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08 15:52:17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語文 診斷活動 填報指導
蘇教版小語第六冊的《槐鄉五月》是一篇語言優美、內容厚實的好課文。它素潔高雅,恬淡雋永,如同一首田園詩,閃耀著自然的靈光,令人回味無窮。教完這篇課文,學生課堂上踴躍的發言、深情的朗誦,讓我忍不住想用筆記錄下這精彩的一刻。
借助圖片揭題導入后,指導讀第一自然段。我只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喜歡讀其中的哪句話呢?為什么?學生在這個寬泛的問題下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讀了第一句,因為喜歡槐花的多;有的讀了第二句,因為喜歡槐花的美;有的喜歡槐花的香,讀了第五句。有的讀了第三、四句,因為讀懂了蜜蜂、孩子心中的喜悅。這樣學生在自由的朗讀中體會句子表現的美。遠看,洋槐開花“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近看,洋槐像玉雕的圓球,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聽,小蜜蜂“嗡嗡嗡”,孩子們“劈啪啪”滿心的歡喜,滿心的愉悅。聞,清香、醇香、濃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在此起彼伏的朗讀中,在課文如詩如畫的意境中,孩子們似乎已經來到了槐鄉,已經站在那一棵棵花似玉、香如海的槐樹下。這時候,上課前的疑慮已經煙消云散,用不著我的分析,孩子們已經自然而然地走進了槐鄉,孩子們的欣賞能力令我刮目相看。
高爾基說:“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的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詩的形式憑借的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兩種作用:一是音樂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聽出音樂式的節奏與協和;二是繪畫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寫出空間的形象與彩色。”《槐鄉五月》這篇課文詩化的語言,美妙的意境,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學生愛美的天性和情趣使這種有聲的語言藝術一下子得到了互動升華。
指導讀第二自然段。我用這樣一句話導入:“孩子們,槐花是潔白無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讓我們這些不是槐鄉的人多么羨慕呀!假如你來到了槐鄉,你會怎么做呢?”這樣引導體會文中所說的“準會被香氣熏醉了,傻乎乎地臥在槐樹下不想回家。”再用“槐鄉的孩子你能用一個詞來夸夸他們嗎?說說為什么?”這個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己讀懂課文,自己理解槐鄉孩子的熱情好客。孩子們的理解真是精彩極了!
關于請客人吃飯:
理解一:槐鄉的孩子非常好客,請客人吃槐花飯,這槐花飯客人想吃甜的就吃甜的,想吃咸的就吃咸的,任他們挑選。
理解二:那位小朋友槐鄉的孩子都不認識,就請他吃飯了,請他吃槐鄉的特產。
理解三:我知道做槐花飯挺麻煩的,要準備蒸籠、蒸布,可是槐鄉的孩子不怕麻煩,他們是多么熱情好客呀,我真想去嘗一嘗槐花飯。
理解四:槐鄉的槐花飯肯定很香,灑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哎呀,我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關于送客人禮物:
理解一:槐鄉的孩子不僅請客人吃飯,還送小朋友禮物呢。
理解二:送禮物一點兒也不小氣,又送槐花,又送槐花蜜。
理解三:我想槐鄉的孩子送給小朋友禮物是為了讓他帶回家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嘗嘗。
理解四:不僅讓小朋友吃了槐花飯,還讓他帶回家自己做槐花飯。
理解五:小朋友把禮物帶回家,這樣更多的人知道了槐鄉,吃到了槐花飯,嘗到了槐花蜜,這樣很多人都想到槐鄉去了,都喜歡槐鄉了。
聽著孩子這樣的發言,我也像孩子一樣開始對槐鄉充滿一種向往,一種渴望,不由自主地感謝作者,讓我們知道世界上還有這么一個熱情好客的地方,不由自主地愛上了槐鄉,這不就是和作者的情感在共鳴嗎?“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是呀!當作者通過文本抒發的情感與讀者——教師學生的情感一致時,那釋放出來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一步步進入課文的佳境。
指導讀第三自然段。我讓學生在朗讀中交流讀懂的地方和讀不懂的地方。學生興致勃勃地讀著課文交談著槐鄉的小姑娘和小小子,同樣是孩子,可是槐鄉的孩子多么淳樸自然!和城市的孩子周圍的孩子顯然不一樣。特別是小小子藏在褲兜里的槐花讓學生們既羨慕又覺得不可思議。羨慕的是他們能享受到那樣的口福,不可思議的是這樣多不講衛生呀!還是孩子聰明,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那藏在口袋里的槐花可能是蒸過曬干的槐花呀,所以槐鄉的孩子也是講衛生的。他們就這樣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又用孩子的思維解決一個問題。女孩子對槐鄉的小姑娘更感興趣,她們問:“老師,小姑娘又不是什么東西,她怎么會飄呢?”書上的句子是這樣的:“槐鄉的小姑娘變得更俊俏了,她們的衣襟上別著槐花,發辮上戴著槐花,她們飄到哪里,哪里就會有一陣清香。”我這樣引導孩子們:
師:請小朋友想象一下,小姑娘衣襟上別著槐花,發辮上戴著槐花,她會是怎樣一副神態呢?
生:她覺得自己更俊俏了,臉上笑嘻嘻的。
生:她覺得自己和槐花一樣漂亮。
生:她就像我穿上了一條新裙子,心里高興得不得了。
師:對呀,這么漂亮,這么高興,你會怎么做呢?
生:我會唱歌。
生:我會翩翩起舞。
生:走起路來一蹦一跳的。
師:說得多好呀!小姑娘就是這樣高興快樂,衣襟上別著槐花,發辮上戴著槐花,覺得自己特別漂亮,一蹦一跳,給爸爸媽媽瞧瞧,一蹦一跳,再給爺爺奶奶瞧瞧……
師: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看看自己能從這個“飄”字中讀懂什么?
生:我讀懂了,小姑娘走起路來特別輕快,像一只快樂的小鳥。
生:我讀懂了,小姑娘飄到這里,又飄到那里,就像一只蝴蝶在飛來飛去。
生:我讀懂了,小姑娘喜歡槐花,她才會這么高興, 連走路都輕飄飄的了。
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和孩子的理解是否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一樣,但是看到孩子津津有味地讀著課文,把那個“飄”字讀得聲音輕輕的、長長的,感覺柔柔的,心里就釋然了。課堂是生成的,雖然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預設,但寶石般的靈光就在這里閃現,課堂因此而美麗多姿。“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是呀,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學生的表現再次證明了這點。
《槐鄉五月》詩一般的語言,帶給我和學生夢幻一般的美麗,我們深深地陶醉在其中,當下課鈴聲敲響的時候,我的學生——可愛的孩子們都渾然而不知覺。多么希望我們的語文就像今天的這篇課文一樣深深地吸引孩子,祝愿我的孩子們在“鉛字”的旋律中愛上語文,愛上這詩一般的語言。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