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教師將“走校”為“擇校熱”再降溫
來源:楚天金報 文章作者:趙莉 2010-04-08 10:20:22

一名老師將不再一輩子固定在一所學校教書,可流動到其他學校。今年9月,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組建的“北片學區”將在學區內實現教師“走校”。這并不是武漢市首個試點,不久前,江漢區教育局已將教師“走校制”正式寫進該區2010年工作計劃中,該區將在全市試行教師“走校制”。這意味著,名師將成為一種共享資源,流經之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校的“軟實力”,促進校際之間的師資力量均衡。
師資不均衡引來“蹭課生”
近年來,武漢市義務教育擇校持續升溫,每年的4-7月,便是家長們的“抓狂”期:為了孩子進入名校,他們到處奔波。采訪中,不只一名家長表示,他們擇校擇的并不是學校的“硬環境”,畢竟現在學校之間教育設施的差距越來越小,他們看中的就是名校雄厚的師資力量。家長們有理由相信,在名師的調教下,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會離下一個目標更近些,“說白了,擇校就是擇師。”
不可否認,江城的優質教師資源稀缺,且多集中在一些名校中,引得不少普通中學學生前來“蹭課”。三月底的一天,記者在武昌一所著名初中見到了兩名前來蹭課的女生,她在八年級教師辦公室,拿著習題向老師請教。
該校一名女教師私下告訴記者,學校教師經常會遇到外校的學生前來要求輔導或點撥,或是索要試卷。這種情況在期中、期末考試前比較多。對于這種情況,學校明確要求教師予以拒絕,一方面避免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受擾,另一方面師資和試卷都屬于學校的“機密”。
采訪中,記者是知,校外學生前來蹭課的現象,在武珞路中學、華師一附中、省實驗高中等多所名校都發生過。教師們還表示,前來蹭課的不光有學生,還有不少家長。“每個班的人數是有限的,想進到班上來聽課根本不可能做到。”一名教師稱,一些學生或家長站在教室門邊、窗口聽課,很影響教學。
有教育人士稱,大學生跨校“蹭課”幾乎是常態,但發生在中小學就顯得有點尷尬了。說到底,還是中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太稀缺了。
據了解,目前武漢市中小學在“硬件”設施上,隨著標準化建設,不可否認差距在縮小,真正的差距在于師資等“軟件”上的差距。通常,由于待遇等客觀原因,多數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名師”集中在熱點中小學,使學校之間的教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
據悉,武昌區和江漢區實行教師“走校制”,其目的都是一樣的,即在區內義務教育階段推行均衡化發展,縮小校際之間師資力量差距,最大限度地滿足家長和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達到給“擇校熱”降溫的目的。
江漢區教育局有關人士稱,教師“走校制”是以“學區”(即優質、薄弱學校聯合辦學)為單位實行老師“走校任教”和“輪崗”。按計劃,今年,該區交流的校長要達到本區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校長總數的10%,參加交流的教師人數要達到本區義務教育學校公辦教師總數的7%。
武昌區成立的“北片學區”有中小學15所。今年,“北片學區”將實行學區內緊缺學科教師走校、骨干教師送教,受益學生達到1.4萬人。在這15所學校中,小學7所,包括楊家路小學、余家頭小學、柴林小學、四美塘小學、育紅小學、三角路小學、湖大附小;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包括鐵四院學校、楊園學校、秦園路學校和徐東路學校;單設初中2所,即糧道街厚樸中學、四美塘中學;完中2所,湖大附中和三角路中學。
今年,武昌區教育局投入130萬元,讓更多好的方案得以落實。一是建立學區內學校“一對一”兼職交流制度,將學區內各校優勢學科的骨干教師納入平臺管理,安排這部分教師到結對學校兼職交流,兼職交流教師原學校工作量保持不變,到結對學校開展“四個一”活動(即一學期上公開課一次、評課一次、在集體備課中心發言一次),實現學區內各學校優勢互補,協作交流,共同提高。
二是建立學區內學校“一對一”專職交流制度,結對學校相互派出優秀教師到對方學校擔任教師,交流時間為一年,通過經驗技能的互傳,逐步實現學科的均衡發展。
三是建立緊缺學科“走校”制度。初中物理、化學,小學英語(論壇)、音樂等學科教師試行“走校”制度,打破學校界線,一名教師可以在多所學校任教。
“現在的名師都集中化了,有的學校名師幾十人,而有的學校一名都沒有。”采訪中,有學校負責人表示,學校花了幾年功夫培養出一名優秀教師,沒多久就又會主動或被動流向優質學校,這樣加劇了學校之間的差距,同時也打擊了本校教師的積極性,還傷了學生們的心。該負責人表示,如果“走校制”真正落實到位,讓教師,特別是優秀的教師大范圍流動起來,令校際之間的師資力量走向均衡,那就非常值得期待了。
“走校”條件已具備
對于教師“走校”,家長們普遍表示歡迎,他們表示,優秀師資應該是一種開放性的資源,應該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在省電力工作的程工說,現今相當一部分教育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在中小學中實行教師“走校制”,讓優秀的師資定期流動到不同的學校,或是讓優秀的教師同時受聘于多所學校,在不同的學校任教。此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擇校熱”降溫。
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目前我省只是在部分農村中小學實行了教師“走校制”,走校的教師多是該地區極度缺乏的學科教師,如藝術、體育教師等。但武漢市兩個中心城區即將推行的教師“走校制”則是上升了一個層面,畢竟在武漢市的中小學,缺的不是教師,而是優秀的老師。
武昌區有教育人士稱,該區在數年前就曾探索過同區內優秀師資“走校”問題,但學校多、生源多,“走校制”會使教學出現銜接問題,融洽的師生關系也不易建立,師生都缺乏歸宿感。基于此,“走校制”被擱置。今年該區決定在北片小范圍的試行,應該說是一種進步。
采訪中,鐵四院學校有教師稱,在北片實行教師“走校”,應該說具備了一定條件。一方面教師績校工資的實施,讓同一個城區中小學教師們的收入相當,無論教師在區內哪所學校流動,其經濟收益不會有大的變化。而在過去,由于校際之間教師收入的不均,使得優質學校的教師,都不愿意調動到薄弱學校,甚至交流也不情愿。另一方面,北片學區相對集中,教師“走教”,不會出現長途奔徙的現象,免去了“走校”教師的后顧之憂。
期待真正“走”起來
據悉,武昌區和江漢區具體的“走校制”方案還在進一步論證中。
采訪中,有武昌北片學區教師表示,教師“走校制”要發揮其作用,絕不能與過去的校際之間教師的交流等同,不能流于形式,“如果說僅僅是派幾名教師講一節課,那就沒有多大意思了。”
教師們表示,過去的師資交流多是一種速成式,沒有深入到學生的層面。他們希望這種“走校制”應該有一定的時間底限,讓這些優秀的教師,真正起到優質濡染、帶動的作用,特別是要讓學生與優秀的老師有所接觸和互動,在老師的啟迪下,開發潛能。“走校制”如果實施,薄弱學校的教師走向優質學校,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而優秀學校的教師走到薄弱學校,肯定要克服不少的困難,尤其是在教育學生的環節上要下不少苦功。有教師建議,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拿出優厚的政策條件,從政策層面鼓勵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幫助這些學校提高教學水平。
如果說,“走校制”能真正讓教師,特別是優質的師資流動起來,那將是義務教育均衡路上的一件值得期待的幸事。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