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改革何去何從
來源:寧夏網 2006-04-14 10:36:41

每逢招生季節,小學畢業生的家長就成“熱鍋上的螞蟻”。由于國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的政策日趨嚴厲,今年北京市“小升初”的方案如何制定格外令人矚目。據披露的消息,該方案包括劃片分配入學、電腦派位入學、就讀寄宿學校等多達11種方式。比較重要的概念包括:進一步強調“免試就近入學”,任
何學校都不能通過文化課考試錄取新生;初中學校不能以各種考級證書和學科競賽成績錄取學生;特長生招生比例控制在1%%左右,且限定在藝術、體育、科技項目的傳統學校;禁止在學生入校后劃分所謂的“實驗班”“尖子班”,等等。
自從去年5月教育部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各地已經出臺各種越來越強硬的政策。除了上述的措施,各地中考改革的重要措施還包括將一定比例重點高中的學額下放給初中,北京市今年爭取達到10%%;而在安徽,去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60%%。
曾幾何時,家長是無須為小學生升中學發愁的。而現在,擇校競爭從高中下放到初中,從初中下放到小學。孩子一上小學,家長的焦慮就開始了。為在擇校競爭中增加籌碼,小學生被迫參加各種課外補習。據東北師大附小對該校五年級104名學生的調查,被測學生共參加338個課外班,人均3.25個,每周平均6.5小時。一個極端的案例是南京市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女生,竟然懷揣44份各種證書!這種現象嚴重損害了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惡化了基礎教育的氣氛,政府必須有所作為,像打擊黃、賭、毒一樣、遏制這一為害甚烈的畸形現象。
作為只有一個孩子的家長,他們是高度機會主義的。他們既十分痛恨這一現狀,又無不在“沖鋒陷陣”,惟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的懷疑是:擇校熱能夠改變嗎?答案是肯定的。
怎樣改變?就“小升初”的制度改革而言,大致在1998年前后出現的免試就近入學、電腦派位制度,其價值十分正確,是義務教育的宗旨所要求的;其動機十分良好,是為了矯治初露鋒芒的擇校現象。然而,這一政策的真正實行,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即學區內學校的水平和質量是大致均衡的。在完全不具備這一條件的情況下推行免試就近入學,其后果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就在實行這一改革前后,兩項重要的教育政策出臺,發揮了截然相反的作用。一是高中示范校政策,它引導各地政府掀起又一輪打造重點學校、擴大學校差距的競爭;另一個是“轉制學校”政策,一大批質量較好的初中校,搖身一變成為按“民辦機制”運行的“國有民辦”“公辦民助”的轉制學校,可以名正言順地高價招收擇校生。
然而,為什么改了這么多年,擇校熱反而愈演愈烈?
因為根本就沒有改,而且還在變本加厲、推波助瀾。
一方面學校差距在持續擴大,一方面用金錢換取學額的做法被大規模地合法化、制度化,擇校熱便迅速升溫,一發而不可收拾。
20世紀90年代末實行的“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的改革,可以說是在一個不正確的時機進行的價值正確的改革。原本為減輕學生負擔而取消的入學考試,只考語文、算術兩門,最多加一門英語,其難度是學校可控的;現在反而要操練“十八般武藝”,學習被稱為“數學雜技”的高難度的“奧數”,甚至參加成人的“公共英語等級考試”,負擔何止增加了十倍八倍,真的是南轅而北轍。如果退回到原先的“小升初”入學考試,顯然是成本最低、代價最小、相對也比較公平的方案;但卻違反了義務教育準則,是“政治不正確”的。
面向未來的改革方案,的確不必簡單地回到過去;但以小學階段的學習成績和以小學畢業考試為主評價學生,應當是比較合理也比較便于操作的。一旦它成為政策,形形色色為逐利而生的課外班自然會灰飛煙滅。當前正在嘗試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固然導向更加正確,“技術含量”更高;惟因如此,也更不易操作、更不易保持公正。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