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校上想辦法-廈門十年電腦派位破解擇校難題
來源:本站原創 2007-10-30 08:31:24

眼下開學已快兩個月了,廈門市的1萬多名小學畢業生,經過電腦派位進入20余所初中學習。與往年一樣,“小升初”電腦派位平靜而又順利地進行。學生家長韻小麗說:“電腦派位我們已經習慣了!再說,現在這些初中差別也不大,派到哪所學校都一樣!”
和這位家長的看法呼應的是,在今年7月初的電腦派位現場,廈門市紀委常委、市監察局副局長李偉建說,10年來,市紀委、市監察局未收到群眾對這項工作的投訴。同樣,市教育局監察室主任蘇愛華也稱,他們未接到任何投訴。
廈門是靠什么能堅持10年,把電腦派位這項觸及千萬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工作常態化,而且實現了“零投訴”?10年堅守又帶來了什么樣的輻射效應?
一位市民說:“領導干部都能做到,我們老百姓也就沒什么好說的了!”
啟示一:領導干部帶頭自律,程序公平公正透明……廈門電腦派位得以順利實施,靠的就是“認真”二字。
電腦派位平靜進行的背后,蘊含著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作為一個擁有200多萬人口的經濟特區,廈門已于1996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得到保障。但由于歷史原因,當地的教育資源特別是良好教育資源并不充裕,萬余名小學畢業的孩子升學都“盯”著當時的兩所名校:一中和雙十中學。用多年分管基礎教育的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許十方的話說,當時的擇校風“愈演愈烈”。
為從根本上解決良好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廈門決定對初中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取消擇優擇校,免試就近入學,島內采取電腦隨機派位。
消息一出,全城嘩然。一部分名校認為,應該讓學生有選擇學校的權利,因而對電腦派位持保留意見。而百姓的一個普遍疑問是:如何保證“電腦”不受“人腦”所左右?
但廈門堅持下來了。廈門市政府認為,要不要實行電腦派位,是對教育的價值判斷問題。切實解決擇校問題,讓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是對廈門人民負責的態度,也能經得起歷史考驗。
為樹立百姓對這項工作的信心,原廈門市市長洪永世在多種場合強調:“所有人都不能擇校寄讀,包括領導干部和學校教工的子女。”廈門市委還動用紀檢“鐵腕”:如果發現領導干部給子女安排擇校或者寄讀,將予以紀律處理。
時任廈門重點中學---雙十中學校長的王毓泉說,當時電腦派位后到雙十寄讀的一個也沒有。他說:“在那之前,每到暑假都是我最繁忙的時候,但從實行電腦派位之后,暑期就變得清靜許多!”市教育局基教處副處長李燕娜提供了一組數字:市教育局機關干部的子女一半以上被派到“一般校”。基教處是具體負責操作這項工作的,她的前任處長、她自己、她姐姐的孩子以及基教處科員的孩子,一共有五六個先后被派到一般初中。該局一位司機說:“領導干部都能做到,老百姓也就沒什么好說的了!”電腦派位在許多地方也做了,但廈門的做法和一些地方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認真”二字。除領導帶頭自律之外,廈門還設計了嚴格的程序,采取嚴密的措施來保障電腦派位公平公正:
首先是電腦派位由兩組人員來執行。第一組人員負責學生信息的核實與登記,第二組人員進行派位操作。這兩組人員互相隔離,為防止兩組人員同時被“收買”的情況,第一組人員所登記的學生名單,到了第二組那里便由計算機隨機生成不同的代碼。也就是說,第二組人員進行派位時看到的只是一個個學生代碼,而看不到學生的姓名。這樣就保證了程序的公正。
其次是加強監督機制。參與電腦派位的不僅是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公證處、監察部門從一開始就介入,并且派專家對派位程序一條條嚴格審查。而且,派位一旦完成,結果便馬上對社會公布,使“暗箱操作”無機可乘。
參與電腦派位的一位工作人員感受良多。他說,盡管搞了10年,但還是有些緊張,生怕出錯,影響公正,對不起孩子和家長,所幸一切順利,10年也未出過差錯,也沒聽到有人說我們有“貓膩”。“得到群眾認可,我們就心滿意足!”
一位家長說:“現在上哪所初中都差不多了!”
啟示二:真正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認真辦好每一所學校,而不是把部分優質資源當作“搖錢樹”,為電腦派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即使七八年過去了,華僑中學的蘇效明還清楚地記得在雙十“留學”的那段經歷。
從普通校來到名校掛職任教,他看到了另一種學校文化氛圍:接觸到的教師都是在談教學、談學生。同樣,到僑中掛職的許青龍感受到的也是該校教師拼搏進取的勁頭。
為了縮小普通校與優質校間的差距,廈門市規定,在辦學條件較好的普通中學和一般初中校之間進行干部和骨干教師雙向掛職交流,每一輪限期3年。在教師職稱評定時,到一般校掛職交流的教師職數單列。
“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王毓泉一講起這段歷程,語調不由得高了幾分:“互派的教師都學到了對方的精華。通過對口支援,把廈門每一所學校都提升一個層次,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如果說,電腦派位工作中,嚴格按照程序運作是制度保證的話,那么,要真正讓群眾發自內心地擁護,還需要政府拿出實實在在的“干貨”:采取各種措施,讓全市初中校能均衡發展。在許十方看來,這一“干貨”源自10年前廈門市委市、政府頒布的“23條”。
“23條”是指廈門市委、市政府1998年發出的《關于扶持一般學校辦好所有初中的若干措施的決定》。文件一共有23條規定,明確提出改善一般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縮小校際差距,把全市所有初中辦成讓家長放心的學校。
于是,追求“電腦派位-生源相對均衡-大力提高普通校水平-學校差距進一步縮小-群眾更加滿意”的良性循環,便成為廈門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路線圖”。
方案確定后,除開展對口支援外,廈門市還加大對普通校的投入。對一般學校急需的基建、教育教學設備經費,可由市教委申請,市財政安排提前投入,一批經費較困難的一般校,在原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的基礎上,連續3年提高50%。
廈門市財政預算決算報告顯示,1998年以來,市財政投入教育的經費增長基本都明顯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其中,2000年至2003年,每年投入農村中小學的經費達4000萬元,2003年至2006年,每年投入農村中小學的經費更是高達1億元。
在近年“初中教學質量優質獎”獲獎名單上,從原來的普通校“晉級”為百姓心目中的“名校”的,可以列出十一中學、檳榔中學等一長串名單。如今,廈門市約40%學生在一級達標校學習。
當地的一些出租司機、公務員及學生家長在接受記者隨機采訪時,給出的回答都驚人地一致:“現在這些初中差別不大,上哪所初中都差不多!”但在發展過程中廈門也遇到一些壓力。上世紀90年代末期,全國許多地方出現了義務教育體制改革校。廈門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改還是不改?
廈門市“小升初”電腦派位現場。
一位市領導說:“放眼群眾迫切需求,使教育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服務。”
啟示三:從影響每一所初中,到影響高中和小學,從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到培養未來高素質的文明市民,電腦派位逐漸體現出良好的輻射效應。
走進十一中學校園,不由眼前一亮:塑膠操場鮮艷奪目,道路兩旁綠樹相迎。而更讓人驚訝的是,在教學樓樓梯碰到的幾位學生,見到我們一行“不速之客”,都偏到一側讓開道,還向我們微笑地招呼:“老師好!”
10年前,該校還處于“第三梯隊”。“學校水平較低,學生入學后都沒心思學習,初中畢業后基本上沒有人考上重點高中。”校長陳國華說:“就連我們的教職員工走出校門都抬不起頭來,不敢說自己是十一中學的教師!”
誰也想象不出,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從2001年至2005年連續獲得市教育局頒發的初中教育教學質量優秀獎,超過一半的學生能升入一級達標高中。
“電腦派位給我們普通學校帶來了發展機遇。”陳國華說這些話時,言語間多了幾分自豪:“當時我就給教師鼓勁,現在生源和重點校一樣了,如果還辦不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就是我們的無能!”
電腦派位給普通初中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但它的影響不僅是在初中,它向上輻射高中,向下引導小學。
向上看,許多高考成績的佼佼者當年所在的初中都是所謂的“普通校”,今年的高考文理科狀元應涵和張歡,便是從大同中學、湖里中學等“普通校”起步的。當地媒體評論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廈門堅持了近10年的電腦派位的勝利,也是對廈門盡最大努力堅持均衡教育的最好回報。”
向下看,電腦派位對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產生了很好的導向作用。該市實驗小學教師李靜說,小學生的學業壓力和精神壓力明顯減輕,學校有更多的時間開展各種活動提高綜合學生素質。該校在今年3月份開展讀書節,4月份定為體育節,5月份則是藝術節,校園活動豐富多彩,學生們在愉快中迎來了畢業考試。
“閩海之濱有我集美鄉,山明兮水秀,勝地冠南疆”,“春風吹和煦,桃李盡成行。樹人需百年,美哉教澤長”……廈門正致力做強做大經濟特區,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引進的人才、外來投資者、外來員工等對教育的渴求也將不斷增長。廈門市副市長郭振家在2007年度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說:“我們要放眼群眾的迫切需求,努力增強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能力,使教育更好地為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
這,或許是廈門市政府主導解決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問題的最好注腳。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