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幕”運動與明治維新(2)
來源:世界上下五千年 2009-06-21 09:45:07

1867年10月,薩摩、長州、安藝三藩討幕派在京都召開秘密會議,決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武裝倒幕。他們一方面擴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聯系,準備發動宮廷政變,把德川將軍趕下臺去。明治天皇雖然年幼,可頗有見識,對幕府把持朝政也十分不滿,當即答應與討幕派聯合起來,推翻幕府統治。于是,就寫了一份“討幕密詔”,交到大久保利通他們手里。大久保利通等人接到密詔,欣喜若狂,趕緊打開細細觀看,只見上面寫著:“不討此賊,何以上謝光帝之神,下報萬民之深仇!”大家高興地叫起來:“天皇英明!天皇萬歲!”緊接著,他們便召集討幕派的重要人物,于1867年10月上旬的一天,在京都天皇宮中的一間書房里,商量具體的對策。“我們有天皇的詔書在手,可以說是出師有名啊!”一個武士得意地說道。“對!有這份詔書,看德川慶喜還有什么招術!”另一個信心十足地應和道。正時,門外突然闖進一個宮廷侍衛,氣喘吁吁地說道:“諸位大人,德川慶喜剛剛見過天皇,主動請求辭去將軍的職位,把政權交還給天皇了!”
原來,德川慶喜聽到風聲,覺著形勢對己不利,決定先發制人,主動辭職,以免與改革派正面沖突。西南各諸侯怎能相信德川慶喜會輕易把政權交出,一眼就看出這是對方的緩兵之計。大家討論一番,一致同意以武力解決問題,給德川慶喜一個措手不及。于是,他們調兵遣將,很快把自己的部隊調集到京都附近,準備發動宮廷政變。
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諸侯率兵包圍皇宮,解除德川幕府駐后宮警衛隊的武裝。他們簇擁著年少的明治天皇,召開御前會議,宣布“王政復古”,大權全歸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隨即頒布詔書,決定建立由他領導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德川慶喜連夜逃出京都,退居大阪,集中了全部兵力,殺氣騰騰地向京都進犯。他們打著“解救天皇,請除奸臣”的旗號,兵分兩路,準備以鉗形夾擊京都。
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壽人以薩摩,長州、安藝諸藩的武裝,在京都附近的鳥羽、優見兩地迎擊幕府軍。明治天皇親自到陣前督戰,大村益次郎率領的5000名裝備精良的政府軍,早已占據有利地形,架起了巨炮,靜等幕府軍的到來。夜半時分,兩軍相遇,雙方展開了大廝殺,只聽炮聲隆隆,殺聲震天。幕府軍雖然人數眾多,但軍心渙散,士氣很低,剛一接觸,便四處潰逃。而政府軍卻斗志旺盛,以一當十越戰越勇。與此同時,改革派還提出“減免租稅”、“四民平等”口號,把農民和商人都爭取到自己一邊,以壯大自己聲勢。
因此,由三井等富商資助的各種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由市民群眾送到前線,并有許多市民找出土槍、土炮直接參戰。幕府軍早已不得人心,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政府軍和百姓,早已嚇得魂不附體,紛紛投降。德川慶喜看到大勢已去,長嘆一聲倉惶撤退,逃到江戶。政府軍不給對方以喘息之機,跟蹤幕府殘軍,迅即包圍江戶。德川慶喜看到自己的軍隊已經瓦解,江戶的居民又不擁護自己,再戰只有死路一條,于是決定放下武器,向天皇投降。隨后,政府軍便開進江戶,這樣,統治日本長達200多年之久的德川幕府垮臺了。
1868年3、4月間,明治政府先后頒布了《五條誓文》和《政體書》,從而提出推行資本主義新政的基本方針,從1868年—1873年,開展了大刀闊斧的維新運動。維新運動的主要內容是,收回封建地主領地、取消封建身份級制、扶植資本主義工商業、破除封建主義舊文化。
這些有利于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由一個落后的封建社會,逐步轉變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強國。
但是由于當時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水平不高,資產階級的力量較為軟弱,尚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因而國家的領導權落在中下級武士手中,他們雖然資產階級化了,但仍保留著濃厚的封建主義因素,使它日后逐步發展成為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