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語文教學效益三法
來源:學而思奧數網(原創) 文章作者:楊洋 2010-01-20 09:53:58

一、課內外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切忌“冷”即冷漠的情緒,冷淡的氣氛。要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課文內容的同時,得到人文素養的提升,就應當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滿腔熱情的去面對讀物。學生在課外收集閱讀資料是一種“蓄勢”,情緒上市“待發”的,將這種飽滿的情緒引入課內,有利于新的學習。
例如,六年級課文《燈光》中敘述了在同國民黨軍隊戰斗中,解放軍的郝副營長為了讓后續部隊找到突破口,黑暗中用火柴點燃了一本書,照亮了部隊前進的方向,而自己卻因暴露,英勇犧牲了。在課文中涉及對“英雄”的看法,讓處在幸福生活中的學生“坐而論道”,那太吃力,而且很難吸引全體學生的參與,我在教學時采用了課內外閱讀的結合發。具體做法是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外讀物上找一位英雄的名字,熟悉他的一個攻擊,牢記他是以怎樣的胸像被人們記住在心里的。學生將課外收集的資料帶到課內,教師給大家一個反饋交流的機會,學生迫不及待的將英雄的名字寫在黑板上,并繪聲繪色的介紹他的形象。很快,在黑板上出現了一個英雄譜,教師夸獎學生,贊美英雄,然后隨即引入課文,這樣用時不多,但有效的將課堂的時間用在對英雄的研討上,學生的閱讀量也增加了許多,而且學生的學習熱情貫穿了整個學習的始終。
二、旁征博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課上切忌“分析”——教師見微知著式的講解,師生間“打破沙鍋問到底”式的問答。語文教材中許多優秀課文思維性很強,語文的精華部分若不加以深究,往往會顯得浮光掠影,毫無深度。
例如,六年級《一夜的工作》一課通過“工作勞苦”、“生活儉樸”兩方面的描寫,讓學生深切感受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公仆形象,同時,也讓學生從文章字里行間體會人民對總理的愛戴。課文主要通過細小情節表達感情。我在給學生教這一課時摒棄慣用的分析法,采用資料引證法。讓學生看著總理排的滿滿的兩張作息時間表,聆聽一段催人淚下的總理臨終時的外貌描寫“總理滿臉胡渣”雙目深陷----”,再看《十里長街送總理》的錄像:寒冬,北風凜冽,長安街兩旁肅立著滿臉淚痕的群眾,當載著總理遺體的靈車開過時,群眾更是淚如泉涌。學生被當時的情景所感染,也不禁潸然淚下。學生們還吟誦了自己收集的詩歌,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教學氣氛莊嚴而令人激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拓展閱讀,注重讀后精煉
要想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提高對事物的鑒賞能力,還必須幫助學生設計對課外讀物的閱讀練習,進行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讀有所思,學有所得。
我在教六年級課文《為人民服務》這課時,配置了《有的人》這篇拓展閱讀詩。學生學習了《為人民服務》以后,明白了一個人生存的根本意義所在:為人民服務。換句話說就是: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學生立刻想到魯迅先生。這樣我就很自然地展示詩《有的人》。這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寫的一首短詩。在幫助學生學習《有的人》這首詩時,我設計了以下預習思考題:詩里給我們講了哪兩類人?2.這兩類人對人民的態度如何?3.人民又是怎樣對待這兩類人的?學生通過五六分鐘的4人小組討論交流,對上述問題的解答都了然于心。集體交流發言的氣氛十分活躍。在學習中,“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思想也慢慢被吸收,被升華了。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的楷模,一下子,課堂熱烈起來:孔繁森、李國安、任長霞------是同學們激動不已。當時正值春風吹拂校園,我不失時機的對同學們說:“他們老一輩能做的,我們也能做得到。更何況雷鋒、賴寧時時都在我們身邊,大家說呢?”現在就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做一個優秀少年,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好!”于是,一堂精彩的語文課在嘹亮的《做雷鋒式的好少年》歌聲中落下帷幕,但是,我想同學們的心會激起萬丈浪花。
課內外閱讀結合法、資料引證法、拓展閱讀精練法師運用課內外結合教法的具體操作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在課上,我們既繞重視讓學生充分的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又不放棄適時有效的啟發引導,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讓學生更多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我們要從用的走進課改,給小學語文教改課堂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