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6 10:04:17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課件 閱讀 診斷活動
《月光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為皮鞋匠、盲姑娘兄妹倆譜寫《月光曲》的動人傳說。本文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能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的感情變化,難點是理解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在認真鉆研過大綱教材、仔細閱讀完教學參考之后,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一、初讀課文,設境質疑
課一開始,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先播放了貝多芬的代表作品──鋼琴曲《命運》,讓學生在欣賞曲子之后談談自己的聯想,并說說對作曲者貝多芬的印象。然后談話導入本課的教學,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問,如:《月光曲》是怎樣的一首曲子?它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創作出來的?等等。再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在初讀完課文之后,自己試著去解決一些淺顯的問題,再提出一些新的問題。經過討論歸納,共同梳理出一個中心問題:貝多芬為什么要走進茅屋給窮兄妹倆彈琴?一曲彈完了,為什么還要彈一曲?
二、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這一環節圍繞中心問題組織教學,在學生默讀課文的基礎上,圈劃出重要的詞句,再以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討,去解決問題。在巡視中,我發現學生都能抓住兄妹倆的談話、貝多芬進屋彈完一首曲子后盲姑娘的表現等句子去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酷愛、對音樂的鑒賞能力以及對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敬仰之情。在交流的過程中,再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中的重點句段,從貝多芬平靜的表面去體會貝多芬內心對窮兄妹倆的同情、為遇到這么一個知音而萬分激動的心情。為了加深學生對貝多芬高尚人格的領會,我適時地給學生出示了貝多芬的圖片以及他曾說過的話:“我要關心那些不幸的人,為他們做些事。”“創作音樂是為窮人造福的。”指導學生從這些句子中去體會,去感悟,然后聯系當時“幽靜的小路”“清幽的月光”“貧寒的茅屋”“愛好音樂的窮兄妹倆”等條件啟發學生聯想,鼓勵他們自主地解決問題。
三、品讀課文,入境悟情
這一環節的教學可以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月光》是貝多芬的一首鋼琴奏鳴曲,要讓學生能體會樂曲所展現的意境,只能通過優美的旋律去感受、領悟。而在語文教材中,這是無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現的。為了幫助學生領會樂曲所表現的意境,我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從網絡上下載了這首曲子,經過剪輯,選錄了七分鐘左右的樂曲片段;又搜集了與樂曲意境相吻合的海上明月圖。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出描寫《月光曲》內容的小節──第9小節,讓學生自己反復地閱讀課文,假想自己是一位作曲家,該用怎樣的旋律來表現樂曲的意境;在學生充分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再以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畫出與樂曲內容相應的圖畫來體會樂曲由“平和舒緩──曲折悠揚──高昂激越”的變化過程;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在悠揚的鋼琴奏鳴曲中去想象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所聯想到的情境;最后,再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及圖片的引領下入情入境地朗讀,去感受、去體會貝多芬此時的心情。
四、賞讀課文,積累遷移
在解決課文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再一次地朗讀課文,不僅對課文整體有了更準確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遷移。本課學習完之后,我安排了這樣的說寫訓練:一是想象兄妹倆從美妙的音樂中蘇醒過來后的表現;二是給學生準備了幾首中外名曲,如《漁舟唱晚》、《賽馬》、《小夜曲》等,讓學生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把聽過之后的聯想寫下來。每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能力選擇其中的一道或兩道題寫下來,讓學生在積累課文語言的基礎上運用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深切地體會到開發課程資源的重要性與優越性。本堂課中利用多媒體課件,鋼琴奏鳴曲《月光》的多次運用以及貝多芬、海上明月等圖片的使用,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地同課本、同文中的主人公對話,自主地探究解決問題;努力實現了師生角色的變換,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學習交流,解決了課堂上提出的問題,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豐富的想象,感受到了《月光曲》意境的優美;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在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同時抒發了自己的情感。整堂課學生徜徉在優美的旋律之中,如涓涓細流淌入學生的心田。
我覺得最深的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激發情感,創設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在心理上及態度上產生的反應,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魅力。憑借多媒體課件,拉近了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賦予語言以生命力,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如在解決“為什么貝多芬要為盲姑娘再彈一首曲子?”這個問題時,我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組織小組的協作交流,然后,我用飽滿激情的話語把學生帶入到貝多芬創作的年代,在鋼琴曲的伴奏中下,出示貝多芬的畫像及他曾說過的話:“創作音樂是為窮人造福的。”等,引導學生深刻地感受貝多芬高尚的人格魅力,體會他對窮苦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師生關系上,我盡力成為學生閱讀的點撥者、引導者、激勵者,積極地營造親密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在經歷閱讀的過程中學會閱讀。
二、引導探究,確立學生主體的學習地位
第斯多惠曾說過,“知識是不應該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還學生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直接閱讀的基礎上,經歷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過程,從而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生成。例如,在教學時,我先啟發學生質疑,梳理出能統領全篇教學的中心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圈劃出重點的句子,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的協作交流,有利于學生集思廣益,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自主地解決問題,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再如,課文第九小節的教學,對于《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怎樣的,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在課上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讀,再此基礎上組織了第二次的小組學習交流。從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文中人物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對于課文的朗讀,則采用了分層讀、配樂朗讀、賽讀、齊讀等多種方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三、啟發聯想,產生情感共鳴的學習體驗
鋼琴曲《月光》是貝多芬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教學時抓住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旋律,學生很快進入了樂曲表現的意境之中,達到了愉悅其耳目,激蕩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效果,與作者的情感,文中主人公的情感產生了共鳴。然后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仿佛看見的景象,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情緒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海面上晶瑩的浪花在跳舞;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同風浪搏斗;還有的說,看到了烏云遮住了月亮,海面上霎時間一片昏暗……在這一“想”一“說”中,學生的情感體驗更深刻了,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發展。為了讓學生積累運用語言,安排續說和聽音樂寫聯想等練習,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由此,我也想到,課堂并不是一個進行簡單知識傳授的場所,而是學生生命成長中的陣地。課堂應該關注的不是既定知識結論的有效傳遞,而應關注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學生,以及學生作為人在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和真切成長。因此,課堂的本質意義,也不在于教知識、教技能,而在于努力地促進學生智慧、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綜合生成,讓這優美的旋律淌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田。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