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家長熱衷擇校 電腦派位面臨尷尬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2006-07-08 09:34:48

今年北京市小升初繼續執行了“免試就近入學”的政策,并通過特長生擇校、電腦派位入學等10種方式來落實。不同于往年的是,今年北京市教委特別指出:除藝術、體育、科技項目允許組織專項測試外,其他學校均不得組織任何形式的書面考試,不能通過文化課考試錄取新生。海淀區教委基礎教育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不讓考試是響應教育部的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入學的政策規定,而且海淀各學校今年的擇校招生工作被明確定在5月27、28日兩天,以防止2005年曾出現的考生在各學校之間趕場考試的現象重現。
然而,北京市小升初今年也不是一刀切,各區縣政策不盡相同:西城區主要采取電腦派位的方式;崇文區9所公辦學校采取“相對就近免試入學”;宣武區今年繼續執行取消電腦派位,學生自愿報名,學校自主初錄等8種方法;海淀區則擴大了實驗班的招生規模,以擴大學生擇校的機會。由于信息不對稱,這些政策雖然讓學生和家長們十分困惑,但也給了他們一個比較優劣的機會。
中關村一小學生洋洋的擇校選擇比較有代表性,據他所在班的班主任陳老師介紹,今年中關村一小畢業生的電腦派位學校有4所,分別是中關村中學、101中學初中部(原雙榆樹中學)、知春里中學、八一中學。“電腦派位都是按照學校就近的原則,和學生戶口所在地和住所沒有關系”。洋洋班上的同學首選的都是擇校,有藝術、科技等特長生擇校、有課改試驗班、英語試驗班擇校、有家長單位共建生擇校、也有民辦學校擇校等等,“這樣下來等著電腦派位的就不多了,而且在小學畢業生中形成一種曲解,好像好學生都要擇校上中學。”陳老師對此表示擔憂。“我同桌的女生考上地實驗學校沒被錄取,才去參加搖號了。”洋洋有些得意地告訴記者。從孩子的眼神中,我們讀出來了孩子自認為是個好學生,有種自豪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有名校和重點學校情結,家住八達嶺高速公路旁邊龍城花園的劉女士的女兒今年從北大附小畢業,被101中學錄取。劉女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稱:我們從今年春天“兩會”閉幕以后就開始到處打聽哪所學校開始招生了,哪所學校收簡歷了,海淀區的5所市重點的實驗班是我家的一級關注對象,這些學校的風氣都很好,老師和同學也都是一流的,能進入實驗班的孩子未來考上重點大學沒有問題,因為孩子的智力和老師的水平是有力的保證。
“為了上實驗班,我給孩子制作了厚達56頁的簡歷,復印了6份,一共花費62元,5個市重點都投了一份。”劉女士說。記者曾經親見了孩子們的簡歷,5月9日,在101學校校園里,已經在網上報名的孩子們到校驗證材料,在教學樓前排隊的孩子們人手一份厚薄不均的簡歷,有的甚至是全彩色復印,上有精美的照片。旁邊的家長告訴記者,制作豪華簡歷已經是孩子參加小升初必備的裝備了。
針對近年來義務教育發展中出現的“擇校熱”等新問題,雖然6月29日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將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方向性要求確定下來。但由于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衡,名校仍然受到學生和家長的熱捧。
在此情況下,有關部門不再堅持“電腦派位”作為主要方式,而實行擇校等“多元化”選拔方式,應該屬于順應民意的無奈之舉吧。但“多元”卻又把考試排除在外,這種“多元化”入學將使學生、家長更加茫然。
各中學之間教育水平、教學條件存在差別是客觀現實,在“望子成龍”的家長眼里吃香本身無可非議,教育資源不平衡是擇校的根本原因。而擇校加大了這種不平衡。陳老師告訴記者:“如果不允許擇校,就應該徹底禁止,全部實行電腦派位,不留任何口子。否則的話,很難改變擇校的擴大趨勢。”
選拔優秀生依然以考為主
雖然北京市教委明文規定決不允許加試文化課錄取新生,但是一些學校仍然變相通過面試、基礎測試、綜合測評等方式招生。家長們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學校,從3月開始收集消息,關注政策一直到5月報名考試,6月錄取,持續四個月左右到處奔波,一點都不敢怠慢。孩子考試期間辛苦,家長也跟著受累,很多家長幾個月跑下來瘦一大圈不說,整天提心吊膽、緊張兮兮,由此在今年小升初家長中流行一個新名詞――小升初綜合癥。
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原則,按理說家長們應該放下心來,可為什么家長們還是緊張萬分、叫苦連天呢?原因如下:
1.考試照舊進行。
家住玉海園附近的孫女士,女兒今年被首師大附中錄取。她的女兒共報考了三所學校。孫女士說,學校報名要求攜帶各種獲獎證書,小學四、五、六年級的評語和成績等,并還要進行考試,主要看各學校的規定。雖然今年小升初仍實行就近就讀原則,學校不能進行文化科目考試錄取新生,但很少有學校不考試,絕大多數的學校都要進行嚴格的選拔考試,主要是奧數、語文和英語三科。有些學校還是多輪次的選拔,第一輪成績優異者才能進入下一輪的考試。遞交的簡歷、證書等材料只作為參考,錄取主要還是看考試成績。最后是面試,這只是個過場,成績優秀一切都好說。
朝陽區某校教務處張女士說,很多事情都是學校自主決定,如招收特長生,考試選拔等,教委對考試也有相應的規定。雖然提倡劃片升學,可很多學校都想招收優秀的學生,因而考試不能避免。我們學校舉行了特長的考試,招收藝術,美術和體育方面的特長生。張女士說,她了解的情況是,很多學校還是根據成績錄取學生。
試想不考試學校如何判定學生的優劣?學校都在打“擦邊球”,教委規定不許進行書面考試,那學校就口試、面試、計算機綜合測試,只要在不違反規定的情況下,變相地進行一些考試也能看出學生的水平和能力。
2.證書是“敲門磚”。
學生在報考學校的時候需要遞交相關的資料,如四、五、六年級成績冊,獲獎證書原件等。有些市重點入門條件更苛刻,如清華附中招生辦的老師在回答記者電話提問時說,必須是市級三好學生才有資格報名。至于如何從眾多的報名學生里做出選擇?首先是看材料,小學成長記錄冊材料里記錄的全是優秀,即使是平時測驗出現一次非優記錄就沒戲了。記者在采訪時感慨最大的就是這屆學生太優秀了。在不進行考試的前提下,學校只有通過證書來評定學生。
孫女士說,現在流行的證書她女兒都有,如公共英語二級、劍橋英語、奧數競賽獎等。孩子還是海淀區三好學生。之所以順應“考證書”的風氣,還是為了增加孩子的競爭力,讓孩子擁有些“硬件資本”,在擇校的時候容易些。證書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考證書是一種證明。在學校學習那些知識是不夠的,無法和其他孩子競爭。中關村中學英語試驗班規定持有公共英語二級的學生可以免試進入,但家住航天城的李女士在5月26日去報名時被告知需要參加測試,原因是持有二級證書的學生比較多,無法全部免試錄取。
為在擇校競爭中增加籌碼,小學生們在低年級就被迫參加各種課外補習班。孫女士的小孩上六年級后也開始參加一些補習班,補習英語和奧數,基本沒有空余時間。周末時間都安排滿了。和她女兒成績不相上下的一些同學也都是在家長的安排下參加各種補習班。
根據孫女士和其他家長經驗,證書雖然不是最重要的,但多一些證書就多一些希望。要是有些學生學習成績相近的話,證書就可以幫上忙。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