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小小“男子漢”
來源:《根基》 2009-06-02 09:51:46

小檔案
姓名:李慕義 年齡:11歲
最好的習慣:
最愛跟爸爸做什么:
最愛跟媽媽做什么:
興趣愛好:
目前最大的夢想:
爸媽認為的好品格:
爸爸李志忠:公司管理者。工作繁忙的他始終沒有忘記和家里的小男子漢一起成長。男子漢之間有單獨的時間,有偉大的夢想,有說不完的心里話。在教導孩子的同時,李志忠也用自己的生活表現讓孩子看到:勤奮、盡責是優點。
媽媽王士珍:曾經是醫生的王士珍在丈夫創建公司后就和丈夫一起打理公司事務。隨著孩子的成長,她和丈夫越來越認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三年前她成為全職太太,全心陪伴孩子成長。
采訪中,溫馨的小屋時不時爆發出爽朗的笑聲。王士珍女士開心地分享教養孩子過程中的經驗和挑戰,對家里的“小男子漢”贊許有嘉,更是對“大男子漢”李志忠非常感激。原來,在孩子的成長中,志忠在不斷努力和妻子一起培養“小男子漢”呢!
男子漢間的談話:兒童屋里裝秘密
“慕義和志忠的關系很好,有什么心里話或是想法都會告訴他。要是想吃什么了,一定會來找我。”說完這話,士珍就哈哈笑起來。
“這跟我和他的單獨談話有關系。在慕義三四歲的時候,我每周都會抽出時間到他的兒童屋進行男子漢之間的談話。現在我們依然堅持著,對他的成長很有幫助。”接著,志忠便回憶起和慕義在兒童屋的有趣交談。
慕義三四歲的時候,志忠告訴他,爸爸和他會有特別的談話,媽媽不參加,地點就在慕義的小屋。不過,現在大家都稱這個普通的小屋為秘密的兒童屋。在那里,慕義放松地和爸爸分享一天的見聞和感受。志忠就漸漸地把好品格的種子種在慕義的心里。
“那時侯,我會告訴他要懂禮貌、講衛生,他當時記住了,過兩天可能就忘了。等下周的時候,我再告訴他,他又記住一些。對于什么樣的行為是懂禮貌,需要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訓練他。”
在這樣的親密交談中,慕義明白了什么是美善,也從爸爸的身上看到了很多優點。
“有一天,慕義和我說,爸爸很勤奮,很盡責,這是優點。”士珍開心地說,“現在,到了他們交談的時間,慕義就會對我‘媽媽,我和爸爸要到兒童屋聊天了,你自己好好休息吧’。”
“我會告訴慕義,我希望他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他也會告訴我他將來想做什么。孩子的夢想很大膽而且變化得特別快,昨天還告訴我要成為總理,今天就說做醫生。他做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我們更看中他的品格。”志忠說。
志忠士珍總結教養經驗:
(1)在輕松的環境中進行“男子漢之間的談話”,有利于孩子敞開心扉并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他從父親身上看到和學到好的品格,會對將來的工作和婚姻帶來益處。
(2)理解孩子的接受力,好的行為和習慣的養成需要循序漸訓練。
(3)每一次的談話,父母可以在結束后做簡單的筆記,既可看到孩子的成長過程,又是送給孩子的一份特別的禮物。
統一口令:爸爸和媽媽說的是一樣的
“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夫妻該堅持怎樣的原則。通過不斷學習和孩子表現,我們后來發現,夫妻必須堅持一致的教育原則。如果夫妻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就會鉆空子。”士珍坦誠地說。
慕義剛開始上學時,正是對事物充滿好奇的時候,也是愛玩的時候。放學回到家里,問媽媽“我可以玩一會兒電腦嗎”, 士珍回答“可以”;過一會兒,慕義又問媽媽“我可以看一會兒電視嗎”, 士珍回答“可以,不過要趕快做作業”。就這樣,做作業被安排在了最后。
志忠回到家,看到慕義在玩電腦,就問他為什么沒有做作業。慕義告訴爸爸“媽媽說,我可以玩一會兒電腦,看一會兒電視,然后做作業”。志忠到屋里和士珍確定后,告訴慕義:“既然媽媽說可以就可以,明天我們要重新調整:先做作業,再玩。”
“開始我們的要求不一致的時候,孩子不知聽誰的,無所適從,父母的權威也很難建立起來。讓孩子順服的過程頗費了一番周折。”士珍說完,講了慕義二三年級時候的一件事。
那天,慕義像往常一樣,放學回家想玩一會兒電腦。士珍對慕義說:“回到家應該先把作業做完,然后再玩,爸爸也這么說的。”
“爸爸沒說啊!”慕義脫口而出。
“那我們馬上就打電話,看看爸爸是怎么說的。”士珍撥通了志忠的電話。當慕義聽到爸爸的要求時,確定了爸爸和媽媽的要求是一樣的。
自此之后,志忠和士珍在很多事情上都統一口令,孩子看到爸爸和媽媽是一體的,漸漸地明白:爸爸說的就是媽媽說的,媽媽說的就是爸爸說的。
志忠士珍總結教養經驗:
(1)正確的原則越早應用越好,父母在發現問題之前最好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預備。
(2)夫妻之間要互相尊重,如果雙方的觀點有分歧,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指出,而需回避孩子,心平氣和地協商。
學習理財:勞動換來生活費
“慕義很節儉,不會大手大腳花錢。就連樓下賣雪糕的都說,不管慕義手里拿多少錢,他總是買最便宜的。”士珍笑著說。
“因為他知道,每一分錢都來得不容易。現在,他每個月需要十元左右的零花錢,我們沒有直接給他,而是讓他通過勞動獲得。”志忠想了一會兒說。
“他通常會做些什么賺零花錢呢?”記者問。
“蒸一次米飯5角錢,倒一次垃圾5角錢。慕義是家里蒸米飯蒸得最好,通常我們回到家的時候,他已經把米飯蒸好了。”士珍很幸福地說。
“你們是有意識地培養慕義做家務的嗎?”記者問。
“對,主要是我帶著他一起做。在慕義7歲左右,我就告訴他,蒸米飯放多少水,多少米,讓他開始練習做。我炒菜的時候,也會叫他學習切菜、炒菜。他現在的自理能力很強,可以幫我們做很多事了。”大男子漢志忠對帶領“小男子漢”成長的過程頗為自豪。
慕義真是個能干的“小男子漢”,通過自己的勞動,已經賺了不小的一筆。“我給他辦了一個存折,把他平時賺的錢儲蓄起來,他自己還有另外的花錢計劃呢!”
志忠士珍總結教養經驗:
(1)教會孩子勞動,孩子就會明白父母的辛苦,也會體貼他人的需要。
(2)幫助孩子理財,孩子會逐漸形成正確的金錢觀,進而懂得節儉。
愛他人:接納不同和饒恕
前不久,慕義被同學抓傷的事讓志忠和士珍對教育孩子“愛他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慕義站在游泳池邊,準備下水,那個同學從他背后抓了一把,有很長的一道痕。”士珍心疼地說。
“我們知道后,問慕義嚴不嚴重,他說沒事。那位同學的媽媽也提出為慕義看病,我們覺得沒必要就沒去。但沒過幾天,我們就發現,慕義總是不自覺地搖頭。”志忠詳細地說,“后來,我們知道,孩子心里委屈,他忍受了同學的辱罵和傷害,他希望我們給予公正和更多的關愛。”
“我和那個同學說,你無故傷害慕義,阿姨很不高興,他受了很大的傷害。阿姨希望你以后不要再這樣做了,但我們依然愿意愛你。慕義看到爸爸媽媽能夠理解他,心里就舒服很多。”士珍說。
針對這件事,志忠又總結了讓孩子學會愛他人的經驗:
(1)我們要接納他人的不同。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一樣,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所以,我們不要要求別人和我們一樣。
(2)饒恕他人的錯誤。同學傷害了你,你要饒恕他。因為他也可能受到了傷害,或是想引起我們的注意。他想表達自己需要愛,卻選錯了方式,但我們不能再去傷害他。
(3)為別人提供幫助。我們愛別人,就要看到他人的需要。傷害你的那個同學的狀態也很令父母、老師擔憂,我們是不是可以幫助找個心理醫生呢?
相關閱讀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