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05 17:04:13 下載試卷 標簽:五年級 統計 數學
《統計--眾數》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是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眾數。眾數與平均數、中位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眾數著眼于對各種數據出現的次數的考察,其大小與一組數據中的部分數據有關。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學過平均數,五年級上冊學習了中位數,這一課繼續研究數據集中情況的統計量。所以,它既深化和拓展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又聯系了現實生活,有助于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動的、易于理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眾數"這個概念本身并不難理解,難的是如何結合具體情況來靈活運用眾數、平均數和中位數這三個統計量。因此,設計合適的統計內容,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于教學本節課尤為重要。五年級學生的身心正處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在教學中應適時地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集體觀念。
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法,類比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交流中,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提高學習興趣。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服務于實踐"的思想教育。適當滲透集體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眾數的含義,能找出一組數據中的眾數。
教學難點:
在統計的過程中體會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并能在具體情境中正確選擇統計量對數據做出自己的評判。
教具學具:課件、計算器。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
復習
導入
1.提問:在統計中,我們已經學習過哪些統計量?
根據數據你會求哪些統計量?
怎樣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如何找到數據中的中位數?
2.揭題: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統計量--眾數。
(復習導入,開門見山,切入主題,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感知得真真切切。)學生
回憶
個人
回答
自主
探究
分析
問題
出示教材第122 頁的例1
1.根據候選隊員的身高數據。想一想,有幾種方法挑選參賽隊員?
⑴分組討論
⑵小組派代表匯報想法
2. 從審美角度以及隊伍整齊觀點來看,你認為參賽隊員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3.上面這組數據中,1.52出現的次數最多,是這組數據的眾數。
眾數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
(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知渠道,把這個看起來與數學毫無關系的問題,拿到數學課上來解決,使學生認識到眾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練習:找出各組數據中的眾數。(鞏固眾數的定義)獨立
思考
小組
討論
代表
發言
個人
回答
鞏固
練習
拓展
延伸
出示教材教材第123 頁的"做一做"
1.指導學生完成前3小題(讓學生通過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理解眾數和中位數的區別)
2.第4小題
⑴視力在4.9及以下為近視,五(1)班同學左眼的視力如何?(引導學生將之與分數相聯系,新課中滲透舊知)
⑵你對他們有什么建議?(請學生介紹保護眼睛的措施,再看課件了解預防近視的部分措施,并教育學生要保護好眼睛。)
3.第5小題留為課外作業。(對教材練習進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出示教材第125 頁的第4題
1.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2.如果比較這兩個班的成績,應該用哪個量來比較呢?(通過這一道補充題,讓學生知道究竟采用哪種統計量來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及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來確定。同時培養學生的集體觀點。)
3.練習:⑴找出各組數據中的眾數。(進一步掌握眾數的特點)
⑵下面情況,用哪種統計量比較合適?(使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正確選擇統計量對數據做出自己的評判。)
獨立
完成
學生
提建議
小組
討論
代表
匯報
個人
回答
歸納
小結
作業
鞏固1. 生活中的數學 你能舉例說明"平均數" 、 "中位數" 、"眾數"在生活中的運用嗎?(對學生滲透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服務于實踐的思想。)
2. 歸納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在學習過程中,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你感到最困難的是什么? 你想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是什么?(培養學生總結知識、發現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3. 作業
(鞏固所學,運用所學。)學生
思考
自由
發言
合作
完成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