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進課堂:放過孩子們吧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文章作者:呂紹剛 2010-03-04 10:27:44

教育部近日修訂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將京劇選段納入中小學音樂課程,先在10省市試點,待成熟之后,再向全國推廣。
近年來,“傳統文化熱”方興未艾。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校園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場域,自然很難置身事外。所以,少兒“讀經熱”、戲曲“進課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進校園”等現象,屢見不鮮。
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次京劇“大規模、成建制”地“進課堂”,體現出教育部門試圖回應這股熱潮的努力。
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先民為我們留下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京劇只是我國源遠流長的說唱藝術中的一種。在民族戲曲大家庭里,它還是相對年輕的“小老弟”,特別西部和南方,對京劇的認同度相對較弱。如果依靠行政力量硬推,只會繼續擠壓一些地方劇種的生存空間,而它們原本就羸弱不堪。
如今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本已沉重,在許多地區,音樂課程等副科早已邊緣化,教師流失嚴重。京劇學習涉及唱、念、坐、打,技術性要求高,道具多,耗時長。在應試教育的格局沒有根本性改觀的前提下,購買道具、培訓師資的成本暫且不論,京劇唱段教學,難保不成為應景式的走過場。
盡管,此次京劇進課堂,并不是專門開設一門京劇課。但這則消息還是被媒體有選擇性地放大了,這反映了人們對傳統文化以及素質教育的關切,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公眾對這二者推進成效的失望。
一種藝術的沒落,既有外部原因,也是其內在規律使然。早在70多年前,魯迅先生就曾說,京劇“雅是雅了,但多數人看不懂,不要看,還覺得自己不配看了”。這句話移植到今天更是如此。
從美學角度來說,京劇的虛擬性、程式化,很難滿足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求新求變的感官享受需求;從時代精神來說,京劇唱詞、唱腔,很難契合現代人的情感脈動與心理節奏;從培養體系來說,京劇流派林立,門戶觀念極深。再加上現代社會娛樂方式日益多元化,幾個回合下來,結果自然是觀眾流失,沒有市場。
不管愿意承認與否,京劇都只是一種供人懷舊回望、日漸式微的歷史審美樣式,是老一輩人的回憶,新一代人娛樂的點綴,外國人想象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捫心自問,天天呼吁振興京劇、宏揚傳統文化的人,有幾個真的熱愛京劇、認真看過幾場京劇呢?果真如此,京劇也不至于沒落。既然眾多成年人都不喜歡,又何必打著“傳統文化”的幌子,站在文化道德的制高點上,強迫孩子受那份罪呢?
京劇不是傳統文化的全部,一詠三嘆,咿咿呀呀,更代表不了現代中國。
教育,功在千秋萬代。但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靈芝草。如今,很多文化藝術問題解決不了,最后都歸咎于成教育,將文化藝術存在的危機轉嫁給教育、教師和學生。君不見,東家進課堂,西屋也進課堂。文化藝術自身沒怎么長進,孩子的書包卻越來越重。一些職責部門則順之優雅地聳聳肩,把責任撇得一干二凈。
人們常說,“要從娃娃抓起”,但抓什么,如何抓,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藝術教育來說,首先應是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重在潛移默化,而這不是可以用行政指令來包辦的。
在這個人生競爭幾乎提前到幼兒階段的時代,做一名中小學生本已經不容易,放過他們吧!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