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師為何批評中國學生沒禮貌?
來源:網絡 文章作者:匿名 2009-09-04 12:08:29

人大附中開學典禮上,附中劉校長專門念了日本學者加藤嘉一的文章《中國學生為何沒禮貌?》,然后說文章講的事情,現在還沒有查實,那么就先當它是真的好了,這篇文章立意很好,寫的很真誠,很有道理,應予以高度重視。
但一開頭舉的人大附中學生不與老師說再見的例子,細想卻是反映了中日文化習俗的差異。“我跟另外一位年輕中國籍教師邊聊邊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的禮儀習慣是不去打擾他們的。
中國教師沒有制服和胸牌,加藤嘉一當時和高中生的年齡差不多,而且只是個兼職教師,很多人不認得他。人大附中學生在校園單獨遇見老師時,是會說“老師好”的,而且會主動幫老師拿東西。
有報道說,有個農民工在人大附中經常被叫“老師好”,覺得不好意思,后來干脆努力自學了大學文憑。
附日本學者加藤嘉一《中國學生為何沒禮貌?》:
我從2004年開始在人大附中教日語。一天傍晚放學,高中樓一層大廳,我跟另外一位年輕中國籍教師邊聊邊走。同學們穿著校服,背著書包,有的大聲聊天,有的吃零食,有的談戀愛,紛紛離開校園。我感覺很孤立,幾乎沒有一個學生理我們。
我問旁邊的老師:“他們怎么回事,面對著老師,連‘再見’都不說?”老師回答:“現在的孩子都是這樣的,忙他們自己的。”忽然,有個女生邊跑邊向我們擺擺手,快速說:“拜拜!”打招呼的學生只有這一個,用的是英語。老師說:“那是馬來西亞的留學生。”
應該說,這些學生嚴重缺乏禮儀——不懂得禮儀,或者懂得卻不執行。回想一下,如果我在日本這樣,一次會被警告,兩次以上會被認為“素行不良”并影響學業成績。多次不改,家長就要被叫到學校,跟班主任、孩子一起“三者面談”。依然不改,就有可能被開除了。在日本,學生至少要對老師說“再見”,基本規則是帶著鞠躬,最好的姿勢為45度。我當時是體特生,這方面被要求得很嚴,不僅對老師,對師兄、師姐也要那樣,一次都沒有錯過。師弟師妹也對我這樣。
日本的小學生從一年級必須上“道德課”。記得我那時是每周六上午上兩小時。教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老師講道德、禮儀、做人,把道德對做人如何重要灌輸給小孩子。課本素材幾乎都是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韓非子、孫子等,仁、禮、忠、孝等都有。第一節課往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師會問:“如果你的朋友偷了你的書包,大家欺負你,你會高興嗎?”我們一起大聲喊:“不高興!”老師接著講:“那你也不要對朋友那樣,明白了嗎?”我們回答:“明白了!”我們讀中學時,也主要在語文(古文、漢文)課上接觸諸子百家,直到占高考語文考試四分之一(50分)的“漢文”。如果說日本人對中國古代史和思想有著比較多或深的了解,起點在這里。
另一種是實踐,學校會安排學生到養老院、殘疾醫院等地接觸并照顧弱勢群體,盡量溝通,學會相處。比如,周末早上,一個班(30人左右)分兩個組,一組去養老院,大概3個人成一小組,陪一個高齡者散步聊天,打牌,幫助他們讀書;另一組去殘疾者學校,提前學習“手語”,用它跟殘疾者溝通,一起吃飯,度過半天時光。
據我的經驗,中國的中小學老師似乎不怎么講道德的意義,學校也沒有開設類似的課程。學校的課程安排及背后的體制背景,確實影響著年輕人禮儀道德的相對滯后。
不過,這不是問題的全部。學校教育畢竟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高中,主要目的還是實現升學,讓孩子們提高競爭力,最終成為社會人。
教育必須由分工完成。學校教育如前所述。它和包括媒體報道、政府宣傳在內的社會教育,主要是使孩子學會“做事”。而培養孩子如何“做人”,則是家庭的責任。
我經常看到中國家長對孩子過于寬松或溺愛。比如,小孩在地鐵里吃味道濃厚的漢堡包,大聲說話,站在椅子上跳舞等,作為一個社會公民,這是絕不應該的。但家長卻一點都不在乎,還以“我孩子真可愛”之類的態度向周圍張揚。小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這就要由家長主動處理。如果在日本,家長會趁機在公眾場合好好教訓一頓,讓自己的孩子直接體會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若在我家,父母當場就打我屁股,讓我在家門外站著反省一個晚上,并“斷食”一天。
連基本對錯都分不清的孩子,其未來走向是相當可怕的。家長們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應該多花點時間和精力,教育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因為高考有可能決定一個中國
人的職業,而能否做人更有可能影響一個中國人的人生。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長做好人,永遠是個前提。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