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8 16:06:27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學習方法 高中生活 哲理故事 自我介紹
【教材分析】
本課敘述了作者在陪同周總理審閱一篇稿子時,目睹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歌頌了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抒發了對周總理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2、理解課文內容,從周總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
3、學會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蒙眬、咨詢、瀏覽、一小碟。
4、領悟本課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現人物高尚品質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周總理辛勤工作和簡樸生活的崇高品質。
2、領悟課文選用生活小事、以平實文字表現人物高尚品質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課前準備】
1、幻燈片3張(周總理照片一張,"周總理的一天"工作日志一張,《一夜的工作》插圖一張)
2、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周總理工件、生活的資料。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出示周總理照片)同學們,照片中這位剛毅消瘦、和藹可親的老人是誰呢?他就是我們深深懷念著的周恩來總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富強,為了世界的和平與安寧,他日理萬機、鞠躬盡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他每天是怎樣工作的呢?詩人何其芳同志把自己親眼看到的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寫了出來,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一夜的工作》。(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看是否能讀正確、流利。
2、認讀生字、生詞。教師相機指導音、形、義。蒙眬、咨詢、瀏覽、一小碟。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幾段學習?
指名回答,師生補充。(可分三段學習: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我"陪同周總理審閱稿子的緣由;第二段,第2-6自然段,"我"陪同周總理審閱稿子的情景;第三段,第7、8自然段,作者的感受。)
三、學習課文第一段
1、自讀自悟:什么原因使"我"有機會親眼看到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
2、指名回答,檢查自學。
四、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思考:課文是從哪些方面敘述周總理一夜工作的?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工作勞苦、生活簡樸)
2、生生、師生討論(教師相機點撥重點語句):
(1)課文中哪些句子表現了周總理工作的"勞苦"?(板書:工作勞苦)
A、"總理見了我,指著寫字臺上一尺來高的一疊文件……到時候叫你。'"
"一尺來高"、"一疊"、"今晚上"說明了什么?(文件多、工作繁重,工作緊張,十分辛苦)
B、"他一句一句地審閱……有時問我一兩句。"
教師相機點撥:找出表現周總理審稿過程中的動詞(看、畫、想、問)
這些動詞說明了什么?(周總理工作仔細、認真、負責的精神,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保證文件準確無誤,可見工作量之大,十分辛苦)
C、"喝了一會兒茶……你也回去睡覺吧。'"
這段話說明了什么?(總理工作了整整一夜,時間長)下午又要"參加活動"說明了什么?(總理日以繼夜地工作,十分辛苦)
總理讓別人抓緊時間睡覺與自己不停地工作對比,你想到了什么?(總理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無私)
(2)課文中哪些句子表現了周總理生活的"簡樸"?(板書:生活簡樸)
A、"我走進總理的辦公室……如此而已。"
教師相機點撥:"極其簡單"是什么意思?(簡單到了不能再簡單)"極其"能否換成"相當"、"很"?(不能)"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僅僅這幾樣,再沒別的東西了)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該句,體會"如此而已"所表達的意思和感情;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或影視中看到的辦公室,說說作者為什么說"室內陳設及其簡單",從而體會周總理的生活是多么簡樸。
建筑高大同陳設簡單對比說明了什么?(周總理生活十分簡樸)身居高位同簡單陳設對比,你想到了什么?(周總理嚴于律已、與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境界)
B、"值班室的同志送來兩杯熱騰騰的綠茶……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
教師設疑激趣:有同學認為,上述這句話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時一樣多,沒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嗎?為什么?(鼓勵學生充分發表看法)
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上文,相機誘導:首先,從"兩杯綠茶"可以推斷花生米也應該是兩個人的,分量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其次,從句子本身來看,若去掉"好像"就是肯定花生米沒有增加,如有"好像",意思是實際上增加了,但看起來好像沒有增加似的。
增加了的花生米都可以數得清顆數,說明了什么?(平時沒有客人時就更少了)周總理工作十分勞苦同食物簡單的對比,你想到了什么?
3、領悟文章表現人物高尚品質的方法。
(1)自悟。
(2)四人小組交流。
(3)小組代表回答。
(4)師生補充。(運用生活小事或細節、以平實的文字表現人物的高尚品質)
五、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預習"思考·練習"第4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逐段讀課文。(同學評議)
2、課文從哪兩個方面敘述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自讀。
2、作者親眼目睹了周總理工作的勞苦和生活的簡樸,當時心情怎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指名回答。教師點撥。(作者心潮澎湃,激動萬分,胸中有千言萬語想向人傾訴,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傾訴的對象,于是只能對自己說。"我不斷地想,不斷地對自己說"就是那種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的反映。)
3、作者情不自禁地對自己說了些什么?這些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指名回答。重點詞語點撥。("新中國"是與中國歷朝歷代相比,只有新中國才有這樣的好總理,表達了作者對周總理的崇敬并引以自豪的思想感情;"多么"、"多么"表達了作者發自內心的對周總理贊美的強烈感情。)
4、(1)作者想高聲對全世界說些什么?學生齊聲回答。
(2)這些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生生、師生討論。
("高聲對全世界說"是作者無法抑制自己內心強烈感情的表現;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意在同世界各國相比;"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表達了作者為能有機會親眼目睹周總理一夜工作而激動、自豪的心情;用"每個"意在強調"我"所看見的"一夜的工作"只是周總理無數個夜晚工作的縮影;作者從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想到了他每個夜晚的工作,周總理不辭勞苦、生活簡樸的高尚品質貫穿于他幾十年如一日為中國人民鞠躬盡瘁的奉獻中,從而對周總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以反問句式表達了作者對周總理的熱愛以及作者的自信與自豪。)
5、朗讀(教師范讀;指名學生高聲領讀、全班學生輕聲伴讀;多名學生一遍又一遍反復誦讀,產生一種連綿不斷的回音效果,仿佛全中國、整個世界都在呼應作者似的;齊讀)指導要點:要讀出對周總理的崇敬和熱愛之情以及作者的自信、自豪;讀"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慢而有力;讀"這樣"要強讀,讀出反問的語氣。
三、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并想開去
1、師生合作讀。(引導學生恰當處理朗讀的重音、停頓、語調和速度)
2、小組輪讀。
3、齊讀。
4、自讀或同桌互讀。
5、我們聽了何其芳的傾訴,讀了課文,你又想告訴別人什么?
四、拓展交流、強化感受
1、周總理的高尚品質體現在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無私奉獻中,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搜集的有關周總理工作、生活的資料都帶來了嗎?請同學們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向伙伴介紹自己搜集到的資料。
2、哪位同學愿意上來向大家介紹?(教師鼓勵)
3、同學們愿意聽老師的介紹嗎?(出示:"周總理的一天"工作日志和《一夜的工作》插圖)
"周總理的一天"
時間:1974年3月26日至27日
下午3時起床
下午4時與尼雷爾會談
晚7時陪餐
晚10時政治局會議
晨2時半約民航局同志開會
晨7時辦公
中午12時去東郊迎接西哈努克親王和王后
下午2時休息
4、同學們,假如你是周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或何其芳,聽了其他同學搜集的資料,看了上面的工作日志和插圖,你想到了什么?又怎么說?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2、預習《我的戰友邱少云》
【評析】
本課設計者根據第三學段教學目標和本課的目標、重點、難點,設計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自然、符合教學實際和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對語言的感悟理解和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受到了美好品質的熏陶,提了高語文素養。
一、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樸實、感情真摯,飽含著對周總理的崇敬、熱愛和贊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熏陶情感的好課文。因此,本課設計以讀為本。讀得充分(有整篇讀,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讀,有關鍵語句的反復讀),讀有指導(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句子、詞語、句式指導,全文重音、停頓、語調和速度指導),讀有層次(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熟讀成誦,第1、6自然段的略讀,全文的正確、流利、有感情讀),讀的形式多樣(自讀、范讀、領讀、伴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同桌互讀、小組輪讀)。使學生在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
二、自主、合作學習,師生互動
本課設計突出了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的地位,自讀自悟課文內容,自主評議,自由發表看法,自主搜集資料,自主交流。師生補充、生生討論、師生討論、全班交流、小組交流、同桌互讀、小組輪讀、師生合作讀、師生資料交流等使師、生在合作、互動的氛圍中都得到了提高。教師的重點語句點撥、相機點撥、相機誘導、設疑激趣等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高漲,教師指導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三、拓展、實踐促提高
對于第三學段閱讀教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本課設計者設計了對立觀點的選擇("你同意嗎?為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告訴別人什么"、"又怎么說"等拓展性問題,使學生在"想開去"中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周總理高尚品質的體認。廣泛搜集并交流資料,不但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而且為探究性學習打下了基礎。聽、讀、說、想等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全面語文素養。
總之,本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學習、師生互動、讀中有悟、讀中想開去的教學理念,課堂活而不亂,上的扎扎實實而又有新意,寓學于樂,學有所得。
《窮人》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沙俄時代窮人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美好心靈。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3.展開合理的想象,續編《窮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從桑娜的行動和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
2.續編故事,展開想象。
三、教具準備
1.生字生詞卡片。
2.教學掛圖。
四、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聽寫詞語。
搖籃 圍裙 烤鵝 凍僵 火焰 薄紗 櫥窗
灌進來 暖烘烘 圣誕樹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檢查預習
1.《窮人》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我們讀過他寫的什么文章?讀過他寫的《跳水)
2.《窮人》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誰能用兩三句話把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說一說?(請兩三個學生說說,大概意思正確就行。)
3.用生字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提醒注意"濺、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1.開火車朗讀課文(按座位順序每人朗讀一段)。大家邊聽邊想,這篇課文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
2.這篇課文可以分為幾段?每段講的是什么?(可以分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講漁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歸來。從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講桑娜出門去看丈夫是否回來,順便去看生病的鄰居西蒙,發現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從第十二自然段到結束是第三段,講漁夫回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來撫養。)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讀課文
1.同座互相練習朗讀。
2.指名分段朗讀。
五、識記生字。書寫生字詞
每個字寫兩遍,能組成詞的組成詞寫。
六、布置作業
根據課后"思考·練習"第一、二題,進一步自學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抓住重點語句閱讀理解課文第一~三段。練習概括中
心思想。
教學過程:
一、引導抓住重點語句閱讀理解
1.經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窮人》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課文,還要抓住重點語句來閱讀思考。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畫出了哪些重點語句?還有哪些不懂的語句?請提出來。
2.學生提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語句,大家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二、指導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從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樣?(生活很艱難。)怎么看出來的?
(學生讀講有關的語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艱難,課文中為什么說"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呢?
(從兩個方面來體會:首先,"溫暖而舒適"是對照屋外的寒風呼嘯來說的;第二,這個"溫暖而舒適"是靠漁夫冒著生命危險和桑娜的勤勞能干來維持的。)
三、指導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讀第二段。
2.桑娜在把兩個孩子抱回家的時候是怎么想的?(她沒有怎么想)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從"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個句子中看出來的。)
3.從"非這樣做不可"這幾個字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這樣做,必須這樣做。桑娜抱回兩個孩子的時候,想也沒想,只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充分表現了桑娜善良和樂于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4.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覺得沒法對丈夫說,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會揍她。)她為什么這樣想?(因為生活實在太艱難了,丈夫的擔子實在大重了,再增加兩個孩子,這不是鬧著玩的。桑娜這樣想,是為丈夫擔心。)
5.從"嗯,揍我一頓也好"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頓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兩個孩子,肩己寧愿挨揍。從這里、我們叉一次體會到了桑娜的善良和樂于助人。)
四、指導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讀第三段
2.漁夫聽說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趕快把他們抱來。)
3.從"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這個"熬"字,說明漁夫準備過更艱苦的生活。從"總能熬過去"可以看出,漁夫已經下了決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難,也要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撫養成人。這說明漁夫和桑娜一樣,很善良。樂于幫助別人。)
五、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練習要求:把整篇文章連起來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在練習本上,把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寫一寫。
2.學生按要求練習概括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漁夫和桑娜主動收養鄰居西蒙死后留下的兩個孩子這件事,贊揚了漁夫和桑娜勤勞、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
3.作者是怎樣一層一層地表達這個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寫了桑娜家生活的艱難,漁夫出海打魚冒著風險,再講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的舉動和她的心理活動,最后講漁夫決定撫養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這樣一層一層講下來,就使我們看到了這兩個窮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看到了他們勤勞、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
六、布置作業
1.想一想,漁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兩個孩子以后會怎么樣。
2.看看"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準備聽寫。
《白樺林的低語》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白樺林,是茫茫林海的縮影,沒有白樺林就不會有大森林;白樺林是守林人的象征,沒有守林人的犧牲,哪會有大森林的安靜。文章熱情謳歌了守林人經年累月,默默奉獻,甘做犧牲的問答精神。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掌握課文內容。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分析并理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贊美了林業工人的高尚品質。
3.感受作者對護林人深情的贊美,體會林業工人甘愿寂寞、無私奉獻的平凡而又偉大、淳樸而又可愛的品質。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
板書設計 白樺林的低語
堅守崗位
看林人 無私奉獻
默默守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白楊"是一種樹的名字,哪位同學見過,你能介紹一下嗎?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積極性,由學生們的介紹將同學們帶入描寫白樺林的情景中。同學們講得好。生長著一片茂密的森林,其中就有茂盛的白樺。
二、揭示課題、審題:課題是《白樺林的低語》,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樺林嗎?
三、學生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
(1)查字典或根據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低吟淺唱、絮絮低語、傾訴衷腸。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3)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守林人的默默奉獻?
(4)試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2.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四、學生質疑問難。
五、課內練習:
1.寫近義詞:純潔( ) 忽略( ) 激勵( )
2.寫反義詞:浮躁( ) 異常( )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明確目的。
第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到課文講的是作者來到大興安嶺,認識了淳樸的看林人,并被他們感動的事。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看林人的高尚品質,是什么樣的人或事使白話林低語吟唱呢?這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
二、"從大興安嶺回來以后,我一直懷念著你。"這里的"你"指的是誰?
三、我為什么深深懷念著你?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了林業工人的奉獻精神?你是通過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自讀課文2----7自然段,劃出體會深刻的語句,并在旁邊寫出自己的體會。
1."你有煙癮,但在崗位上,你的口袋里絕沒有一撮煙草、一根火柴棒。"通過這句話,你體會到了看林人怎樣的品質?"絕沒有"寫出了什么?看林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絕沒有煙草和火柴棒?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文章中還有類似的語句嗎?指生讀讀,并說出自己的體會。指導學生體會"絕不違章"、"不是……而是"、"哪怕……也"、"但……甚至"等詞在文章中的含義。 讀到這里,你想到了什么?(林業工人為了守護森利,在崗位上絕不抽煙、限控酒量,不看書報,不聽音樂,不怕寂寞的情景。)此時,你想對這些純樸的林業工人說些什么?指導朗讀本段,讀出自己對看林人的敬佩。
2.作者為什么深深思念著看林人,并渴望自己再到大森林中去,通過這些語句你體會到了什么?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勵自己,要有你那樣的胸懷,你那樣的目光……(作者要學習他們那種犧牲個人利益、無私奉獻的純潔、廣闊的胸懷,為了人類,為了下一代更好地生存的遠大的目光。我還要到大興安嶺去,如一滴雨,如一片雪,充滿渴望地投向森林和你們的胸膛! (表達了作者對看林人的無限感激和贊美之情。)指導朗讀6、7、8自然段,讀出自己對林業工人的敬佩和贊美之情。
四、總結課文,升華中心、體會表達。
1.課題是《白樺林的低語》,其實是誰在低語?他在低語什么?
2.總結啟發想象。是啊,有多少邊疆建設者,把青春獻給了祖國,為了他人,甘于犧牲自己,默默奉獻,我們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甘于寂寞、無私奉獻的人呢?
3.本課語言具體生動,感人至深,在表達方面,你有得到了什么啟示呢?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中優美的詞句。
2.課后搜集并朗讀郭小川的贊美林業工人的詩歌,有感情地朗讀。
《楊震暮夜卻金》
教材分析:
《楊震暮夜卻金》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并且錚錚鐵言,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故事雖小,其教育意義卻不小。一個人,從小到大,為民為官,白天黑夜,由人無人,都能嚴以律己,不貪不占,拒禮拒賄,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規范,有口皆碑。
教學目標:
1、課下讓學生找一些體現古人高風亮節的小故事,課堂上可交流一下。
2、本文的故事性強。教師可采用講故事的方法,先講一遍,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銘記于心,然后仔細揣摩語言。
3、教學中可以和現實生活聯系一下,讓學生談談對當今社會中"慎獨"現象的感受。
4、本文短小精悍,可讓學生體會簡約、精煉的寫法。
教學重點:
楊震的高尚行為表現在哪里。聯系實際體會"慎獨"的深刻內涵。
教學準備:
收集相似的小故事。(正面反面的都可以);查找有關楊震的生平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交流自己課前查閱到的有關楊震的資料。不完全的話教師補充。(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對課文的學習理解有用的資料)
1、楊震,字伯起,東漢時華陰人,少時聰敏而且好學,世人贊其"時經博覽,無不窮究",當時被譽為關西孔子。后因德高望重,學識淵博,從師者如市。
2、50歲時,經朝廷大將軍舉薦,開始步入仕途,升任荊州刺史。任職期間,曾舉薦茂才王密擔任了昌邑縣令。
3、后因受奸人誣陷,蒙受冤屈而四,后沉冤昭雪,后世人們為了紀念他,建了"四知書院"。
二、學生自讀、齊讀。
1、學生默讀課文,運用工具書,解決課文中遇到的生字詞。
2、同位互讀、相互糾正。
3、指名讀課文,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
4、全班齊讀。
三、學習課文內容,體會中心。
1、學生讀書理解,王密為什么要暮夜給楊震送禮?
①需要結合當時的背景理解;
②結合王密的目的猜測;
③結合著當時王密的內心理解。
2、楊震是怎樣做的?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要重點抓住楊震的語言來理解。但還要引導學生揣摩當時楊震的神態、語氣,動作等,加深對人物的深入理解,體會楊震的高貴品德。
①學生自讀楊震說的話→小組內練讀→在全班讀(教師要引導學生聯想當時的情景有感情的讀,加深學生的情感體會。)
②引導學生體會當時楊震的神態、動作、語氣。
(神態是非常嚴肅的、嚴厲的、可能還有一點失望;動作語氣可讓學生上來邊說邊作邊演。)
③學生再來讀課文,并說說你認為楊震是個什么樣的人?
(嚴于律己,不貪不占,光明磊落,清正廉明等)
3、過了楊震的教育,你認為王密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感悟楊震的話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學習做一個高尚的人。)
四、聯系實際,談談對"慎獨"的理解。
1、首先學生體會什么是"慎獨"?
2、學生交流自己課前查閱的一些資料,深入體會,慎獨的重要性。
3、談自己將來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特別是當面對對自己有恩的人時,我們應該怎樣做?(這一點非常重要,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正確處理問題,是他們將來能否立足于社會,做一個高尚的人的關鍵。同時也是文本于現實結合的關鍵之處。)
五、再讀課文,感悟中心,提出質疑,教師和同學們一起釋疑。(可加入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學習。)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課文中心。
2、預習下一篇課文。
課后札記:
《楊震暮夜卻金》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并且錚錚鐵言,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故事雖小,其教育意義卻不小。一個人,從小到大,為民為官,白天黑夜,由人無人,都能嚴以律己,不貪不占,拒禮拒賄,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規范,有口皆碑,這是一篇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師應好好把握。
《綜合活動:出墻報》
教材簡析:
本次實踐活動包括四個板塊。分別是"準備材料"、"整理材料"、"設計版面"、"評價"。通過活動,給學生走進普通人、發現他們高尚精神的機會,培養學生口頭、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合作共同辦墻報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白做事要有計劃性。
2.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會傾聽,學會表達與交流,學會進行人際溝通,學會合作,培養學生收集與整理資料的能力。
3.通過活動,對高尚精神又明確的認識。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我、他,我們都是普通人。走進普通人,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可以發現許多普通人的高尚精神。讓我們辦一期板報,主題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
采用讀書、看報、咨詢、上網等方法搜集資料,選擇目的地。
二、準備材料
采訪父母單位敬老愛幼的叔叔、阿姨,寫成稿子。
給班里的熱心人拍張照片、配上簡練的文字。
從報紙上剪下出租車司機拾金不昧的事跡。
……
三、整理版面
1.根據稿件內容、形式進行篩選。
2.做到體裁多樣,內容精彩,版面圖文并茂,書寫整潔。
3.按要求進行縮寫、改寫。
四、設計版面
1.帶領學生在黑板上做一個草圖
2.提示進行小組分工
五、評價
標準:
1、內容范圍是否廣泛 2、表達是否多樣化
3、裝飾排版是否合理 4、整體效果是否吸引人
5、書寫是否整潔、及有突出的創意
評價:
1、組織學生觀看 2、發評價表
3、請同學們寫出自己的評價意見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