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本證書 見證素質教育的浮躁
來源:騰訊教育新聞 文章作者:葉傳龍 2010-05-04 09:21:48

從校內的“星級學生”、“三好學生”、“守紀小模范”、“愛心大使”、“科技小博士”、“文藝小明星”等榮譽稱號,到校外的“區級優秀學生”、“作文競賽一等獎”、“繪畫比賽一等獎”和朗誦、聲樂等證書……武昌區曇華林小學一位六年級學生,在報名擇校的簡歷中,竟然提供了59本證書,即使這樣,家長還覺得證書的分量輕了。(4月28日楚天都市報)
獲得證書多,本該說明孩子參與的活動多,個性特長多,發展較為全面。但是,獲取59本證書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孩子是否能夠承受,素質是否真有提高,不免引人憂慮。
目前,雖然打破了應試教育的枷鎖,“小升初”可以免試入學,但有的學校又把各種證書作為選拔的新門檻,這又將學生博弈的戰場由校內擴展到了校外。一些孩子“急于求證”,不得不“兩眼一睜,忙到熄燈”,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早視學習和考證為畏途,失去了這個年齡應有的天真和樂趣。
孩子與家長對證書的需求,也助長和刺激著學校和社會培訓機構——想要證書,先掏錢來。一些學校在“賞識教育”名義下,大量發放的證書“含金量”下降自不待言,為孩子提供證書甚至成為一些社會機構的牟利手段。而孩子獲取證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和體現自己的素質,并將其作為進入好學校的資本和“敲門磚”,這種“為素質而素質”、簡單迎合素質教育的做法,隱含著太多的功利色彩,使得證書嚴重變味,讓素質教育倍顯尷尬。
社會的不當引導,學校的推波助瀾,家長的拔苗助長,讓孩子陷入對證書的苦苦追逐之中而難以自拔,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小學生獲取59本證書,不是可喜,而是可悲!小學生“急于求證”,緣于少數學校在錄取中不比成績比證書,59本證書見證了當前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反映了素質教育的浮躁和淺表化。
把孩子從沉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是素質教育的目標所在,而讓孩子走出“急于求證”的氛圍和桎梏,才是對素質教育的正確解讀。由此看來,素質教育改革還任重道遠。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