨生子”家庭,從“愛”的角度講,孩子生而逢時,他們是幸運的,有很多愛的溫情縈繞在身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又是不幸的,在眾多的呵護中,從小應該培養的好習慣缺失了應有的溫床。在家庭中孩子處于中心位置,家長有一種“頂在頭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凍,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想做什么總是有人幫忙,什么都是無所謂的狀態,致使相當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懶惰、貪圖享受等不良品性。惟恐孩子受屈,形成了孩子“唯我獨尊”的家庭環境,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便耍性子、生悶氣。俗話說:“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具備科學的家教知識,具有符合時代特征的現代教育理念,給孩子良好的道德教育,教會孩子如何做人,這也是家長義不容辭又神圣的職責。
孩子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走出愛的誤區。過分呵護會剝奪孩子獨立承擔困難與挫折的機會,而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質與行為準則的必由之路。孩子一出生,就在不斷成長中,每天都在變,新的東西不斷出現,俗語說:“3歲看大,7歲看老”,因為7歲時,人腦發育已完成90%,這時候的父母就應該理性地知道,自己在呵護中退一步,孩子就會在好習慣中進一步,這是孩子成長的自然法則。根據多年不斷矯治孩子不良習慣的工作經驗,對孩子形成好習慣具有負面影響的家庭呵護一般有以下幾種,即完全溺愛型呵護、不到位的打罵型呵護、無可奈何的放任型呵護,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重智輕德”。
1、完全溺愛型呵護:
孩子從小到上幼兒園,不會穿衣穿襪子、不會整理散落一地的玩具,甚至鞋帶開了拌個跟頭,也是哭著找老師去告“鞋帶兒”的狀;讀了小學,接送、生活、被家長照顧的無微不至、井井有條,因為學校沒有蹲便設施,就憋著忍著回家再痛快;好不容易讀了中學,生活依然不能自理,孩子前腳走出家門,后腳就會有爸爸或媽媽、爺爺或奶奶、外公或外婆追出來喊:“你忘記這個了,你忘記那個了……”轉身就是一副無奈的表情,還自言自語:“這孩子,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呀!什么時候才能不讓大人操心嗷!?”;考上大學,一家三代人高興極了,背著的、扛著的(生活用品,就缺鍋碗瓢勺了),浩浩蕩蕩、你擁我簇、千叮嚀、萬囑咐;大學畢業了,就業的煩惱又堵心頭,送禮求人托關系,好職業不容易找,賴職業太丟人,不好不賴的孩子又不滿意,這種無私奉獻式的呵護,直到老人蹬腿都無法閉眼。不要覺著上面所談是威言聳聽,現實是,社會上為找工作而流浪的青年已不再少數。作為教育機構,為了培養擁有愛心和耐心的教師隊伍,我們招聘過不少青年教師,來應聘的都拿著本科、專科畢業證書,試聘不了幾天,一些“大小姐”、“公子哥”的心態就暴露無疑,仿佛不是他(她)應付出愛心照顧學生,而是管理者和孩子們應該對他(她)付出更多的照顧。當然,這些孩子已長大成人,并且拿到了學歷,是不幸中的萬幸,可那些領著孩子找到我們面帶一副愁容,更加讓我們痛心。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長,因為孩子習慣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把電話放在孩子枕頭邊,定點給家打電話完成“任務”,否則孩子就會把床底睡穿,一談及孩子睡懶覺的問題就滔滔不絕,顯得無可奈何。我耐心的提出一種方法,讓她早晨眼睜睜看著孩子在鬧鐘響過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遲到后自然醒來,面對孩子的驚慌失措,家長不要著急,要用平靜地口氣告訴孩子:寶貝兒你長大了,今后自己的問題就得靠自己解決。家長一聽就急了:“孩子遲到了怎么辦?老師批評俺怎么辦?……”家長那么多的怎么辦,聽的我一頭霧水,也只好耐下心來,平靜的對她說:“現在解決的不是孩子遲到了怎么辦,而是取消孩子的依賴心理,讓他承當應該承擔的責任,使他變的自立、自愛、自信,從此使他不會遲到。”
另一位家長領著讀二年級的小女孩,說孩子厭食、偏食,后來從胖墩墩的女孩口中得知,爺爺中午、下午接的時候,每次都為她買5元的雞肉條,我揭開謎底,家長一聽就急了:“我給老爺子說過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聽怎么辦?!” 我極度壓抑著自己的情緒,說出的話嚴肅而認真:“爺爺真的不為孩子買雞肉條,不為孩子買零食,他怕你這位當兒熄的不高興怎么辦?!”這位女孩的媽媽聽后就笑了,笑的那么自豪,笑的那么坦然,不知為什么,面對這位母親坦然而自豪的笑,我怎么也笑不起來,可憐、可嘆、可悲之情油然而生。
還有一位家長,帶著讀一年級的兒子找到我,這孩子多動,貪玩兒,在學校聽課注意力不集中,家庭作業完成困難,尤其不聽家長的話,媽媽的賞識、誘勸、嘮叨就象刮大風,在腦子里不留一絲痕跡。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我發現這位母親又是個典型的溺愛標兵,他對孩子的說話方式和管教方式存在嚴重問題。孩子上幼兒園了,她依然像照顧嬰兒一般嚶聲燕語地對孩子說話,小家伙在幼兒園又蹦、又跳、又打鬧,就是不學習,不寫字,做事隨心所欲,幼兒園老師管不了,也就只好放縱了孩子。這位母親不急不噪,覺著孩子還小,不應給孩子太多的規矩,讀小學了,他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她與孩子在教室里陪讀,可孩子始終像頭小毛驢似的無法正常學習,后來只好休學回家。根據教育這類孩子的經驗,我主張讓孩子暫時脫離現有的家庭教育環境,脫離對他的教育方式,采用全托誘導矯正,家長同意了。當我把該母親送到門口時,她憂心重重不停的嘮叨:“孩子還小,他能聽懂老師的話嗎?王老師,你說他能變的像別的孩子一樣嗎?他是不是真的很笨呀?他從小就沒有離開過我,他會洗臉嗎?……”傾聽著這位偉大母親的慈愛心聲,我仿佛看到了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油然而生的悲哀讓我不知如何回答這位母親。半年后,孩子的許多習慣得到了培養,因為小家伙很聰明,我采用“短平快”的教育方案進行誘導他的學習興趣,剛開始讓他學會一個拼音就可以玩兒,并且大加贊賞,之后兩個、三個……漸漸的他能夠坐下來一股腦寫完一張試卷,現在跟上學校的課已不成問題,但令我憂慮的問題還是被家長一語道破:“王老師,孩子跟我后又不學了怎么辦?”我語重心長的回答:“說真的,家長應該先學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們不學,孩子也不學,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還有的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出現意外,媽媽用情感的線緊緊纏繞著孩子,畫地為牢,放在手心看著,一旦跑出視野就緊張,就要沖上去保護,而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干擾和破壞。過多限制孩子行為,孩子始終不能獨立,建立不起真正自我,在嬰幼兒期就不讓孩子碰這個、拿那個,長此以往,不僅扼制了兒童的好奇心和喜歡勞動的天性,還容易培養出一個凡事伸手的孩子,也最容易導致分離型焦慮癥,因為在家庭這個小環境里,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有求必應的心理優勢,長大后進了幼兒園或學校的集體環境中,老師和同學不可能再為他提供相同的寵愛保溫箱,于是孩子就會產生對抗及逃避心理,人際交往出現障礙和對將來的融入社會都產生影響。如果家長過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也會使孩子沒有需要的渴望,認為所有物質得來都是理所應當的,繼而發展為沒有上進心。
2、不到位的打罵型呵護:
平時家長的言傳身教,也會對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帶來不良的影響。家庭中,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指的就是家長的言傳身教。言傳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與途徑。良好的言行,使孩子終身受益,能夠整合學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使孩子終身受損,將離散、削弱學校的德育效能,甚至會斷送孩子的一生。部分家長在學業上對孩子抱有較高目標或對子女容錯性較低,一旦孩子達不到目標或出現錯誤,有的家長動輒打罵,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說謊、作弊、自卑、怯懦隨之產生。據統計,61%學生開完家長會后,害怕進家;近35%學生“家長會”后會挨打或挨罵。部分學生為了得到家長的表揚、肯定,平時虛報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考試時則投機取巧,有的涂改成績冊或干脆撕掉成績冊。在分數的指揮棒下,家長忽視孩子的個性發展,使子女整天為學習過度焦慮、恐慌,失敗的滋味非但不能激起他們學習的欲望,反而會使他們失去信心與意志,總感到學不如人,產生自卑感,進而懷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遇事膽小,怯懦。而有的孩子則會破罐子破摔,出現一些問題行為。
王飛的媽媽慕名找到我的時候,是今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她始終淌著淚水和拌著哽咽談及了自己的兒子,她眼神中的無奈流露出更多的無助:王飛讀一年級的時候,曾是一名成績不錯的學生,他的特點是聰明、好動、聽課注意力不集中,時間久了,他的成績開始下滑,他的爸爸性格正直,豪爽,但比較粗魯,拳腳相加的挨打是常有的事兒,于是,他的媽媽就百般護著他,所有不好的習慣媽媽就幫著孩子掖著、藏著。有時候,他爸爸的言行出格,孩子學習不好,不從自身上找原因,而對著孩子說老師的無能和學校的不負責任,結果就不斷的轉學(評:不應該轉學,可以采用休學的方式,家長耐心輔導,把孩子的整體成績提高上來,因為這時候的王飛,已經無法跟上課堂教學的進程,老師講的他已聽不懂,寫作業又出現了極大的障礙,厭學情緒開始產生,惡性循環,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性格會向畸形方面發展),可成績越來越糟,爸爸對他的態度變的更加惡劣,打他的棍子不知斷了幾根。王飛已顯示出不再害怕,他已經能夠忍受,變的堅強無畏,讀六年級的王飛,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學生:偷錢、撒謊、打架,在課堂上睡覺等,他之后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不斷的被學校開除,又不斷的進入另一個新的環境,后來爸爸就不再管他了,媽媽又管不住,一有不如意的時候就向媽媽發脾氣瞪眼,甚至還多次出手打媽媽。直到這位母親向我淚訴完孩子的情況,還不住的重復:“王老師,我們可一點兒也不溺愛他呀!不知為什么他會變成這樣?!!”我無語。還有的家長領孩子來,首先聲名不溺愛孩子,平時非打即罵,但是,他們誤解了,溺愛與非溺愛并不是用打罵來界定的,他們往往用自己的情緒處理孩子的習慣。心情好的時候,孩子表現出不好的習慣也就變的視而不見了,可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無論再好的表現,也就變得不順眼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這樣一些小事在身邊發生:年輕的爸爸媽媽帶孩子過馬路,由于孩子缺乏自立、自理、自護的習慣和意識,往往莽撞的往前跑,結果一輛正常行駛的出租車緊急剎車,在孩子的身旁停下,這時中國的慈父慈母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恐怕大多都會劈頭蓋臉地把司機大罵一統,來表示父母是如何的呵護孩子,孩子看在眼里,就會記在心上,他的認知能力就變成了:哦!爸爸媽媽在保護我,司機叔叔是錯的。這件事如果出現在美國,父母首先會批評孩子,并當面要求孩子向司機叔叔道歉,這時候,孩子的認知就變成了:這樣做太危險,我不該如此莽撞,我應該懂得保護自己。
所以,家長教育孩子應嚴愛結合,要求統一。嚴格不是簡單的限制、命令,更不是嚴厲、專制、打罵、體罰,嚴格中包含著說理、引導和啟發,嚴格要求應與尊重、信任、關心、熱愛孩子相結合,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嚴愛結合,剛柔相濟。獨生父母一般又都有比較強烈的改造欲和“粘人欲”,部分人在育兒過程中,往往不自覺地表現出相當強烈的改造和占有欲望,力圖把孩子改造成言聽計從、毫無私人空間的附屬,這個問題值得獨生父母重視。
3、無可奈何的放任型呵護: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對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著天然的優勢,未成年階段是人的品德、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孩子聰明伶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強,但若一味予以物欲上的滿足,甚至放縱其行為,只會平添他們的嬌氣、自私和霸道。在平時的說教中,要讓“理”制約“情”,寓理于情,情理結合。護短、溺愛、嬌縱、不管、不教,或濫用親子骨肉之情和家長的權威,要求過高,責之過嚴,甚至打罵孩子,都違背家庭德育的規律和特點。所以家長要明白: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能復制你的思想,因為他有他的思想;更不要因求好心切而做出不適合孩子程度的要求;不要因懷疑孩子的能力而事事代勞。請勿用“金錢”打理一切,再多的金錢也抵不過真情的價值,也買不到他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更買不到健全的人格。孩子小時候,不要刺激他的“花錢欲”,一旦養成見什么要什么買了又不珍惜的惡習,改起來就很難了。
兩年前,我這里曾接過這樣一位初一的女孩,小學低年級時,她的零花錢不斷,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花錢欲望越來越膨脹,平時一元、兩元能打發的日子,后來三元、五元已不在使她滿意,此時家長已感受到了孩子成長中的危機,于是,他們卡斷了自己給孩子零花錢的出口,可是已經晚了,孩子開始找種種借口撒謊,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伸手,爺爺是最疼她的,總是偷偷給她。升入初中后,她偷出爺爺的銀行卡,多次從卡上取錢,其中最多的一次是從卡上支取了5000元,半個月就被揮霍一空。她的花錢行為被家長發現后,卡上已被陸續支出了12000元。
前不久,一位小學一年級的男孩在我這里進行習慣疏導,這里有規定,學生不允許帶零花錢,幾天后,小男孩的爸爸把孩子送進教室,出來悄悄的對我說:“孩子好幾天沒有花錢了,今天在路上是我給了他兩元錢,王老師發現后就不要再問了。”望著家長神秘秘的樣子,我的心理即感到可笑,又感到可悲!
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句古語說的好: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養成良好的習慣,終生受益;形成不良的習慣,終生受累。據調查統計,32%的家長特別疼愛、寵愛孩子,惟恐達不到孩子要求,擔心孩子受委屈;30.5%的孩子要什么家長基本上給什么,不予以拒絕;66%的家長每天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少則幾毛,多則幾元不等;66%的家長反映,孩子要求達不到就發脾氣,與父母賭氣,有的孩子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的干脆把小房門一關,以示抗議,更有甚者與父母吵嘴、頂撞。由于家長嬌慣,一切為孩子著想,使孩子生活在“以我為中心”環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顧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中有好吃的,孩子只顧自己吃,家人吃不吃則不聞不問;父母患了病,孩子表現漠不關心;當父母照顧他們時,大多數孩子心安理得,毫無反映。父母為呵護子女,包辦了他們的家務勞動,養成子女挑吃、揀穿,不愿勞動、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父母和親屬過分溺愛導致孩子任性,在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以負氣出走來要挾父母。這里有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女孩,今年才10歲,在家里可是“掌上明珠”,家里不讓她做任何事,原因只是想讓他學習好。就在今年9月剛開學,女孩看中了商場的一件衣服,因為標價400元,媽媽以貴為由拒絕了。可第二天,女孩擅自拿了家里的一百多元錢,乘車去找千里之外的爺爺。
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立足社會,健康成才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習慣,一輩子都受益無窮;如果我們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點滴不良習慣容忍遷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殘缺限制其將來人生的發展。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