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對待每所學校每位學生
來源:深圳特區報 文章作者:馬璇 2010-05-06 11:13:39

“公平對待每一所學校,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2005年以來,深圳市每年都在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方面邁出重要步伐,著力推進教育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公平發展。
2005年,市政府頒布實行《深圳市暫住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管理辦法》,對暫住人口子女在我市接受義務教育實現“三個統一”管理:暫住人口子女可與深戶適齡兒童一樣,按照統一程序就近申請學位;統一學籍管理;統一教育管理,平等實施教育教學。在此基礎上,深圳于2009年春季學期開學前,停止收取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借讀費。
2006年11月,市委、市政府頒布實施《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等7個配套文件。從2007年起,市政府將特區外96所原村辦小學的標準化改造列為重點民生工程,同時大力開展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目前全市公辦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比例達到94.72%。
2008年,深圳按照國家和廣東省城市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公、民辦學校實行統一的免費補助標準。我市共有77.2萬人次享受到義務教育免費。凡符合我市就讀條件的來深務工人員子女,無論就讀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均已享受義務教育免費。據2009-2010學年初步統計,公辦學校拿出半數以上學位,接納了24.9萬非深戶學生就讀。
今年4月,我市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除人員經費外的日常運行所需經費,統一實行生均撥款制度。這從根本上強化了政府責任,真正做到公平對待每一所學校,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
繼特區外原96所村小標準化改造完成之后,目前我市又啟動了中小學“百校扶百校”行動,在全市組織101所優質學校,對寶安、龍崗等區和光明、坪山新區101所中小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為期3年的“一對一”幫扶。此舉將逐步縮小特區內外、區域之間、公民辦學校之間義務教育發展差距,加快我市教育內涵發展。
典型案例
昔日殘破村小今成亮麗風景
這里的學生曾經每天要踏著黃泥地上學,上體育課也只能在雨天積水晴天飄塵的煤渣運動場活動,而如今,一條投資55萬元的嶄新校道已經鋪成,學校也有了設備齊全的運動場。在光明新區愛華小學的師生眼中,短短的3年時間,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愛華小學是我市教育民生工程——特區外96所原村辦小學標準化改造工程的受益學校之一。2007年3月,愛華小學完成15間功能室改造;當年12月,學校開始了修繕類工程改造;去年11月,投資55萬元嶄新的校道鋪成,學生告別了在泥濘校道上上學的時代,從此排除了學生進出校園時存在安全隱患,實現了人車分流的安全管理。
愛華小學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這樣的風景在光明新區四處可見。光明新區由于歷史的原因,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于周邊地區,曾被當地人戲稱為“深圳的西伯利亞”,教育基礎更是非常薄弱:13所公辦小學中,有11所是原村辦小學,殘破不堪,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新區剛成立時,有些剛招考進來的大學畢業生到學校轉了一圈后,竟然不聲不響地就走了。
光明新區掛牌運作后,即對原村小改造工作重新分析、定位,重新申報7個拆、擴建項目,13所公辦小學有11所列入改造計劃,改造率達84.62%,總投資8655萬元,由市財政全額投資。改造后增加了教學班85個、學位3825個。目前,光明新區原村小改造重點也轉向了軟件建設。
專家點評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
伴隨著城市與社會的高速發展,深圳教育呈現跨越式的持續增長態勢。為了滿足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學位需求,深圳在教育方面特別是義務教育方面持續大力投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建立了大批學校,體現出教育的“深圳速度”。
深圳教育雖然起步晚,但現代化水平起點高,在師資力量、軟硬件配置和中小學德育、外語、法制、藝術、科技、信息技術等方面,形成比較明顯的特色和優勢,有些地方在全國也名列前茅,這與市委市政府的對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視息息相關,教育成果惠及了戶籍與非戶籍人口,惠及了公、民辦學校,為眾多中低收入的家庭免除了教育方面的后顧之憂。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