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著介紹——《詩序》
來源:天一國學 2009-06-17 19:12:59

《詩經》研究著作。齊、魯、韓、毛四家詩原本都有序,但三家已失傳,此為《毛詩序》的簡稱,有“大序”、“小序”之分。一般認為列在各詩之前、解釋各篇主題的為“小序”;在首篇《關雎》的“小序”之后,從“風、風也”句開始,概論全經的大段文字為“大序”。也有人認為《詩序》總論詩之綱領,無小大之異。
關于《詩序》的作者,歷來眾說紛紜。鄭玄認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對此魏晉以來無異議。至劉宋范曄《后漢書·儒林列傳》提出《詩序》為東漢初的衛宏所作。唐人所修《隋書·經籍志》以為《詩序》子夏所創,毛公、衛宏又作增益潤色。韓愈以為“子夏不序《詩》,漢代儒生,欲自顯立其學,借之子夏以自重。”宋代王安石認為《詩序》為詩人自制;程頤認為“小序”是國史舊文,“大序”出于孔子;鄭樵則認為《詩序》為村野妄人所作。自朱熹直到清代的姚際恒、崔述、魏源、皮錫瑞等,都持衛宏作《詩序》之說,因為《后漢書·儒林列傳》明言“(衛)宏從(謝)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于今傳于世”。但也有人認為《詩序》非一人一時之作,“小序”首句為毛亨以前經師所傳,以下續申之詞為其后治《毛詩》者補綴而成,衛宏可能是最后的集錄、寫定者。
《詩序》中提出了“六義”、“正變”、“美刺”等說。“六義”之說承《周禮》的“六詩”而來,其中的“風”、“雅”、“頌”一般認為是詩的類型,“賦、比、興”被認為是詩的表現方法。“六義”的提出,把《詩經》的學習和研究推進了一步。“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這段話對于詩與志、志與情的關系以及詩歌的藝術特征提出了精深的見解,并涉及詩歌和時代以及政治的關系,肯定了吟詠性情的詩歌,有很大的教化作用,豐富了所謂“詩教”的內容。而后代儒家對《詩經》的附會曲解,也往往從這里生發出來。“大序”又說:“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認為天下大亂就會產生怨刺的詩歌,政治的清明與黑暗,決定詩歌的“美”“刺”內容。這種說法有它的合理性,美刺精神以及與之相聯系的比興傳統的確立,對后代詩歌創作和批評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但《詩序》作者把《詩經》當作“諫書”,千方百計賦以“美”、“刺”的意義,而其所言“美”、“刺”,又缺乏一定的標準,往往自相□牾。后來鄭玄按《詩序》的說法,將《國風》、二《雅》265篇劃分為“正”詩59篇,“變”詩206篇,并無確切依據,以致造成了很多附會。
《詩序》對《詩》 305篇作了不少穿鑿附會的解釋,致使許多詩篇的本義被掩蓋了,這是它的缺點;但《詩序》畢竟是先秦至漢代儒家詩說的總結,有一部分解說和其他先秦古籍有關記載可以互相印證,確有依據,應當區別對待。后來鄭樵作《詩辨妄》,朱熹作《詩序辨說》,對《詩序》的解說多所詰難。
《詩》大、小“序”附載于《毛詩》,單行本甚少,僅見幾種:《詩序》,不分卷,4冊,舊題周代卜商撰,明刊古文本。《小序》1卷,題卜商述,明鐘惺輯,《古名儒毛詩解十六種》本。《詩序》1卷,附《詩集傳音釋札記》1卷,元廬陵羅復輯,刊本。另外,清象山姜炳章撰有《詩序廣義》24卷,嘉慶遵行堂刊本(以上二種均杭州丁丙八千卷樓舊藏)。清武威張澍撰有《小序翼》27卷,原稿本。
《毛詩故訓傳》回到目錄
《詩經》研究著作。簡稱《毛傳》,30卷。關于《毛傳》的作者和傳授淵源,自漢迄唐,諸說不一,因此引起后來學者的懷疑。現代一般根據鄭玄《詩譜》、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所記,定為毛亨(大毛公)所作。毛亨,秦漢間人,生卒不詳。一說西漢魯(今山東曲阜一帶)人,一說河間(今河北獻縣)人。相傳其詩學傳自荀卿,西漢初期開門授徒,所著《詩故訓傳》傳之趙人毛萇(小毛公),為“毛詩學”的開創者。宋代刻本《監本纂圖互注點校毛詩》
《毛詩故訓傳》全書以解釋字義為主,章句訓詁,大抵采用先秦學者的意見,取自先秦群籍。如釋《既醉》、《昊天有成命》等篇,取自《國語》;釋《葛覃》、《草蟲》等篇,義見《禮記》;釋《行露》篇言“淄帛五兩”,釋《野有死□》篇謂“兇荒殺禮”,都取自《周禮》。此外,還有不少說法,出于《論語》、《孟子》等書。這些都足以證明《毛傳》釋詩,淵源有自,是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
《毛詩故訓傳》在訓詁體例方面,或統釋全篇于首章,或統釋全篇于末章,或明假借,或釋虛詞,或以今語通古語,或以今義通古義。在“賦、比、興”三體之中,獨標“興”體,用以闡明詩篇的語言特點,幫助讀者領會詩義。東漢末年,鄭玄為之作《箋》,使它的地位得以提高。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進一步詳細疏解《毛傳》、《鄭箋》,使它更顯重要。清代陳奐作《詩毛氏傳疏》,疏解更為完備。但毛亨解詩,往往從封建倫理道德出發,對一些詩篇的主旨有所歪曲,是其缺陷。
《漢書·藝文志》載《毛詩故訓傳》30卷,原書已佚。后世傳本均附以《鄭箋》。現存宋刻單行本尚有兩部,其一部10冊;另一部有查慎行、顧廣圻跋,吳榮光題款,僅存18至22卷,均藏北京圖書館。另外,日本有《毛詩故訓傳箋》20卷,慶長(明萬歷)活字印本。清代段玉裁撰《毛詩故訓傳定本小箋》30卷。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