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1 22:56:11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閱讀 語文 高中生活 閱讀材料
語文教學的過程無非是以教材作為例子,在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語文教材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文本內涵相當豐富,作為普通讀者,教師可以從不同的閱讀角度獲取不同的閱讀體驗。但作為教師,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預設教學時對學生可能會產生的效果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從而設計適合學生的、簡捷易行的教學過程。
《第一朵杏花》是蘇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的一篇課文。課文寫了竺可楨爺爺詢問孩子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沒答上來,第二年,孩子通過留心觀察,終于掌握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課文通過這件事情的記敘,表現了竺可楨爺爺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初次讀課文時,會覺得課文內容簡單,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扣人心弦的場面,沒有激動人心的話語,只有一位老人與一個孩子的兩段對話。但細讀之后,才發現許多精彩都靜靜地在課文中等著讀者慧眼識金呢。下面試以批注的方式展示筆者閱讀文本的過程。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院墻旁的一株杏樹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紅。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但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時,杏樹的主人正領著她的孩子走過來。
杏花并未盛開,從“泛”可以感覺杏花的顏色并不是很濃烈的。但正因為杏花剛開放就被竺可楨爺爺發現了,我們更能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對周圍事物的留心與敏感。一個“便”字,活畫出了一位嚴謹認真的老科學工作者的形象,也讓我們感受到竺老的一個習慣:對花開草長,燕歸蟲飛等一切物候現象的關注。而且,他的關注與文學或藝術的觀照有所區別:數了數,還看出四朵杏花開放的程度不一。一位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對事物如此細心,令人感嘆。本段中有兩個寫花開的詞語值得關注:“泛”和“綻”,杏樹上花苞一片,所以用“泛”,而當竺老走近去數一數時,面對的則是幾朵杏花,因此用“綻”,用詞如此準確,使杏樹之上生機盎然的景象直撲人眼。
“爺爺,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臉來天真地問。
“是啊,杏花開了。”說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哪天?今天開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竺爺爺補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來了,可是他不明白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竺爺爺告訴他:“我有用處,明年你可要留心點。”
孩子與竺爺爺的對話圍繞著“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進行。孩子對于竺爺爺的問題不僅不知道答案,而且不明白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這也是正常的,包括我們的學生,他們即使讀完全文,也未必能真正明了個中的原因。這段話中,竺爺爺“習慣地問”引人注目,他沒有親眼看到第一朵杏花開放,所以想要了解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這是一種怎樣的習慣呢?教學中有必要引導孩子關注。竺爺爺看花并不是一次兩次了,應該是經常看,所以孩子才會說“又看花啦”,這與第一段當中的有些內容應該結合起來讀,互為闡釋。孩子并不明白竺爺爺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但課文中沒有把孩子當時的話寫出來,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著向竺爺爺提問。當竺老說他有用處的時候,孩子會記住嗎?
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初讀,我們只會關注幾個“吹”,但再細細讀一讀,就會問:時間為什么過得這么快?為何春天的那番景象又像慢鏡頭的蒙太奇組合?如果把感受主角定位于孩子,一切便迎刃而解。孩子牢記著竺爺爺的話,他懷著急切的心情盼望著春天的再次降臨,他好準確觀察到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你看,春天一點點*近我們,她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快了,快了,杏花就要開了,孩子,你可要看真切呀。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里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么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爺爺,杏花開啦!”
“什么時候?”
“剛才。”
“是第一朵嗎?”
“是。”
竺爺爺頃刻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多么美麗的杏花呀!竺爺爺走回書房,打開筆記本,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清明節。
孩子終于觀察到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了,他多么激動,多么興奮!他要馬上把這個發現告訴竺爺爺!而竺爺爺得知這一消息,他也很高興,你看:竺爺爺頃刻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多激動。為什么高興成這樣呢?他觀測物候幾十年了,掌握了多少個第一次呀,為什么這一次如此激動?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掌握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吧,我總覺得還有一層意思:孩子能牢記爺爺的囑咐,從小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多么可貴的品質!這樣可愛的孩子,怎能不讓人打心眼里喜歡呢?從竺可楨爺爺“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這幾個字也可以感受到這一點。這里還存在一個指導朗讀的契機。應當指導學生把文字還原為生活,用生活的感覺來讀好課文。因為對話進行得相當急促,所以都很簡短,行文時也省略了提示語。陽光下的杏花多么動人!這朵杏花的可貴之處,在于它體現了竺可楨爺爺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孩子可貴品質。
竺可楨爺爺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竺爺爺正是通過常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
很顯然,單純從內容方面考慮,這一段話可以不寫。文章完全能獨立于這一段話而形成完整的敘事。但編者為什么要把這一段文字放在這里呢?可能還是出于幫助孩子理解課文的考慮吧。正是因為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所以他才會對孩子說,他問的是“第一朵是哪天開的”。
課文展現的是竺爺爺無數次物候觀測中的一幕,但由于孩子的出現,為枯燥的觀測抹上了亮色,讓我們如此近距離地感受一位科學工作者的人文情懷。課文中只寫到“這一次”,而竺可楨一生堅持觀測,記下厚厚的氣象日記,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進相關資料,使課文變得更加豐滿?
到目前為止,這些只是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的閱讀所得,其間雖然習慣性作了一些教學上的考慮,但并未深入地作整體性思考。很顯然,這只一種批判性的閱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還必須為自己的課堂教學來一次建設性的閱讀。整理一下自己的閱讀體會吧,哪些是學生們可以輕易感受到的?哪些是需要老師的點撥才能讓他們感受到的?哪些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普遍不能體會到的?作為教材呈現的內容,如何與《課程標準》的階段要求相結合?
如果以一個孩子的眼光來讀課文,他首先會被什么吸引?題目?文中的兩段對話?還是文末的番說教?
憑學生的閱讀能力,第一朵杏花“象征著竺爺爺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體現了小孩子留心觀察的習慣”。他們對題目不可能理解這么精確,這么到位,但是有必要這么精確嗎?朦朧地感覺到了行不行呢?如果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一點,教學到什么時機進行這一步驟呢?
文中的兩段對話學生能讀懂嗎?似乎不成問題。但他們能讀好嗎?能還原生活的原態嗎?有點困惑。對竺爺爺和小孩子的對話,是就讀說讀地進行技巧的指導呢?還是始終把它們當成一個整體進行對話練習?那么教師如何指導才能有效又有機?
竺可楨爺爺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應該是這篇課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結合?需要教師講出來嗎?還是通過補充閱讀資料讓學生自己感受?如果補充資料,那補充些什么資料?在什么時候把它們補充進來?
教學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切入?我考慮有兩個:一是從對話切入,一是從課題切入。從對話切入似乎有點生硬,放棄。
教學思路:杏花導入,對話朗讀,讀中感悟;補充資料,深入感受。教學過程要簡單一些,再簡單一些。理由:我能讀懂的學生應該也能讀懂,需要點撥的地方兩處:一是竺爺爺為什么這么高興,這件事與竺爺爺的一段話有什么關系。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