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2 12:38:27 下載試卷 標簽:地理 課件 學習方法 啟蒙教育 填報指導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冬夜讀書示子聿》,并能當堂默寫。
2.能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并整體把握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懂得勤奮苦學和知行統一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冬夜讀書示子聿》,在整體把握詩意的基礎上感受古詩文意境美和理趣美。
三、教學基本流程:
(一)談話中揭題,對比處釋義。
(二)點撥促初讀,重點助把握。
(三)辨析增明辨,默寫即鞏固。
(四)情境里明理,對演后升華。
(五)貫通課內外,誦讀厚積累。
四、教學準備:
PPT課件;視頻展臺;學生充分預習這首詩。
五、教學時間:
一教時
六、教學過程預設:
(一)談話中揭題,對比處釋義。
1.談話導入,補充《陸游教子》的材料,揭示詩題。
由六上教材的古詩編排特點引出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課件映示《陸游教子》的材料:
陸游教子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晚年隱居家鄉。他有六子一女。陸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爭中度過的。面對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對朝中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為此,他對子女十分重視做人的教育。他告誡兒子們說:但愿你們長大成人之后,鄉親們稱贊你們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個老百姓,與那些高官顯爵相比,也是無愧的。他要求兒子們時常檢查自己,有錯必改;看到別人有好的行為,要主動自覺地學習。
知書達理是陸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點。他說:古人做學問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輕時候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對兒子說:“現在我已老了,可你們正是讀書的好時機,要刻苦攻讀,莫失良機,希望你們一定牢記我的勸告。”他還說,讀書做學問,最要緊的是學以致用,身體力行。他不僅要求自己“善言座銘要躬行”,更告誡子孫“學貴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這里所說的力行,就是要學習古人的高風亮節,不媚權貴,不干利祿,不污大節,廉潔自守,處處謹慎,時刻想著報效祖國。
陸游85歲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他預感到留在世上的時間不會很長了。然而,使他引以為憾的是,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復、國家的統一還未能實現。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幾個兒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過紙筆,寫下了最后的遺言:“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學生自瀆資料后,教師揭示兩首教子詩——《示兒》、《冬夜讀書示子聿》。
2.依次板書“示兒”、“冬夜讀書示子聿”。引導學生對比兩個詩題,進而十分自然地理解“冬夜讀書示子聿”的意思。
(二)點撥促初讀,重點助把握。
1.映示全詩,要求自由讀一讀,讀準字音,盡量讀出古詩的韻味。
2.指名讀(相機進行點評、范讀)。
3.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1)學法指導:要想理解全詩的意思,關鍵在于理解詩句中重點詞或難以理解的字詞的意思。這些字詞理解了,再加以適當的補充和調整,詩句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2)學生自由默讀、圈劃、批注或查閱。
(3)出示字詞解釋——“翻翻工具書
翻翻工具書
◆學問:指讀書學習,即做學問。
◆無遺力:遺,保留,無遺力就是精力毫無保留,即竭盡全力。
◆始:才能。
◆紙上:指書本上。
◆終:畢竟;終究。
◆覺淺:感到膚淺,不夠完善。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行:親身實踐。
幫助學生理解把握全詩大意,讓學生同座位互相說說全詩大意。
(三)辨析增明辨,默寫即鞏固。
1.談話指導:以前很多學生學習了這首詩之后,在寫詩的后兩句時,總會把“終覺淺”的“覺”和“絕知此事”的“絕”相混淆。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真正理解詩句的意思。
2.板書:
堅持苦讀
覺淺 絕知
親自實踐
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并進一步感知其中的詩理。
3.當堂默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齊讀鞏固。
(四)情境里明理,對演后升華。
1.談話簡述宋詩中明理詩的特點以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映示插圖和情境描述——
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夜,溫暖的書房內,陸游撥亮了桌上的油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學生想象詩的情境,寫出陸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3.指名兩人為一組,上臺對演。師生相機點評、深化。
(五)貫通課內外,誦讀厚積累。
1.師簡單總結。
2.映示詩句積累——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顏真卿《勸學》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韓愈《勸學詩》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3.引導學生體會紅線將詩句分成兩部分的妙處,進而很好地理解、積累。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