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徐向前
來源:網絡 2009-06-17 16:16:20

“大別山、大巴山、祈連山、太行山,山山俯首迎忠骨;長江水、 嘉陵水、黃河水、滹沱水,水水揚波拜英靈。”這是徐向前(1901年 - 1990年)元帥逝世后,群眾送的一副挽聯。聯中提到的山水,都是 他生前征戰過的地方。他和那里的人民同甘共苦,結下了生死之誼。 因此他臨終囑咐,要把骨灰撤到那山、那水……他原名象謙,字子敬, 1901年 11月 8日生于山西五臺永安村。 1919年在山西國民師范讀 書,受“五四”運動影響,參加進步活動。畢業后當過小學教員。 1924年 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后留校任排長。 1925年春參 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后到河南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 任教官、參謀、團副等職。 1926年 11月,到武漢任南湖學兵團指導 員。
1927年 3月加人中國共產黨, 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 長,曾率學生隊參加討伐夏斗寅叛軍,后被派往張發奎部任參謀。大 革命失敗后被中共中央軍委派往廣州,任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隊長, 參加廣州起義,率隊苦戰三晝夜,撤出廣州后轉到海陸豐地區,任工 農革命軍第四師的團黨代表、師參謀長、師長,堅持武裝斗爭。 1929年 6月,中共中央軍委派他到鄂東北,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 十一師副師長、鄂豫邊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弱小的紅軍 挫敗國民黨軍三次“會剿”,擴大了武裝割據的地區。 11月總結海 陸豐武裝斗爭失敗的教訓和鄂豫邊的經驗,與黨代表戴克敏共同起草 《軍事問題決議案》,提出集中作戰,分散游擊,紅軍作戰盡量號召 群眾參加,敵情不明不與作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對敵采取跑圈 的形式等游擊戰術七條原則,對紅軍建設和游擊戰爭的發展起了積極 作用。
1930年春,任第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乘蔣介石和馮玉祥、 閻錫山中原大戰之機,率部轉戰于平漢鐵路南段,連克云夢、光山、 羅田等縣城。1931年初,任第四軍參謀長,協助軍長曠繼勛等指揮部 隊連續挫敗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第一、第二次“圍剿”。 7月任第 四軍軍長,與政委曾中生率部南下,在一個月內連克英山、羅田、浠 水、廣濟四城,殲敵七個團以上。11月任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四軍 軍長,采取集中兵力、圍點打援、擊敵一路、各個殲滅的方針,半年 中組織指揮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戰役,殲 敵正規軍近四十個團,粉碎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紅軍發展到四萬余人。 1932年10月,由于敵人強大和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書記張國燾戰 略指導的錯誤,第四方面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主 力二萬余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蘇區,向西轉移。途中,他指揮部隊擺脫 國民黨軍十萬余人的重重圍追堵截,翻秦嶺,涉漢水,越過大巴山, 歷盡艱辛,行程三千里,勝利進入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區,開辟 川陜蘇區。
1933年 2月起,根據川北多山的地形特點,他采取收緊陣 地、節節抗擊、待機反攻、重點突破的作戰方針,連續指揮了反“三 路圍攻”和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等戰役,并 與王維舟率領的川東游擊軍會合,使紅軍擴展到8萬人,根據地達 4 萬余平方公里,進入鼎盛時期。1933年11月至1934年 8月,指揮所部 以靈活多變的戰術,抗擊國民黨軍30萬人的“六路圍攻”,取得殲敵 8萬余人的重大勝利。 1935年春,指揮廣(元)昭(化)、陜南、強渡嘉陵江等戰役后,率 部長征。 6月,第一、第四方面軍會師后,任紅軍前敵總指揮。參加 中共中央在毛兒蓋召開的軍事工作會議,積極擁護中共中央關于北上 創建川陜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會議期間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 的金質紅星獎章。會后率右路軍北上,指揮包座戰斗,全殲國民黨軍 一個師,打開進軍甘南的通道。同年 9月,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電促 張國燾率左路軍北進。他得知張國燾已率左路軍南下后,向毛澤東表 示:第四方面軍分成兩半恐怕不好。在中共中央和第一、第三軍團北 上后,當部隊請示如何處置時說:“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命令 部隊聽從指揮,在關鍵時刻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第四方面軍南下 后,和廣大指戰員支持朱德、劉伯承等反對張國燾分裂活動的斗爭。
1936年 8月再次率軍北上,指揮了通(渭)莊(浪)靜(寧)會(寧)戰役。 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靜寧會師后,中央軍委指示,第四方面軍一 部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奉軍委命令任西路軍軍政委 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率部繼續西進,計劃在河西走廊創建根 據地,待機打開到新疆的通路。西路軍浴血奮戰四個多月,殲敵二萬 余,有力地策應了(黃)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但終因眾寡懸殊、彈盡 糧絕而失敗。 1937年 6月到達延安, 8月出席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的政治局擴 大會議,會后同周恩來赴太原同閻錫山談判,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工作。 8月,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副師長,參與指揮廣陽、神頭嶺、 響堂鋪等戰斗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1938年 4月率一二九師和 一一五師各一部進入河北南部平原地區,提出依靠群眾建立“人山”, 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領導擴大抗日武裝,建立統一戰線和抗日民主 政權,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 1939年 1月,參與組織和指揮冀南春 季反“掃蕩”。 6月奉八路軍總部令,到山東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 員,統一指揮山東和蘇北境內的八路軍部隊,堅持抗日游擊戰爭,并 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摩擦。1940年 6月離開山東,年底回延安。 1942年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1943年任抗日軍政大學校長。 1945年 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先后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 員兼第一兵團(后改為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1948年 3月至 5月, 指揮臨汾戰役,以大部分是新組成的部隊攻克堅固設防的臨汾城。 6 至 7月指揮晉中戰役,以 6萬兵力殲滅國民黨軍10萬余人,解放14 座縣城。
1948年10月至1949年 4月,帶病組織指揮太原戰役,任太 原前線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中共太原前線總前委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1954年任中央 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 元帥軍銜。1964年任軍委人民武裝委員會主任,掌管民兵工作。1965 年12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間,參加被誣為“二 月逆流”的“二月抗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斗爭。
1969年夏受毛澤東和周恩來委托,在陳毅主持下,與葉劍英、聶榮臻 一起,全面深入研究國際形勢,向中共中央提出打開對外工作新局面 的戰略性的建議。1978年至1980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從 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是中共第八至 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90年 9月 21日在北京因病逝世。 他在戰爭年代和建國以后,發表多種軍事論著,主要著作已收入 《徐向前軍事文選》。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