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5-04 08:46:01 下載試卷 標簽:圖形 教師 經驗交流 高中生活 診斷活動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三冊第68頁
設計理念:
本節課盡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親身體驗。來進一步認識對稱圖形,感受對稱美,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 “建構”。
課堂實錄:
一、引入新知
1.揭題
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對稱圖形”。(出示課題)
2.了解起點
師:聽說過對稱嗎?(聽說過)你能說說對稱圖形是怎樣的嗎?
生1:兩邊一模一樣的就是對稱的。
生2:折起來,兩邊沒多也沒少。
生3:像剪刀(學具)這樣,兩邊一樣就是對稱的。
師:看來,同學們對于“對稱”并不陌生。
二、探索體驗
(一)認識對稱圖形
1.嘗試判斷
師:根據你的經驗,以上圖形你認為哪些是對稱的?為什么?
生:①③④是對稱,②⑤不是。
師:有不同意見嗎?(沒有異議)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來的。
師:觀察是一種好方法。除了觀察,還有什么辦法可以進一步來驗證?
生:可以折一折。
2.操作交流
師:那我們動手試一試,看看有什么發現?
(小組活動,指名演示)
師:是隨便折嗎?
生:要對折,可以橫著對折,也可以豎著對折,像③要斜著對折……
師:對折后,發現兩邊怎么樣?
生1:兩邊不多也不少。
生2:兩邊點對點,邊對邊。
師:點對點,邊對邊,不多也不少就是完全重合。
3.揭示概念
師:像這樣對折以后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在數學上叫做對稱圖形。
(板書:對折 兩邊完全重合)
師:為什么②⑤不是對稱圖形?
生:橫著、豎著、斜著,不管怎么折,它們兩邊都不能完全重合,所以不是。
師:你能想辦法把②變成對稱圖形嗎?
生1:把左邊下面的小三角形移到上面。
生2:把右邊上面的小三角形移到下面。
生3:可以把兩個小三角形都去掉,也可以在左上和右下的地方都添上一個。
……
(二)認識對稱軸
1.動手操作
師:想不想自己動手剪一個對稱圖形?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發現有一部分學生不會剪。)
師(請剪得快的同學):你是怎么剪?
生:我先把紙對折,再剪就好了。
師:為什么要先對折?
生:因為對折再剪,兩邊才會一樣。
師:(不會剪的同學)現在你明白了嗎?
(生點點頭)
師:想不想再試一次?(學生再次活動)
2.觀察取名
師:同學們,你們剪的對稱圖形形狀可能都不一樣,但有一個相同的點,你們發現了嗎?(都有一條折痕)對,畫出來就是一條直直的虛線。(教師板演)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
生1:中間線。
生2:中分線。
生3:對折線。
生4:對稱線。
師:同學們很有創造性,想法都不錯。數學家取的名字跟你們差不多,叫對稱軸。(板書:對稱軸)
師:沿著這條對稱軸對折,對稱圖形的兩邊就能完全重合,可見這條對稱軸很重要。請同桌交換作品檢查,并用筆和直尺畫出對稱軸。
三、聯系生活
1.舉例
師:像這樣的對稱物體在我們周圍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同桌互相說一說。
師:誰愿意說給全班小朋友聽?認為對的,點點頭,有意見,搖搖手。
生:紅領巾、衣服、褲子、樹葉、蝴蝶、人……
教師做動作。問:這樣,是對稱的嗎?怎樣才能變得對稱?請你們擺一個對稱的姿勢。
2.欣賞(播放課件中的軸對稱圖形)
師:看著這些對稱圖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補充課題:美麗的對稱圖形)
四、深化認識
1.辨一辨
師:這里有一些圖形,請你們幫老師判斷一下他們是對稱的嗎?如果是,指出它的對稱軸。
2.找一找
找出正方形、長方形、五角星、圓等圖形的對稱軸。
(小組活動——交流)
小結:不同的對稱圖形,對稱軸的條數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條,有的有兩條,有的有無數條。
3.猜一猜
出示3、A、美的一半讓學生猜一猜,展開后是什么。
師:你還想到什么?
生1:數字中8也是對稱的。
生2:字母B、C、D。
生3:B不是對稱的,它上面小下面大。
生4:H、W、M也是對稱的。
師:同學們課后有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26個字母、數字或我們學過的文字當中有哪些是對稱的。
生5(自豪地說):我的名字中也有一個對稱的,那是——“日”。
師:對稱真是無處不在!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覺得對稱圖形又美麗又奇妙。
生2:原來我們身邊有這么多美麗的對稱圖形,以前怎么沒發現呢?
師:對呀,平時我們要留心觀察,做有心人。
教學反思:
1.尊重經驗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說過:“如果我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
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把握教學起點十分重要。
在生活中,學生對“對稱”并不陌生,但其認識僅僅是生活積累,直觀而膚淺。在上述教學中,教師非常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充分展現學生對“對稱”原有的認識水平。通過提問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積淀;在嘗試、糾偏中,逐步清晰、完善“對稱”概念;并運用“對稱”的特征剪對稱圖形,以及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折痕取名引出“對稱軸”……每個教學環節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現實的認知發展水平出發,使概念學習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
2.關注體驗
“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節課充分體現了這個理念。教師在學生聽說過“對稱”的基礎上提供材料,引導學生嘗試判斷,通過看一看,折一折、說一說等活動,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稱圖形是“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
尤其在“做對稱圖形”這一環節,教師注重學生主體性的探索與發現過程的經歷,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和思維得到對新知識的理解、頓悟。當出現一部分學生剪得慢,甚至剪不出來的情況時,教師沒有置之不理,更沒有主導學生的思維,而是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差異資源,提供了一個讓學生探索、對話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在嘗試——失敗——反思——再創造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并獲得情感體驗。盡管這里花費了一些時間,但充分體現了學生“悟”的過程。
雖然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體驗感悟的學習過程,學生學得主動積極,但也給教師留下了一些思索:教學中學生動手多,如何組織課堂使之“活而不亂”呢?如何合理調配教學時間做到“收放自如”呢?這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