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學校“掐尖” 教育資源失衡 擇校費到底該不該取消
來源:青年時訊 2006-04-07 11:09:17

北京擇校費近年不會超過3萬元
在機關工作的周女士最近經常和同事討論北京市南城的哪所小學好,可是她的兒子今年只有3歲。同事都說她是神經質。周女士可不這么認為,她說要“未雨綢繆”,不管通過什么辦法,都要讓兒子上個好學校。眼下,小學升初中已經不再進行考試,那么什么樣的小學才算是好學校呢?周女士認為,能劃進好初中的小學和傳統名校就是家長心目中的好學校。周女士說,孩子在好的小學里學習,整體素質就比較高,再進入好的初中,加強文化課的學習,將來上高中、考大學都比其他孩子把握要大。這也是很多家長追捧名牌小學的主要原因。
記者日前從北京教育考試院了解到,根據2006年中招工作規定,公辦普通高中擇校生要納入招生計劃,統一管理。根據規定要求,擇校生志愿錄取時與其他志愿一樣,按照考生成績和志愿順序依次進行錄取。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時要考慮自身家庭經濟情況,如被擇校生志愿學校錄取,考生應按規定交費報到,不得順延至其后的公費高中或其他志愿。根據相關規定,擇校生人數應不超過招生計劃的20%;分數不低于正常錄取分數線20分;擇校費標準每人不超過3萬元。
此外,記者從來自教育部方面的最新訊息顯示,2006年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要以學校為單位計算,每個學校招收擇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本校當年招收高中學生計劃總數的30%,比例低于此標準的不準提高。據教育部監察局局長劉金平介紹,教育部2006年將繼續鞏固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限分數、限人數、限錢數的“三限”政策,嚴格限制擇校生比例和收費標準,力爭逐年有所降低。
多數人認為應該取消擇校費
該不該取消擇校費?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了6位市民,其中4位表示應該取消,兩位認同。
董女士同意取消高中擇校費。她認為它的存在會暗示孩子:只要有錢,不用通過個人努力也能到重點中學接受優質教育。在心理發育成長時期,這種意識會對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產生不良影響。一位姓許的先生說,公立學校是公共資源,拿公共資源來為一部分人謀求私利,肯定是不對的。收擇校費充實了學校的小金庫,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原則,讓窮人的孩子失去希望,從小就產生仇富心理,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黎先生說擇校費本身就是不公平待遇的表現,它只能加劇貧富分化,把窮孩子擋在重點學校門外。取消高中擇校費一舉兩得:既可體現教育公平,又可杜絕腐敗。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否則會使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但也有不同意取消擇校費的,一位家境相對比較富裕的家長說,在保證大多數人通過努力能考上優質學校的前提下,不應該取消擇校費。否則資金會流向國外優質中學,況且收取的錢也可以用于窮人辦教育。另一位大學生表示不應該取消:“我也是學生,考試一時考差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不慎失手,考不上高中,父母又沒辦法走后門,前途就不一定光明了。我有一位同學也是擇校生,上高中后發揮出真正水平了,成績一樣非常優秀。既然這樣,何不給學生們一個機會呢?”
對于目前擇校費較高的原因,教育界人士認為這是和學校“掐尖”愈演愈烈、經濟條件好點的家庭都想把孩子往有名氣的學校送相關的。結果形成了教育資源配置一邊倒的情況,而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始終不見大的成效。因此要根治這一現象,必須讓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擇校行為并非家長們的訴求
對于“小升初”過程中擇校風盛行的現象,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楊東平認為,擇校行為并非家長們的訴求,從根本上說,是“重點”與“非重點”之間的巨大差距倒逼出來的。楊東平說,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90%以上的學生將升入高中,因此初中教育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教育,家長必然會考慮義務教育的公平問題。
在近日提請審議的《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中提出這樣一條規定:各級政府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不得以任何名義將學校分為重點和非重點。楊東平指出,這是首次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政府將不再人為地制造和擴大公立學校之間的差距。這一方面是重點學校的巨無霸地位已經形成,短期內要求薄弱校與之縮小差距并不現實。另一方面原有的重點中學找到了示范學校、星級學校、實驗學校、假民辦等新的變種。
楊東平認為,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之下,一些地方政府仍會把有限的教育資源向重點學校傾斜。消除重點學校制度靠的是政府行為,否則即使寫入了義務教育法,最后也可能淪為一紙空文。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程方平近日完成了《海淀區教育均衡化調查》。調查顯示,即使是在教育最為發達的北京市海淀區,也存在公立學校教育發展的極度不均衡。在城鎮,有18.2%的初中、50%的高中和27%的完全中學屬于薄弱校。
在各學校認為“教育存在的問題”中,“學校間教育條件不一、差距過大”排在第一。
在學校里的表現是成功就業關鍵
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分黨委副書記朱平平說:經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生從千軍萬馬中沖到大學,有的家長和考生產生了學個好專業一勞永逸的思想,但是現在的就業壓力如此之大,上了好大學,念了好專業不等于進了就業的保險柜,朱老師認為學生在大學里的表現才是決定今后就業的關鍵。
中國的本科教育從以前的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大學就是打基礎的階段。除了學習,學生在大學里更重要的是練習人際交往、參加社會活動,把自己鍛煉成具有合作精神、擁有健康心態、能吃苦耐勞、有競爭力的“準社會人”。朱老師說,自己的學生中具有這些素質的都找到了好工作。關鍵是現在大學“窄進寬出”,學生們上了大學,愿意鍛煉自己、磨練自己的太少。考生們無論學什么,在哪兒學,只要大學四年不虛度,將來一定會有好的發展。
鏈接
調查顯示:多數學生看重擇校
《北京考試報》日前就“擇學校還是挑專業”這一話題做了一次隨機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主要是經歷過高考的大學在校生和畢業生。30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選學校為主的占50%,選專業為主的占33%,兩者兼顧的占17%。優先選學校的理由:“專業可以換,學校就不容易了。”、“找工作的時候,學校好會占點便宜。”、“專業只是一個概念,學風、校風才是重頭。”、“去差的學校丟臉。名校、重點大學的號召力大”、“如果能擠進重點高校,還是學校比較重要。”重點大學從師資到硬件都具備優勢,對考生而言是毋庸置疑的。學生在這里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重點中學:擇校費3萬-6萬很平常
據《重慶商報》報道,當地高中生擇校將納入統一招生計劃招生人數及收費標準,市級重點高中擇校費每期不得超過5000元,某些重點中學擇校費3萬元/人(起步價),然后按低于分數線每1分加收1000元計價;主城區一些普通中學的擇校費都在一萬元左右;連某些貧困縣重點中學每個擇校生也得交1萬-2萬元。最頂尖的中學擇校費三年下來有高達6萬元的。重慶市教委將于今年內出臺有關擇校的政策法規,并力爭在三年內基本消除教育亂收費問題。
未雨綢繆:家長為擇校花錢買房
為了讓孩子進好小學,有的家長不惜花錢買房落戶。北京市某小學就曾在新生摸底時發現,一些無人居住的半地下室也落上了戶口。一些家長不惜花十幾萬甚至是幾十萬元去買一間永遠不會去居住的房子。家長對名校的渴求,提升了一些名校學區內的房屋的價格,一些靠近名小學的房子,因為能提供就近入學的便利,身價大大超出其本身硬件所具備的價值。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