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0 19:39:24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四年級
本次習作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實踐體驗,其訓練旨在通過一次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并把活動過程和感受寫下來。
由于實踐活動是本次習作的前提,因此,本次習作的教學設計主要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重視學習主體的知覺經驗,強調讓學生親歷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真切的心理體驗。在習作指導中,引導學生記錄真實生活,體悟抒懷,盡情表達。
四年級的孩子樂于參加各種體驗活動,也能簡單表達自己的一些感受,但要形成篇章仍缺乏條理性,特別是在捕捉人物言行和心理方面還只是浮光掠影,尚未能進行細致地描寫。故指導學生寫清體驗活動的過程和抒發自己在體驗活動中的真情實感是本次習作的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組織一次體驗活動,回味自己在體驗過程中的心理和行動的發展變化,并條理地描寫出來,特別注意寫下自己對這次活動獨特的感受。
2、通過閱讀例文《“護蛋”》,了解只有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才能把體驗寫生動。
3、激發學生參加活動的興趣,學會從日常生活的體驗中去積累寫作的素材。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動筆寫作時需要的紙和筆。
2、開展體驗活動時需要的各種材料。(比如:雞蛋、報紙、雜草等)
3、學生六人一小組進行活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教師導語:
同學們看過《小鬼當家》這部電影嗎?平常大人們都喜歡叫你們“小鬼”,可他們不知道,你們“人小鬼大”喜歡體驗各種各樣的事情, 嘗試各種角色,有個小朋友寫了他護蛋的經歷,請同學們注意看,老師有要求:等會把你覺得最有趣、印象最深的地方描述給大家。(放課件)
2、學生介紹觀看課件“護蛋”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
(二)例文引路
1、出示例文
護 蛋
本學期一開學,老師布置了一個叫“護蛋行動”的活動。我們聽到這消息覺得很好笑。可經歷了第一天之后,我就覺得這是一件難做的事。
第一天早上,我給準備好的雞蛋足足裹了四個“保護層”。第一層是保鮮袋,第二層是軟海綿,第三層是雙層紙巾,最后一層是一個小布袋。心想,這樣放到口袋里就會萬無一失。
來到學校,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雞蛋。送語文本的時候,由于是下課,走廊里走來走去的同學很多,好不容易才走過了“危險區”。下課時,為了雞蛋的安全,我一直坐在座位上。同學們都笑話我,說我快成一只“小母雞”了。說話間,一名同學大喊一聲:“完了!”我忙上去看個究竟,一位同學正對著地上打碎的雞蛋難過呢。又有一位同學大叫一聲:“我的雞蛋也報銷了!我趕緊退出“包圍圈”,乖乖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做起了“小母雞”。真不知道,明天這只雞蛋的命運會怎樣!
2、學生自讀例文
(1)教師導語:這個小朋友已經把護蛋經歷寫成了文章,也就是《習作七》的例文,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大聲朗讀。
(2)誰能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大聲讀給大家聽。(教師相機指導,引導學生關注例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教師小結:這篇習作之所以寫得這么生動有趣,那是因為小作者通過動作,語言,心理等等的描寫,不僅把體驗的過程寫清楚了(板書:過程清楚)而且還能以情動人,寫出了他的真實體驗。(板書: 體驗真實)
(三)活動激趣,關注內心感受
1、小作者千方百計地護蛋,但同學們看如果這時老師把手松開,會有什么結果?
2、怎樣才能讓它不破呢?聽到老師的游戲要求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
3、學生暢談感受。4、學生分小組做活動
5、請每組的小代表站起來把蛋舉起,老師采訪:此刻你的心情怎樣?
6、各組開展體驗活動。7、學生說活動過程并談自己的內心體驗。
(四)匯報實驗結果,關注多元表達
1、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話訓練
(1)你們小組是怎么做的?失敗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你們小組是怎么做的?成功后最大的體會是什么?
2、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表達,并融入自己的感受。
(五)學生動筆習作
教師提出本次的習作要求:加上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把活動寫清楚,并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六)習作點評
1、巧設關卡:根據這次習作的要求(加上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把活動寫清楚,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和以你平時的經驗說說怎樣的作文才算是一篇好作文。(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總結)
2、過關斬將:
第一關,毛遂自薦。學生自讀習作,選取自己最滿意的片段在小組內交流。
第二關,慧眼識珠。小組長推薦出最優秀的習作片段,參與全班討論。
第三關,群雄鑒寶。投影展示各組推薦的習作片段,師生互評。
3、學生自改習作,教師巡堂指導。 4、交流與評價。
(七)總結并布置作業
[專家點評]
守望靈動的課堂,期待生命的生長
鄭冬梅
葉瀾老師說過,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讓班級充滿生長的氣息。有效、靈動、生成而生長的課堂是理想的課堂。“守望靈動的課堂,期待生命的生長”是語文教學的追求。
怎樣的課堂是靈動的課堂呢?下午的這三節課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給了我們比較好的詮釋:
一、 開放的課堂是靈動的
封閉的語文課堂固化了知識,模式化了教學形式,更禁錮了學生的靈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僅僅是復印知識的場所,而不是生命生長的樂園。靈動的課堂必須是開放的。開放教學的主體、內容、形式和評價等,讓語文教學與生活、與各個學科、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生的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相聯系。拓寬語文學習的外延和內涵,放飛學生的心靈,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提高學習的效率。
何若玉老師上的《番茄太陽》從“笑”入手,即興捕捉孩子們甜美的笑,刻意渲染孩子的笑在老師心目中的印象:孩子們的笑是老師心里綻放的花。孩子們聽了笑得更甜,更美了。這就打開了孩子們的心門,調動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然后自然引出明明的笑在作者的心里是“最美的番茄太陽”,不著痕跡,自然天成。在課中,老師設計兩個補白的創造性填空,把文本的學習和學生的想象世界聯系起來,在訓練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最后,老師把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有機結合,延伸知識,提升人文感受,建樹美好人格。
李莉老師上的《識字》,從形象的認知開始,堅持語文與生活、與學生的經驗、與學生的想象世界相聯系,把生字的認知和識寫與生活中活生生的動物形象緊密結合,通過形象的圖片和生活場景展現抽象的字形,運用猜字謎、象形演繹、換部首等方法,堅持字不離詞,詞不離句,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引導學生用所學的詞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既訓練了語言又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教育。
劉婷老師上的習作《一次體驗》從生活中選取有趣而富有思考價值和實踐挑戰的“護蛋”話題,使教學根基于生活,并向孩子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思維發出挑戰,有效地調動了孩子們參與實踐,參與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習作評改的環節,老師堅持多元主體參與評價,突出學生的個性化評價,讓學生自己尋找評改伙伴,傾情互改,開放了習作的評改,始終基于學生,發展學生,使評改更 有針對性,更有實效性。
二、民主、和諧的課堂是靈動的
民主、和諧的課堂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著痕跡而盡顯風流。民主和諧的課堂是尊重的、啟智的、平等對話的、互動生成的課堂。
何若玉老師的課堂行云流水、柔美親和,以“笑”引入,緊扣“為什么是最美的番茄太陽?”引導學生欣賞、品味文本,與文本、與作者、與主人公充分地對話,發現美、捕捉美、體驗美、演繹美、創造美、升華美、擴展美、放飛美。在感受明明的純真、樂觀和善良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填空的形式,在激發學生抒發自己真實感受的過程中去感受人文教育,在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中去接受心靈的洗禮。
李莉老師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尊重一年級學生的實際,與學生一起在快樂的貼字、猜謎等游戲和活動中,和孩子們一起互教互學,識字教學置于一個完整而有趣的游歷動物王國的故事情境中。就是引導學生朗讀詞語也如此自然和諧,沒有教的痕跡。
劉婷老師的習作課從欣賞例文開始,在學習和借鑒別人文章的基礎上,充分把握習作的重點,有針對性地,有目的地參與實踐,任務的驅動和目標的指向使學生有效生成精彩的感悟和獨特的體驗。在評改環節上,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互評互改。
三、扎實有效的課堂是靈動的
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樸實、真實、扎實的。三節課都沒有形式化的熱鬧,也沒有缺少生命增值的重復的讀,給我們展示的是扎扎實實的識字、閱讀和習作。樸實的課堂是真實的學習過程。從三節課上我們看到了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動到興致盎然,學生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心靈有呼吸的空間,我們看到了學生思考的痕跡,傾聽到了學生生命成長的聲音。
有效教學的三個因素是:知識、思考和生命。老師們扎扎實實教知識,真真實實啟迪孩子們去思考,設計富有梯度的教學環節和習題,引導學生去實踐、去思考,在學習文本、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在參與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使生命豐富、生長并精彩。
何若玉老師讓學生自己尋找思考點,發現“為什么是最美的番茄太陽”這個關鍵問題,并設計富有梯度的填空題,在訓練語言和充分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在學生變換角色的實踐對話中,讓自己的思考生長,不斷探究問題,探尋明明的精神實質和人格魅力,并受到熏陶感染,提升對生命的認識。
李莉老師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一組詞,選擇喜歡的動物,在讀詞,說動物的喜愛之情中;在一絲不茍的認字和寫字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思考識記方法,感受動物的可愛,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豐富和生機,激發熱愛大自然,珍愛動物的情感,使學生掌握知識,啟迪智慧并受到審美教育,學生的生命里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劉婷老師讓學生自己看例文,歸納出主要的問題,習作確定目標和思考點,并在實踐護蛋的過程中讓思考點延伸、拓展、升級,最后綻放絢爛的智慧之花。讓智慧、靈性和真實的情感注入學生習作,也注入學生的生命。
四、個性創新的課堂是靈動的
在課堂上,我們需要的不是陳述事實,而是表達觀點。不能讓別人的思想代替了學生的思想,不能讓學生失去對世界進行正確審視的能力。個性與創新是靈動課堂的靈魂。在課堂上要讓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觀點。
何若玉老師的課把自己的表達和學生的表達柔和在一起,自然生成而精美,使課堂平等交往,真情交流,和諧柔美,猶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引導學生個性思維和創新思維上,老師堅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目標,卻讓學生一步一回頭,拾級而上,不為一覽眾山小而為盡覽迥然不同的景致。這就是有層級而有梯度的思考,在這樣的思考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學生個性和創新的火花,傾聽了學生生命之花開放的聲音。
李莉老師在識字方法上,讓學生自主探究,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創造性地去發現。在課堂上我們看到孩子們智慧的火花放出的異彩,正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個性思考,個性創新的成就感。
劉婷老師采用的是習作“瘦身”法,她的課堂正是“但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的寫照。直面方法和技巧,濃墨重彩著色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實踐,寫意勾勒形式結構,凸顯“瘦西湖”的婀娜多姿,這就是個性創新之筆。
總之,在課堂上,學生習得知識使生命豐富;感受人文,人格著色,使生命繽紛多姿;提升語文綜合實踐能力使生命生靈蓬勃。我們守望靈動的課堂,期待生命的生長。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