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風喚雨的氣象戰
來源:網絡 2009-06-17 21:36:01

越南戰爭期間,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是國外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斗爭唯一的物資通道。但那里常常突然出現暴雨、山洪沖斷橋梁和毀壞堤壩的現象,其破壞程度不亞于轟炸。開始,人們只認為是天公不作美,后來才知道這是美國使用氣象武器的結果。在1971年 6月美軍進行人工降雨的最盛時期,大批運輸車輛掙扎在泥濘之中,一周之內通過“胡志明小道”的車輛由原來的9000輛減少至 900輛。從此,氣象戰成為世界軍事科技中引人注目的研究課題。
氣象戰是用人工手段影響天氣和氣候使之成為武器的一種作戰方式。這類武器通常稱為“氣象武器”。氣象戰旨在造成對敵不利、對己有利的氣象條件,以達到預定的軍事目的。
千百年來,大自然的無窮威力令人神往,人們爭相探索,以求趨其利而避其害。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不僅可以巧妙地利用巨大的自然力為軍事服務,而且可研制、使用“氣象武器”,改變局部的自然條件,使之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敵。這種需求成了氣象戰的“助產士”。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就已研制出加熱消霧裝置,以保障在機場有霧的情況下飛機能及時出動。1943年 9月,美國第五集團軍用飛機播撒造霧劑,在意大利沃爾圖諾河上制造了一條約為 5000米長、 1600米寬的霧層,成功地掩護了部隊渡河。1946年11月,美國青年工程師謝菲爾和馮尼格特分別試驗成功了人工降雨,為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研究開辟了新領域。此外,其他一些國家也積極從事人工影響天氣的研究,這些都為氣象戰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0世紀70年代,“氣象戰”一詞開始出現,西方一些國家甚至提出了氣象戰的各種設想,如人工降水破壞交通或制造洪災,人工引導臺風使之襲擊敵軍港口和海岸設施,人工誘發閃電制造森林火災等。美軍在侵越戰爭中曾多次用飛機向云中投擲碘化銀彈,演出本文開頭的一幕。
目前,氣象戰尚處于試驗階段,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更多的實踐,但人們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美國的氣候實驗室已有了近50年的歷史,能制造風雨雷雹、酷熱和嚴寒,并開始為部隊進行適應性訓練提供“逼真”的環境。盡管在可預見的將來,“氣象武器”還難以達到大規模“改天換地”的程度,但小范圍、短時間的“呼風喚雨”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已經成為現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們對大氣變化過程認識的局限性,自然發生的異常天氣變化 (即所謂“天有不測風云”) 掩蓋著人工影響天氣所造成的異變后果,因而使氣象戰具有隱蔽性,可能使受害方在不知不覺中深受其害。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