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4 00:16:35 下載試卷 標簽:藝術 高中生活 藝術特長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貝多芬的生平經歷及著名作品。
2.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及情感。
(二)能力目標
1.學習抓住要點進行精讀。
2.學習文章描寫人物外貌的技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家發自靈魂深處的聲音(人格魅力)。
2.在熏陶感染中培養學生頑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及情感。
2.學習文章描寫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學難點
1.學習抓住要點進行精讀。
2.在熏陶感染中培養學生頑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聽一段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問:你從交響曲中聽到了什么?(樂曲奏出了與命運抗爭的最強音)
貝多芬的耳疾起于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二十余年時光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時期產生。站在演奏臺上聽不見聽眾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作曲,終于作出了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而擱筆,所以,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只在于他是一個音樂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極度苦悶并將他的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抗爭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當雄渾激昂的《命運交響曲》叩擊著你的心扉時,你也許想起了貝多芬。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貝多芬的心靈,看看耳聾后的貝多芬,這個被稱為扼住命運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樣的形象?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1.生字詞
厭惡深邃門檻下頦重荷躊躇磐石徒勞雜亂無章惹人注目凝重
2.理清思路
客人是怎樣訪問貝多芬的?其間寫了哪幾件事情?文章的思路是怎樣的?
客人來訪——女傭開門——女傭介紹貝多芬的情況——參觀貝多芬工作室——貝多芬下樓并開始和客人交談——貝多芬和客人共進晚餐——貝多芬回憶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參觀貝多芬工作室,貝多芬和“客人”會面,貝多芬回憶他最后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
按照訪問的順序,首先從貝多芬日常生活的見證人——女傭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情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接著,以一個初次拜訪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后,以談話的方式讓貝多芬自己袒露他的內心世界。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為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內心世界,表現了他獨特的氣質和堅強的個性。
三、研讀課文,理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
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能觸動心弦的句子,用筆劃來。四人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義,然后全班討論明確,教師適時點撥或補充。
“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
一般人都認為他不可理喻,很可怕。
“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里發出的回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
音樂是心靈的顫動,樂器演奏出的是演奏者的心聲。他強調是“我心里發出的”表明他極度的孤獨和無人企及的心靈震撼。
“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他耳聾了,連樹都比不上,因為樹尚且可以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耳聾后的他遠離了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人在孤獨的時候需要放松,大自然的一切都會激發人的想象。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
貝多芬將耳聾了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巖”是他的創作激情。“拼命”“巴望”表現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樂事業,要與不幸的命運做斗爭的決心。
“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書里流著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并且加以引申開的。”
《約翰》以集中表現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遇和人生追求為基本內容,貫穿在小說中的是他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的經歷和性格與貝多芬相似,羅曼·羅蘭在此之前完成的《貝多芬傳》是最著名的貝多芬傳記,《約翰》就是因為受貝多芬的精神感召而創作的。
“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
貝多芬以他整個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作,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里,已經成為生命的象征,而樂隊只能奏出有聲的音符,卻不能完美地傳達心靈的律動和生命的節奏,也就是“心里的音樂”。
四、品度課文,賞析其中的肖像描寫
①我們已經進入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初步了解了貝多芬,卻仍對他“對面不相識”,他的相貌如何?文中怎樣刻畫的?勾畫出關于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說說這些描寫反映了貝多芬怎樣的內心世界。
討論明確:
兩肩極寬——能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
衣服陳舊不整潔,衣服后面拖著失效的助聽器——浪漫不拘小節,典型的藝術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彈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動聽的音樂不朽之作。
外貌描寫(神情、臉、頭發、鼻子、嘴)——是一位剛毅、頑強、善良、執著的人,透出堅韌無比的生的意志。
總之:貝多芬是一位獨立而驕傲、沉郁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的藝術家。
②描寫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反映人物個性的外貌特征重筆刻畫,要做到以形傳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臉譜化。
③你認為貝多芬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獨立而驕傲,沉郁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
五、課堂總結: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于他是一個音樂家。他有對于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耳聾,對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亡。整個世界死亡了,而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亡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為他自己,而且為著人類。這樣一種超生的創造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種無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通過本文的學習,了解到貝多芬在失去聽力以后,與生命頑強的斗爭,創造了音樂的輝煌,因此,我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學習他這種精神,做生活的強者。
六、體驗與反思
①學以致用:用學到的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作5分鐘人物速寫,所刻畫的人物均是同班同學,不說出姓名。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據所寫的外貌來判斷是誰,最后學生互評,論其寫法的得失。
②聽莫扎特的一段音樂,說說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音樂有什么不同?
明確:莫扎特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是對不幸命運的抗爭。
七、作業布置
1.聽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藝術素養。
2.將外貌速寫整理出來,寫在作文本上。
3.課外閱讀《約翰·克利斯多夫》。
習題精選
一、基礎知識題
1.給下列詞語中畫線字注音。
重荷()流氓()磐()石
喧囂()躊躇()蓬勃()
2.下列選項中,標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他不肯接見你的。”一個女傭站在門檻上為難地說:“他誰都不肯接見……”
B.“還有他那個流氓一樣的侄子,一天到晚來麻煩他。——瞧,他下來了,我希望他不會責怪我。”
C.“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樣子。”
D.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
3.下列各項中全部屬于形聲字的是()
A.模、鉛、休B.掙、聾、囚
C.憐、蓬、巨D.蓄、懂、株
4.文章中“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測試題
貝多芬說:“誰?那是誰?”
他又粗著嗓子喊道:“你們說的聲音大些,我是個聾子。”
客人小心翼翼遞過去一張字條。貝多芬戴上眼鏡,專注地凝視了一會兒:“好,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他說,雖然嚴肅,但臉上浮現出善良的微笑,“你們很勇敢……可是你們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難使我聽懂你們的話。過來坐在我旁邊,你們知道我聽不見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隨手拿過來一張紙一枝鉛筆給客人。
客人在紙上寫著:“我們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帶給萬千大眾,使他們了解您真實的好靈魂。”
看了這幾句話,一滴淚在大音樂家眼里閃光。他喃喃地如同獨語:“我的好靈魂!人家都當我是個厭世者,你們怎么會想到這個!在這里我孤零零地坐著,寫我的音符——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里發出的回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
貝多芬神往地說:
“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他接著說: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
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郁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客人不停地記下來。
1.在選段中找一個比喻句,指出它的“本體”和“喻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段中主要運用________描寫來寫人,其中貝多芬的一段“獨語”對人物描寫有什么用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么貝多芬在看見客人時,會問女傭:“誰?那是誰?”接著又“粗著嗓子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畫線的句子“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有什么深刻的含義?試用自己的話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題
1.略
2.A
3.D
4.這是一個比喻句。貝多芬的意思是說,一般人都以為他很可怕,很難接近,而這個客人居然敢來拜訪他,女傭也未經他的允許就讓客人進門,他對他們的做法感到吃驚。
二、閱讀測試題
1.“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本體是貝多芬的家、貝多芬,喻體是“獸穴”“老獅子”;“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本體是貝多芬,喻體是“火山”。
2.語言細膩地再現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使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個性更加鮮明。
3.因為貝多芬不愿意接見陌生人,所以有些不耐煩。
4.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障礙,常常被人誤解,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后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擴展資料
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傅雷
一、貝多芬與力
十八世紀是一個兵連禍結的時代,也是歌舞升平的時代,是古典主義沒落的時代,也是新生運動萌芽的時代——新陳代謝的作用在歷史上從未停止:最混亂最穢濁的地方就有鮮艷的花朵在探出頭來。法蘭西大革命,展開了人類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頁:十九世紀!多悲壯,多燦爛!仿佛所有的天才都降生在一時期……從拿破侖到俾斯麥,從康德到尼采,從歌德到左拉,從達維特到塞尚納,從貝多芬到俄國五大家;北歐多了一個德意志,南歐多了一個意大利,民主和專制的搏斗方終,社會主義的殉難生活已經開始:人類幾曾在一百年中走過這么長的路!而在此波瀾壯闊,峰巒重疊的旅程的起點,照耀著一顆巨星:貝多芬。在音響的世界中,他預言了一個民族的復興,——德意志聯邦——他象征著一世紀中人類活動的基調——力!
一個古老的社會崩潰了,一個新的社會在醞釀中,在青黃不接的過程內,第一先得解放個人(這是文藝復興發軔而未完成的基業)。反抗一切約束,爭取一切自由的個人主義,是未來世界的先驅。各有各的時代,第一是:我!然后是:社會。
要肯定這個“我”,在帝王與貴族之前解放個人,使他們承認個個人都是帝王貴族,或個個帝王貴族都是平民,就須先肯定“力”,把它栽培,扶養,提出,具體表現,使人不得不接受。每個自由的“我”要指揮。倘他不能在行動上,至少能在藝術上指揮。倘他不能征服王國象拿破侖,至少他要征服心靈、感覺、和情操,象貝多芬。是的,貝多芬與力,這是一個天生就的題目。我們不在這個題目上作一番探討,就難能了解他的作品及其久遠的影響。
從羅曼羅蘭所作的傳記里,我們已熟知他運動家般的體格。平時的生活除了過度艱苦以外,沒有旁的過度足以摧毀他的健康。健康是他最珍貴的財富,因為它是一切“力”底資源。當時見過他的人說“他是力量的化身”,當然這是含有肉體與精神雙重的意義的。他的幾件無關緊要的性的冒險,(這一點,我們毋須為他隱諱。傳記里說他終生童貞的話是靠不住的,羅曼羅蘭自己就修正過。貝多芬一八一六年的日記內就有過記載。)既未減損他對于愛情的崇高的理想,也未減損他對于肉體的控制力。他說:“要是我犧牲了我的生命力,還有甚么可以留給高貴與優越?”力,是的,體格的力,道德的力,是貝多芬的口頭禪。“力是那般與尋常人不同的人底道德,也便是我的道德。”(一八零零年語)這種論調分明已是“超人”的口吻。而且在他三十歲前后,過于充溢的力未免有不公平的濫用。不必說他暴烈的性格對身分高貴的人要不時爆發,即對他平輩或下級的人也有枉用的時候。他胸中滿是輕蔑;輕蔑弱者,輕蔑愚昧的人,輕蔑大眾,(然而他又是熱愛人類的人!)甚至輕蔑他所愛好而崇拜他的人。(在他致阿芒達牧師信內,有兩句說話便是誣蔑一個對他永遠忠誠的朋友的。——參看書信錄)在他青年時代幫他不少忙的李區諾斯基公主的母親,曾有一次因為求他彈琴而下跪,他非但拒絕,甚至在沙發上立也不立起來。后來他和李區諾斯基親王反目,臨走時留下的條子是這樣寫的:“親王,您之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為我,是靠了我自己。親王們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至于貝多芬,卻只有一個。”這種驕傲的反抗,不獨用來對另一階級和同一階級的人,且也用來對音樂上的規律:
——“照規則是不許把這些和弦連用在一塊的……”人家和他說。
——“可是我允許。”他回答。
然而讀者切勿誤會,切勿把常人的狂妄和天才的自信混為一談,也切勿把力底過剩的表現的傲慢視同一律,以上所述,不過是貝多芬內心蘊蓄的精力,因過于豐滿之故而在行動上流露出來的一方面;而這一方面,——讓我們說老實話——也并非最好的一方面。缺陷與過失,在偉人身上也仍然是缺陷與過失。而且貝多芬對世俗對旁人盡管傲岸不遜,對自己卻竭盡謙卑。當他對邱尼談著自己的缺點和教育的不夠時,嘆到:“可是我并非沒有音樂的才具!”二十歲時摒棄的大師,他四十歲上把一個一個的作品重新披讀。晚年他更說:“我才開始學得一些東西……”青年時,朋友們向他提起他的聲名,他回答說:“無聊!我從未想到聲名和榮譽而寫作。我心坎里的東西要出來,所以我才寫作!”(這是邱尼的記載。——這一段希望讀者,尤其音樂青年,作為座右銘。)
可是他精神的力,還得我們進一步去探索。
大家說貝多芬是最后一個古典主義者,又是最先一個浪漫主義者。浪漫主義者,不錯,在表現為先,形式其次上面,在不避劇烈的情緒流露上面,在極度的個人主義上面,他是的。但浪漫主義的傷感氣分與他完全無緣。他生平最厭惡女性的男子。和他性格最不相容的是沒有邏輯和過分夸張的幻想。他是音樂家中最男性的。羅曼·羅蘭甚至不大受得了女子彈奏貝多芬的作品,除了極少的例外,他的鋼琴即興,素來被認為具有神奇的魔力。當時極優秀的鋼琴家李哀斯和邱尼輩都說:“除了思想的特異與優美之外,表情中間另有一種異乎尋常的成分。”他賽似狂風暴雨中的魔術師,會從“深淵里”把精靈召喚到“高峰上”。聽眾嚎啕大哭,他的朋友雷夏爾脫流了不少熱淚,沒有一雙眼睛不濕……當他彈完以后看見這些淚人兒時,他聳聳肩,放聲大笑道:“啊,瘋子!你們真不是藝術家。藝術家是火,他是不哭的。”(以上都見邱尼記載)又有一次,他送一個朋友遠行時,說:“別動感情。在一切事情上,堅毅和勇敢才是男兒本色。”這種控制感情的力,是大家很少認識的!“人家想把他這株橡樹當作蕭颯的白楊,不知蕭颯的白楊是聽眾。他是力能控制感情的。”(羅曼·羅蘭語)
音樂家,光是做一個音樂家,就需要有對一個意念集中注意的力,需要西方人特有的那種控制與行動的鐵腕:因為音樂是動的構造,所有的部分都得同時抓握。你的心靈必須在靜止(
immobilitè)中作疾如閃電的動作。清明的目光,緊張的意志,全部的精神都該超臨在整個夢境之上。那末,在這一點上,把思想抓握得如是緊密,如是恒久,如是超人式的,恐怕沒有一個音樂家可和貝多芬相比。因為沒有一個音樂家有他那樣堅強的力。他一朝握住一個意念時,不到把它占有決不放手。他自稱為那是“對魔鬼的追逐”。——這種控制思想,左右精神的力,我們還可以從一個較為浮表的方面獲得引證。早年和他在維也納同住過的賽弗烈特曾說:“當他聽人家一支樂曲時,要在他臉上去猜測贊成或反對是不可能的;他永遠是冷冷的,一無動靜。精神活動是內在的,而且是無時或息的;但軀殼只象一塊沒有靈魂的大理石。”
要是在此靈魂的探險上更望前去,我們還可發見更深邃更神化的面目。如羅曼羅蘭所說的:提起貝多芬,不能不提起上帝。(注意:此處所謂上帝系指十八世紀泛神論中的上帝)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與命運挑戰,與上帝搏斗。“他可把神明視為平等,視為他生命中的伴侶,被他虐待的;視為磨難他的暴君,被他詛咒的;再不然把它認為他的自我之一部,或是一個冷酷的朋友,一個嚴厲的父親……而且不論什么,只要敢和貝多芬對面,他就永不和它分離。一切都會消逝,他卻永遠在它面前。貝多芬向它哀訴,向它怨艾,向它威逼,向它追問。內心的獨白永遠是兩個聲音的。從他初期的作品起,(全集卷九之三的三重奏底Allegro;全集卷十八之四的四重奏底第一章,及《悲愴朔拿大》等。)我們就聽見這些兩重靈魂的對白,時而協和,時而爭執,時而扭毆,時而擁抱……但其中之一總是主子的聲音,決不會令你誤會。”(以上引羅曼·羅蘭語)倘沒有這等持久不屈的“追逐魔鬼”,撾住上帝的毅力,他哪還能在“埃林耿希太脫遺囑”之后再寫《英雄交響樂》和《命運交響樂》?哪還能戰勝一切疾病中最致命的——耳聾?
耳聾,對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整個的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不曾死!并且也還重造那已經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為他自己,而且為著人類,為著“可憐的人類!”這是一種超生和創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種無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在死亡包裹著一切的大沙漠中間,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給你一片水草!
一八零零年,十九世紀第一頁。那時的藝術界,正如行動界一樣,是屬于強者而非屬于微妙的機智的。誰敢保存他本來面目,誰敢威嚴地主張和命令,社會就跟著他走。個人的強項,只有吞噬一切之勢;并且有甚于此是:個人還需要把自己溶化在大眾里,溶化在宇宙里。所以羅曼·羅蘭把貝多芬和上帝的關系寫得如是壯烈,決不是故弄玄妙的文章,而是窺透了個人底深邃的意識。藝術家站在“無意識界”的最高峰上,他說出自己的胸懷,結果是唱出了大眾的情緒。貝多芬不曾下功夫去認識的時代意識,時代意識就在他自己的思想里。拿破侖把自由、平等、博愛當作幌子踏遍了歐洲,實在還是替整個時代的“無意識界”做了代言人。感覺早已普遍散布在人們心坎間,雖有傳統、盲目的偶像崇拜,竭力高壓也是徒然,藝術家遲早會來揭幕!《英雄交響樂》!即在一八零零年以前,少年貝多芬的作品,對于當時的青年音樂界,也已不下于《少年維特之煩惱》那樣的誘人(莫希爾斯說他少年時在音樂院里私下問同學借抄貝多芬的《悲愴朔拿大》,因為教師是絕對禁止“這種狂妄的作品”的)。然而《第三交響樂》是第一聲宏亮的信號。力解放了個人,個人解放了大眾,——自然,這途程還長得很,有待于我們,或以后幾代的努力,——但力的化身已經出現過,悲壯的例子寫定在歷史上,目前的問題不是否定或爭辯,而是如何繼續與完成……
當然,我不否認力是巨大無比的,巨大到可怕的東西。普羅曼德的神話存在了已有二十余世紀。使大地上五谷豐登、果實累累的,是力;移山倒海、甚至使星球擊撞的,也是力!在人間如在自然界一樣,力足以推動生命,也能促進死亡。兩個極端擺在前面:一端是和平、幸福、進步、文明、美;一端是殘殺、戰爭、混亂、野蠻、丑惡。具有“力”的人宛如執握著一個轉捩乾坤的鐘擺,在這兩極之間擺動。往哪兒去?……瞧瞧先賢的足跡罷。貝多芬的力所推動的是什么?鍛煉這股力的洪爐有是什么?——受苦,奮斗,為善。沒有一個藝術家對道德的修積,象他那樣的兢兢業業;也沒有一個音樂家的生涯,象貝多芬這樣的酷似一個圣徒的行述。天賦給他的獷野的力,他早替它定下了方向。它是應當奉獻于同情、憐憫、自由的;它是應當教人隱忍、舍棄、歡樂的。對苦難命運,應當用“力”去反抗和征服;對人類,應當用“力”去鼓勵,去熱烈的愛。——所以《彌撒祭樂》里的泛神氣息,代卑微的人類呼吁,為受難者歌唱,……《第九交響樂》里的歡樂歌頌,又從痛苦與斗爭中解放了人,擴大了人。解放與擴大的結果,人與神明迫近,與神明合一。那時候,力就是神,力就是力,無所謂善惡,無所謂沖突,力的兩極性消滅了。人已超臨了世界,跳出了萬劫,生命已經告終,同時已經不朽!這才是歡樂,才是貝多芬式的歡樂!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