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08 15:27:53
【學生分析】
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認識了長方體以及它們的展開圖,理解了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含義及其計算方法。學生學習比較困難的是理解體積與容積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了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理解物體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教程與方法: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和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感受數學的力量。
【教學過程】
一、說一說
1.師:同學們都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出示課件,注意觀察水面的變化。水為什么會上升呢?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評價,板書關鍵字詞,并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使學生初步感受石子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間,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現象,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2.生活中你還見過這樣的例子嗎?
3.比較物體的大小。
(師手中拿著兩個不一樣大的鉛筆盒) 問:這兩個鉛筆盒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
師:誰能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比較大?哪些物體比較小?(生觀察教室內的物體)
師:老師手中有兩個土豆,看一下哪個大?(請同學猜一猜)
師:用眼睛看很難作出判斷。想想看能用什么辦法解決?(生想辦法,說一說)
二、比一比
(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方法:用兩個有刻度的量杯,在里面放進同樣多的水。)
師:請大家觀察一下,現在的水到哪里?
先把土豆1放入水中,同學們觀察發生什么變化。
水面上升了,說明什么?
把土豆2放入水中,水面也上升。
師:觀察比較兩個杯子中的水,你有什么發現?為什么?
小結:從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知道兩個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間,但所占空間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其實,所有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如:某某占有一定的空間,課桌也占有一定的空間。你還能舉出例子嗎?
師:物體占有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
揭示概念: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比一比,老師的體積與某同學比誰大?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
三、想一想
(出示盛水的杯子)
師:這是一個裝水的容器。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容器?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兩個杯子)
師:如果老師要分可樂,哪個杯子裝得多?你能設計一個實驗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討論,說辦法。選擇一至兩種方法在全班展示。)
學生可能用的方法:將杯子倒滿水,然后將水倒入同樣大小的有刻度的杯子(上面的兩個杯)中,觀察水位的刻度。
師: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杯子裝的水多,我們就說那個杯子的容積比較大。
師:什么是容積?說說你的理解?
板書: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
演示:倒半杯水,這時候所裝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再倒滿,此時杯子所容納的最大容量才是杯子的容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體積"和"容積",你對它們的定義有什么不理解,可以提一提。(區別:體積是物體自身的大小;容積是所裝物體的多少。)
問:出示一個長方體的容器,它的體積和容積分別指什么?
四、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感受體積和容積。)
1.42頁"試一試"小組操作活動:
用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分別按下面的要求搭,搭好后數一數它的體積由幾個小正方體搭成.
第1組搭出兩個物體,使它們的體積相等;
第2組搭兩個體積相等而形狀不相等的長方體;
第3組搭兩個體積不相等的長方體;
第4組搭其中一個物體的體積是另一個的2倍.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你有什么辦法知道?怎樣計算小正方體的個數?
匯報:你通過動手操作發現了什么?(學生充分表達)
2.玩橡皮泥
問:用一團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長方體,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物體哪一個體積大?先猜想,為什么?如果捏成任意形狀的物體,體積有沒有變化?
學生獨立思考后討論,全班交流。
實驗驗證:用一團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長方體,放入水杯畫出水位;拿起再把它捏成球放入水中觀察水位是否變化?捏成任意形狀的物體再放入水中
小結:物體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
3."練一練"第2題
學生充分觀察討論。
4."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
5.做練習:2.3(略)。
五、全課小結(略)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