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4 00:43:26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歷史 閱讀 課件
一、教材說明蘇教版小語第九冊26課《鄭成功》是一篇歷史故事,記述了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史實。全文依循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圍繞中心組織材料,歌頌了解情況鄭成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英雄”的氣節、品格。二、教學目標
1、通過網絡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了解臺灣和鄭成功的有關資料,感受鄭成功的豐功偉績,提高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復述課文。3、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4、憑借課文的具體語言材料,讀懂課文內容,通過對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歷史功績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三、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查閱臺灣和鄭成功的有關資料。2、自學生字詞,熟讀課文。3、多媒體課件、道具等。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孩子們,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英雄人物燦若群星,仁人志士數不勝數,請看——(課件出示一組民族英雄錄像),他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也是民族的棟梁。(將鄭成功的畫像定格在屏幕上),其中這一位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板書課題)(二)交流信息,了解人物。
①孩子們,對鄭成功這個人物你了解嗎?(用一兩句話簡要概括)你們是怎么知道呢?(用實物投影儀出示學生搜集的一些圖片及文字等資料,相互交流)。
[教學設想:借助網絡,學生自主探索,搜集了大量有關鄭成功的資料,這是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深化了課內閱讀,突出了語文教學的開放性。]
②課前預習特別是運用現代技術上網查閱、搜集信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由此可以看出大家課前已經認真預習了,帶生字的詞語會讀嗎?
③出示一組詞語指名讀,教師隨機糾正并鼓勵。△讀一讀,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準!殘酷、徭役、慷慨、碎片、融洽
④你讀得真好!就請來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讀看。生字這個“攔路虎”了,讀書就順暢多了。[教學設想:培養學生獨立的識字能力]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1、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讀課文,要求把字音咬準,句子讀通順,有疑問可查閱工具書或交流合作共同完成。
2、讀完了課文以后,請大家思考一下文中的哪一句話最能概括鄭成功的偉大功績?(板書:收復臺灣、建設臺灣)
3、根據這一句話能不能設計一些問題呢?
4、在這些所提的問題中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呢?過渡:根據大多數同學的意見,大家最感興趣的是鄭成功如何“收復臺灣”。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一部分的內容。
[教學設想:抓住文中的關鍵句,這樣就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問題讓學生提,答案讓學生思,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引導者,誘導者。]
(四)精讀感悟,披文入境
1、課前老師搜集了一段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錄像,我猜想大家一定很喜歡,讓我們一起看看吧!(出示電腦課件)
2、看完了這一段錄像以后,你們有哪些感受呢?
3、下面請大家自由地朗讀課文4—5節。一邊讀一邊想一邊劃,把你認為感受最深的句子找出來,再讀一讀,然后小組相互交流。
4、學生精心讀書,教師巡回指導。
5、假如這時候你就是一名水兵,或者是一名將領參加這次戰斗感受會怎么樣呢?能不能通過文中的語言表達出來呢?
[教學設想:學生提出每一點感受,教者隨即讓學生找出句子反復閱讀,啟發聯想,領略課文的氣勢和內蘊。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如:學生在反復閱讀“這支前進中的龐大軍隊……戰旗”。仿佛看到一支紀律嚴明、軍容整肅、威武雄壯的隊伍站在面前;在讀到“英勇的鄭軍官兵……失去威力”時仿佛看到鄭軍官兵勇猛善戰的情景。……學生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來表達當時那種內心真切感受,同時也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五)設置場景,積累內化。
1、鄭成功的軍隊勇猛善戰,終于打敗了荷蘭侵略者,勝利地收復了臺灣,將士們決定舉行一次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課件出示:新聞發布會場景,并伴奏喜慶音樂。)
2、主持人講話:新聞發布會,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①鄭軍官兵的部分將士介紹一下當時收復臺灣的激烈場面;
②回答中外記者的問題。
3、各小組推薦一名將士上臺參加新聞發布會。(戴上軍帽子)看誰表演好,老師就把這頂具有重大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帽子送給你。
4、主持人小結:今天的這個新聞發布會開得非常成功,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教學設想:創造性地復述課文內容實際上是一種積累內化的過程,使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而且形式新穎,學生興趣盎然。]
五、教學后記
《鄭成功》是蘇教版小語第9冊中的一篇課文。教者力求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牢記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努力營造平等、寬松、民主、愉悅、互動的氛圍。教者作了以下精心構思并取得了較好教學效果。
1、
由于學生現在的時代與文章介紹的內容相差甚遠,也不可能帶著學生去尋找古跡,因此,學生很難從文章本身產生對鄭成功的理解,怎樣引導學生用什么方法去學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從教學過程的設計來看,教者著力體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獲取資料,可以實現學生從“服從書本———跳出書本———回歸書本”的理想境界。
2、在蓮山課件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表現在如何巧妙地理解語言文字的切入點,本文中的哪一句最能概括鄭成功的偉大功績?學生通過認真地分析、閱讀,很快就能找準正確的答案。俗語說:牽一發而動全身,找準了切入點,就能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尋找到開啟蘊藏在課文中的思想情感內涵的金鑰匙。
3、創設與本課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學習任務”進入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例如:課題的導入、收復臺灣的過程、新聞公布會等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4、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活動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使學生能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充分發揮主體性、積極性、創造性。為此,在學習時,內容由學生選,感受讓學生談,書本讓學生讀,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在學習方式上發生根本的變革,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