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兒歌"為何流行?優秀傳統兒歌面臨傳承斷層
來源:新華社 文章作者:趙仁偉 2010-03-22 13:02:36

“保證書、保證書,保證以后不讀書”“手心手背,狼心狗肺”……3月21日,世界兒歌日。記者采訪發現,許多孩子們的口中,少了陽光、單純的美麗童謠,卻不時蹦出這樣一些帶有惡搞、暴力色彩的“灰色兒歌”,令不少家長十分擔憂(新華網3月21日電)。
專家研究證明,兒歌是讓兒童最早感受母語文化的重要語言和文學形式,它可以給孩子語音方面早期的美感熏陶,讓兒童感知母語的音樂美、聲音的形式美。讓兒童接觸一些優秀的兒歌,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一邊是很少有好兒歌可唱,一邊是灰色兒歌流行,這不僅使孩子少了兒歌的成長營養,還使兒歌的作用大打折扣。
目前從事兒歌創作的人不少,但真正能被孩子喜歡并傳唱的好兒歌卻并不多,這除了宣傳不到位、推介不到位之外,更關鍵的一點是,創作者的創作離孩子的現實太遠,沒有顧及孩子的喜好和現實的需求。
更何況,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目前對孩子的評價都滿足和陶醉于孩子的成績多少,孩子能達到多高級別的藝術考級,孩子能獲取什么樣的表彰,卻對孩子天然的成長需求,有時不甚在意。在這樣的情形下,兒歌又如何能受到重視呢?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傳統兒歌面臨傳承斷層、新創作兒歌繁榮之下難掩浮躁和蒼白了,世界兒歌日正提醒我們不僅要關注兒歌對孩子成長的積極作用,在普及兒歌上下功夫,更要關注兒歌與兒童脫節背后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