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偷走"男孩的"性別變異化學物"
來源:網絡 文章作者:匿名 2009-11-23 11:27:30

丹麥政府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語出驚人:全球兩歲左右的兒童正受到“性別變異化學物”的威脅。未來也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女孩還是女孩,男孩可能“變”成女孩。
由丹麥國家環境保護局公布的這份報告名為《兩歲兒童接觸日用品內化學物質的調查和健康評估》。這份長達327頁的報告堪稱化學物品影響人類性別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告指出,發達國家目前司空見慣的化學污染物導致男性精子數量銳減、男孩日益女性化,而各項防止污染措施及規章制度則形同虛設。
“性別變異化學物”無處不在
此前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完成的多項研究指出,性別變異化學物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潛伏”在防水衣物、膠靴、床上用品、食物、尿布、防曬霜和保濕霜等生活用品中,人們很難保護自身和家人免受這些污染物的危害。這些污染物中臭名昭著的有:燃燒膠袋、PVC等物品時會釋放出的二惡英;通常添加于肥皂、膠鞋和填充玩具等產品中,用于軟化塑料的鄰苯二甲酸酯;曾被廣泛用于從油漆涂料到電子設備的不計其數的產品,后因會導致激素紊亂而被禁用的多氯聯苯。除此之外,還有阻燃劑、DDT(一種殺蟲劑)等。
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即使只是少數幾次暴露在高濃度激素干擾物下,對兩歲幼兒也可能產生嚴重影響。如一些防腐劑可能使幼兒日后產生雌性激素,導致內分泌系統障礙等問題。油性乳霜、保濕霜、潤膚液和防曬霜等化妝品中的性別變異化學物,也會帶來這種風險。
男孩為何“消失”
報告稱,年輕男性的精子數量驟減,生育能力遠不如父輩,整體趨勢“一代不如一代”,兒童血液中性別變異化學物的含量則高于其父輩和祖父輩。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男性自古以來便更易在打獵或爭斗中死亡,而女性生存率更高、壽命更長,因此通常狀態下,男女的自然出生比例是106比100。然而目前的現狀是,全球的女性人口正在增加,僅在日本和美國,就有約25萬本應是男孩的“出生名額”,都落在了女孩頭上。居住于加拿大休倫湖東角的一個印第安群落,其祖居地已被團團包圍在化工廠聚集區內,該群落的新生兒中,女嬰人數是男嬰的兩倍。
更直接的證據出現在1976年。當年7月10日,意大利塞維索的ICMESA化工廠發生反應釜爆炸,由于當時釜內的壓力高達4個大氣壓,溫度高達250℃,包括反應原料、生成物以及二惡英雜質等在內的化學物質一起沖破了屋頂,沖入空中形成污染云團,并隨風擴散開來,釀成著名的“塞維索化學污染事故”。事故令當地居民血液中的二惡英濃度驟升,達到正常人的40倍。其后,當地出生的女孩明顯較男孩更多,男女出生比例一度達到1比2。
科學家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罪魁禍首就是性別變異化學物。研究表明,嬰兒最易受化學物質危害的環節是在胎兒期,在子宮內成長到8周至12周的男性胚胎,接觸到這類化學物質后可能喪失男性特征。
以鄰苯二甲酸酯為例,它既阻礙睪丸素在子宮內的作用,又會導致精子數量減少、睪丸癌和性器官畸形。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母親孕期若長時間接觸鄰苯二甲酸酯,她們所生的男嬰會陰莖短小,其他生殖特征也存在女性化傾向。近年來丹麥睪丸癌發病率明顯上升,與該化學物質不無關聯。
荷蘭伊拉茲馬斯大學的研究顯示,如果女性在孕期長時間接觸多氯聯苯或二惡英,那么生下的男孩更可能喜歡洋娃娃、茶具或女孩的衣服,不僅行為日益女性化,精子數量也會減少。
危險化學品限制措施無力
在歐盟關于限制危險化學品的各項規定中,性別變異化學物大多在名單之外,這對控制此類化學物品十分不利。丹麥政府呼吁,為了人類正常的繁衍,歐盟應制定更嚴格的危險化學物品禁令。
據英國《衛報》11月6日報道,英國政府目前正在研究這份調查報告,歐洲議會已著手調查性別變異化學物的蓄積反應問題。歐盟環境部長理事會計劃在圣誕節前制定出一套性別變異化學物風險性評估策略。但環保人士擔心,這些控制舉措會因偏袒日用品行業和進出口貿易而缺乏足夠的力度。
英國慈善機構“化學物質健康和環境監測”信托基金會會長格溫·里昂斯表示,她十分擔心丹麥這份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得不到足夠重視。出于行業保護的考慮,波蘭和英國等國在沒有公眾輿論壓力的情況下,只會形成口頭協議,而沒有具體的控制措施。
《每日電訊》報的報道稱,此前一項針對英國產婦進行的臍帶調查表明,所有受調查者的臍帶或多或少都含有危險化學物質,無一例外。
丹麥政府公布的這份報告強調,人們已經認識到單個產品中有害化學物質的危險,但往往忽略了此類化學物質累積帶來的危害。
大量確鑿證據表明,導致激素紊亂的諸多化學物質會“狼狽為奸”,其“共謀”危害遠遠超出單獨一種化學物質所能造成的影響。因此防范必須全面,不能只針對某種化學物質,推出“單打一”的防控措施,否則最終會給人類和自然界帶來更大災難。
論壇鏈接:http://bbs.eduu.com/viewthread.php?tid=248596&ex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