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2 14:25:43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 三年級 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強調: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新一輪的課改明確提出了小學階段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要求,每一個階段又有具體的目標。怎樣讓學生學會閱讀、喜歡閱讀,這是十分有價值研究的課題。基于此,我們進行了“閱讀興趣的激發、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興趣的保持”的系統研究。首先我們從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入手。
小學生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會帶著好奇的心理想去了解。心理學家把孩子稱為“天然的探索者。”我們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也正是從孩子天然之本性出發,滿足孩子的這種心理需要,并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通過各種閱讀形式,體驗閱讀帶給心靈的愉悅,提高學生積級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 巧用懸念 誘發興趣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懸念,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讀書我快樂》中這樣介紹:有個男孩,從小就夢想著外出探險。在他18歲以后的某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登上了朋友父親船。第一次出海,他就遇上了大風浪,感到“難過得要命,心里又怕得要死”。“這時,父母的忠告,父親的眼淚和母親的乞求”一起涌上心頭 他退卻了嗎?他后來又有哪些奇特的經歷呢?尤其是當他獨自一個人漂流到一個荒島上的時候,是如何度過長達28年野人般的生活呢?學生被扣人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紛紛爭閱《魯濱遜漂流記》,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喜歡上魯濱遜這個人物形象,感受到課外讀物的樂趣。
善于利用故事中懸念,也可以誘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娓娓渲講,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巳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學生會興趣橫生。
二、 延伸課外 激發欲望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本內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拓寬課外閱讀知識面才能舉一反三,才能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因此,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我們就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并指導學生怎樣讀。學了《牛郎織女》、《姥姥的剪紙》這些課文,向學生介紹《中外民間故事》;學了《示兒》,向學生介紹詩人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并讓學生去學習有關陸游的其他古詩;學了《負荊請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向學生介紹文中主要人物的軼事,并讓學生課后去查找有關的故事;學了張志和的詞《漁歌子》則介紹其《漁歌子》系列詞;學了李清照的《如夢令》則介紹李清照的《聲聲慢》和《醉花陰》,讓學生了解其詞的風格……經過課內的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大大提高,讀書的熱情也提高了。
這樣,教師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推動,產生閱讀欲望,在閱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產生喜歡、憎惡、崇敬之情,與書同歡,與書同喜,與書同悲,與書同愁,學生在積級的閱讀、思維和活動中,有了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創設環境 營造氣氛
語文教師平時在班級要有意識地創設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班級黑板報上開辟出一些欄目,設計一些“我喜愛的名人名言”如“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 意蘊深刻、催人深思,每周兩句,輪流抄寫,看看記記,耳濡目染,寫作文時用上一句,恰倒好處。
利用閱讀課向學生推薦書目,如《楊紅櫻作品系列》、《康熙皇帝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朱自清散文集》……這些都能使學生感受到人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使學生了解古今中外風云人物的成長歷程,使學生懂得一分汗水一分收獲,使學生明白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開辟“科技小消息”欄目,在每周的晨會課中安排一次“每周新聞”“好書梗概介紹”等,讓學生各取所需,根據自已的愛好選擇要讀的書籍,這個窗口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學生經常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書海的浩瀚和讀書的樂趣,從而形成跟書本交朋友的愿望。
四、適時評價 保持興趣
在閱讀的整個過程中,隨時需要做好對學生閱讀的評價激勵工作,對不同層面的學生需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因人而異,分層管理。一方面,評價形式要多樣化,如開展故事競賽、智力競賽、課外閱讀知識競賽等,設立競賽獎;可以評比學生的讀書心得、優美句子摘錄等,設立成果獎;也可以根據學生家里的課外讀物,評出不同星級的小書屋……這樣既表彰了先進,也對其他同學起到了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根據《新課標》對各年級段學生閱讀目標的要求制定一些學生人人會做、易做的閱讀細化目標與考級制,讓學生在不斷的追求中進步。如:每天能堅持自己讀書,一期后能評為“愛讀書好孩子”;每天不但能堅持讀書,還能常常給身邊的人大膽、大聲讀書并堅持周末給長輩讀書,一期后能評為“讀書小使者”;以上兩級做到后還能脫書流利講故事的,一期后能評為“閱讀小能手”,對每期達到目標的學生,均能在期末年級組織的頒獎會上接受證書,同時各班每期還為評出的第一名照相做閱讀名片,并在相片上出示該生最喜歡的讀書名言放在圖書架上,營造你追我趕積極向上的閱讀競爭環境,讓孩子們始終保持讀書的熱情。
五、開展交流 渲染氛圍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校和班級共同加強管理。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學校動員每班設立圖書角,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余隨時借還,十分方便。采用“流動管理”的辦法,由各班干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為了介紹圖書,各年級定期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資料可包括圖書內容提要,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這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通過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讀書節”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學校藝術節安排低年級學生進行講故事比賽,產生一批又一批“故事大王”,中高年級學生進行讀書匯報會,評選“讀書之星”,這些活動不但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而且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六、讀寫結合 培養習慣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要求低年級學生每人一冊“采蜜本”,高年級每人一本讀書筆記本。
學校要求低年級學生把每次閱讀中的收獲裝進采蜜本,包括新認識的字,新理解的詞等等,每周都依據每個人收獲的大小進行評比,評出“最勤勞的小蜜蜂”,并且發給其一只可愛的小蜜蜂,貼在教室墻上自己的頭像下。這種精神上的獎勵會讓孩子們的熱情持續不退。
要求高年級學生養成寫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有“摘錄好詞好句”,有“概括主要內容”,有“寫讀后感”,還有“直接在書中圈點勾畫批注”等多種形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愛的筆記形式來記筆記。讀書也是一種創作,讀書筆記應成為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讀什么書,在筆記上記下篇名、出處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后考核閱讀量的依據。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還可以讓他們給文字配上插圖,在本子上描描畫畫,或一朵小花,或一課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鳥獸蟲魚。老師對學生所做的筆記,每周一次進行反饋評價,在學生之間傳閱那些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筆記,借此指導閱讀方法,向學生提出閱讀建議,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校低年級有95%以上的學生喜歡上了閱讀,最低的閱讀量達到8萬字,最高的閱讀兩達到40多萬字,平均閱讀量達到了20多萬字,大大超過了《新課標》提出的5萬字的要求;中高級學生普遍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閱讀量人均超百萬字。
實踐證明,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大量的課外閱讀提高了學生的讀書能力,學生在閱讀中有了情感的體驗,有了豐富多彩的語言積累,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了個性,豐富了精神世界,從而提高了語文素養。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