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2 18:49:57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教案 語文
⊙教材略說:
本文用如詩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張家界索溪峪如畫的風景,文辭優(yōu)美。
作者先總述索溪峪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然后分別從山野、水野、物野、游人在如此美景的蕩滌下變也野四個側(cè)面,展示了索溪峪原始的、未人工雕琢的、野性的美,最后總結(jié):“索溪峪的‘野’,蕩滌著我的胸懷!”表達了作者暢游這人間畫卷的愉快心情。
⊙學習重點、難點:
1、學習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感受詞句中所蘊涵的美。
2、學習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學習目標:
1、認識生字:賦淑撅叟滌,
積累詞語:雕琢賦予斷壁懸崖千峰萬仞不拘一格
淑女蹦跳撅著截斷難以言狀攀緣
老叟返樸歸真蕩滌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
3、積累品味好的詞語句子。
4、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物概括表述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設想:
本文為自讀課文,預設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進行“幫扶”,對部分難理解或未學習過的詞句進行引導講解,引導學生在多讀中體會感悟,在多讀中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
可結(jié)合“野”字破題導入,加強對索溪峪自然美、野性美的感情與了解;結(jié)合優(yōu)美的詞句,組織學生進行品味研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預沒教學流程:
破題導入à品味感知(字詞文)、研討交流à回味升華(文章內(nèi)容的總體感知、回顧à文章表達方式表達特點回顧à學法回顧)
⊙教學準備:
1、課前觀看張家界組圖,《張家界風光》(視頻)。
2、提前將需積累的字詞板書好
3、布置學生預習該文:熟讀本課
⊙教學展開(一課時)
一、破題導入:
1、“野”
(1)引導由“野”擴詞(預測:野人野蠻太野原野田野野馬……)
(2)字典中“野”的意思:
野外;不受約束;不講理,粗俗……
2、張家界、索溪峪簡介:
(1)《迷人的張家界》略回顧。
(2)索溪峪——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中的一處景區(qū),文中所介紹的十里畫廊、黃龍洞亦為其中景點。
二、品味感知
1、組織學習字詞
小組中認讀à教師當堂抽測反饋à學生點評à教師小結(jié)
2、熟讀課文,朗讀自己最敢興趣的段落,并思考。
(1)文章圍繞什么從哪幾方面寫索溪峪?
(2)文章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3)用“我知道了……”交流讀后感受。
學生讀課文、思考。
3、課文朗讀回饋。
抽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點評。
預測:部分字詞可能會誤讀
千峰萬仞綿亙蜿蜒窈窕淑女蹦跳截斷
4、交流閱讀感悟。(教師結(jié)合學生交流的內(nèi)容,完善板書)
(1)文章圍繞什么從哪幾方面寫索溪峪?
圍繞“野”來寫,寫了山、水、動物的野(注意引導學生可能找不出的“游人的野”)
“野”出現(xiàn)了很多次,每個段落中都出現(xiàn)過野。
(教師進一步引導體會)
A在該文中,野為何物?野蠻嗎?有野人嗎?這兒是一個大曠野嗎?找出文中能說明這個野字的句段來理解文中所說的野。
(這種人工的美,是不能與索溪峪的山比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
B整篇文章就圍繞“野”——原始、天然,未經(jīng)雕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種美,在作者心目中,比其它“家”化的各山,都要美(作者的觀點)。
(2)文章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預測)
A有很多美麗的句子
B索溪峪很“野”
C文中用到了很多修辭方法,比如……
D我覺得文中的山、水比猴子要可愛得多。
……
教師交流――文中的詞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教師舉例),并做引導,嘗試請學生分析。
(用教師引領的方式,學生自行分析部分詞句)
(3)用“我知道了……”交流讀后感受。
A我知道了索溪峪在張家界,它很漂亮,有很多景點,作者很欣賞它的野性美。
B我知道了寫景要抓住它的特點,用好的詞句來書寫,這樣文章更有感染力,更會讓人記住。
C我知道了人也是“野”的,因為他們受到了自然的感染與陶冶。
D我知道了作者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來寫這篇文章。(先具體,后概括的方式;抓住景物特點來寫;用到了一些形象可感的修辭方法,把靜物寫活了)
E這種野,究竟好還是不好?(據(jù)個人觀點、喜好而言,可引導小范圍討論)
F什么是市井?為什么會說返樸歸真?(城里人城里在厭了,到這山清水秀的地方,體味原始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熏陶,他們也無拘無束了)
(教師就學生所發(fā)表的意見,在文句修辭、表達方法、課文內(nèi)容方面引導)
三、回味升華
1、文辭佳句。
交流文辭佳句
2、表達方式。
(1)先概括,后具體。
(2)抓住了“野”的特點,重點突出“野”,讓人印象深刻。
(3)修辭手法的運用。
3、學習方法的回顧
熟讀精思勾畫分析圖文相合交流互補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