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4 21:31:38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課件 語文 診斷活動 哲理故事
內容提要:小學蓮山課件教學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本人結合執教的《螳螂捕蟬》一課從三方面談如何優化當前的語文教學:⒈實現從靜態的文本語言向動態的生活語言轉化;⒉實現從單項的語言訓練向綜合的語言活動轉化;⒊實現從淺層次的質疑向深層次的探究轉化。讓語文課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
關鍵詞:蓮山課件生活綜合探究
小學蓮山課件教學如何實現返樸歸真、高效低耗?我結合《螳螂捕蟬》(蘇教版十一冊)一課的教學,淺談自己的三點思考和做法。
一、實現從靜態的文本語言向動態的生活語言轉化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應試”的束縛,成為簡單的“搬運工”:將書本上的語言知識通過訓練搬運到學生的筆下、考卷上。這種紙上談兵式的訓練,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脫離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生獲得的可能是“屠龍之技”,而不是鮮活的生活語言,好看(分數高)而不中用,語文課怎能不讓人感到“灰溜溜”呢?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走向生活:將書本上靜態的語言通過學生的誦讀和再現,轉化成形象的畫面、生動的情境;將書本上靜態的語言通過學生的遷移和運用,轉化成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生活語言、富有個性的語言。只有這樣,蓮山課件教學才能呈現生動活潑的局面。
教學《螳螂捕蟬》一課中,我在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少年智勸吳王”的故事之后,組織學生三人一組合作表演這個故事。所有學生興味盎然,紛紛找搭檔、練對話、演動作,一時熱鬧非凡。我請一組學生上臺表演,三位同學在全班同學面前從容自如,極富創造性:敘述場景的同學即興描繪了王宮花園美麗的晨景,恰到好處地填補了課文的空白;扮演吳王、少年的兩位同學舉手投足惟妙惟肖,可貴的是根據當時的情境恰如其分地擴充了對話的內容,人物語言更加生動、更加符合古代人物的特點。由此可見,誦讀、復述、表演是學生將靜態的文本語言進行活化、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理解、感悟了文本語言的豐富內涵,而且領悟了文本語言的運用情境和運用特點、規律。學生的語言能力正是在情境運用中,在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理應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運用情景,使文本的靜態語言真正活動起來,成為學生自己的活的語言。
二、實現從單項的語言訓練向綜合的語言活動轉化
我們習慣于單項的語言訓練,“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知情意行”被人為地分割成一個個繁瑣、復雜的語言訓練項目,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課文,又弱化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聽說讀寫”之間不能達成順暢的轉化,削弱了語言的整體功能。學生獲得的零散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由于缺乏綜合化的語言實踐活動而難以整合,造成教學效益的低下,影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為此,我們必須將“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知情意行”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結合教材,精心設計,實現一個教學活動綜合多項語言實踐,達成多方面的教學目標。
教學《螳螂捕蟬》一文時,借鑒薛法根老師的做法,我圍繞四組詞語,設計了一個綜合的語言實踐活動:1.聽寫四組詞語,要求學生聽完一組三個詞語之后再默寫,不能聽一個默一個:①蟬、悠閑、自由自在;②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③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瞄準。2.出示四組詞語,讓學生自讀互批。3.聯系四組詞語,教師示范講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學生邊聽邊記。4.根據四組詞語,學生練習復述故事,要求用上四組詞語。5.指名復述故事,組織學生評議。在這個綜合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我將多項語言訓練目標融合成了一個整體,實現了多項教學目標:①聽寫四組詞語的活動,不僅鞏固了學生所積累的生字、詞語,而且培養了學生短時記憶(一組詞語)的能力。②運用四組詞語聽記、復述故事的活動,教給了學生抓重點詞語聽記、復述故事的方法,而且鍛煉了學生聽記、復述的能力,同時促進了學生對所記詞語的及時運用,將書本上的詞語化為自己的詞語,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表達,真可謂一舉多得。③通過自批自改自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樣的綜合語言活動看似平實,學生卻經歷了扎扎實實的“聽說讀寫,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既發展了語言,又培養了能力、習慣,受益非淺。
三、實現從淺層次的質疑向深層次的探究轉化
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看得到語言而看不到人,忽視學生主動、積極的探究性學習,或滿足于學生淺層次的質疑問難,看似熱熱鬧鬧,實則收效甚微,或滿足于教師既定的答案,無意之中扼殺了學生創造性的發現和思考。因此,課堂缺少學習的熱情,也缺乏學生的靈氣,唯有讓學生向深層次作探究,尤其是引導學生發現和領悟語言的精妙之處及內在規律,才能讓語文課產生無窮的魅力。我在教學《螳螂捕蟬》一文時,在復述故事、了解課文內容之后,引導學生質疑。學生提了兩個問題:①少年所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事純屬偶然,也許生活中根本沒有發生過,可吳王為什么這么相信呢?②為什么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說,而竟然聽一個少年的話呢?這兩個問題涉及課文的主要內容,然而仔細讀讀課文,也不難理解。如何讓學生往深處想一想,抓住課文的要害之處深入探究呢?我靈機一動,及時追問:少年為何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勸說吳王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之渠一下子被打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在大庭廣眾之下勸說,會令吳王覺得很沒面子,吳王又怎么會收回已經講出口的話呢?有的說:吳王當時正在氣頭上,這樣勸說無異火上加油,說不定會把少年處死。有的說:這個故事本身很偶然,只有在一個恰當的環境之中才能讓吳王覺得可信,好主意要成功,還得有個好的計策。……在學生探究性的爭議中,一個睿智的少年形象便活在了每一個學生的心中。而后,我又及時將學生爭議的焦點轉移到了學語言上來:課文是如何突出這個“智”字的?于是學生便非常投入地探究起課文的語言表達之妙了。這樣的語文課,對學生來說就不僅僅是在學語文,更是在智慧的磁場中快樂地碰撞,所得的必然更多。
一堂課的時間是個常數,但只要我們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讓語文課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那么就會在有限的時間里創造出無限的效益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