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3 11:28:37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閱讀 課件 哲理故事
案例背景:
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語文運用能力、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更要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及探究精神的培養。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僅僅*傳統教學中的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是難以完成其使命的,而信息技術中網絡知識以其廣博,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的多樣性與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人與人、人與計算機的互動的靈活性,加之可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等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將最能展現現代小學語文教學廣闊地和美好前景,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可謂“一拍即合”,勢在必成。
《登山》一文,是講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意志的故事。本文通過描寫道路窄小難走,非常危險,然而列寧果斷地走這條近的危險小路,目的是為了烘托列寧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高尚品質。我們可以通過課件展示小路的危險,使學生有更深的體會。文章巧用對比贊頌品格,巴果茨基與列寧走險路的對比和第二次與第一次走險路相對比。說明列寧的無所畏懼和意志堅定。課文結尾是列寧對巴果茨基問題的解釋,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也是本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我們通過課件幫助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入情入境、動心動情,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產生共鳴。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教學目標
、逯R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㈡過程與方法
1. 引導學生在充分的讀書中,質疑解疑,知識的呈現隨著解疑完成。
2. 創設情境,使學生與文章人物形成共鳴,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加深感悟和體驗。
、缜楦袘B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懂得生活中有許多艱難和危險的事情,不應該回避他們,應該挺身向前,戰勝他們。
二.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列寧為什么兩次走過那條險路。體會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四.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ㄒ唬⒔涣骷で
1.師:同學們,昨天我們讀了登山的故事,大家都為這句話所感動。課件出示: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2.學生有感情地誦讀這句話。
。ǘ、質疑探究
1.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2.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
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3.學生合作探究,思考解決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畫簡筆畫、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或兩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a.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語句,
●預計學生朗讀的重點句子有:(課件出示)
①“巴果茨基就朝危險的小路走去。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著。”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等詞句,體會了小路狹窄危險的程度。
根據學生的朗讀教師做如下點評指導:
☆聽聽你的朗讀能不能使同學們感受到小路的危險和心中的緊張?
☆大家從他的朗讀中感受到了嗎?你能再試一下嗎?看來你是感受到了!
☆誰也能用朗讀表達你的心情?
☆請注意你的背后懸崖,你的腳下是深淵,小路只容你一只腳。
【引領學生對文句的感受來進行朗讀的指導,而不從朗讀的純技巧上去處理,從而讀出自己的理解來,讀出自己的感受來,讀出自己的心情來,讀出自己對人物想說的話語來。這才是朗讀指導的正軌!
、诎凸幕哌^最危險的地段以后,輕輕地舒了一口氣。他回過頭來一看,嚇得險些掉進深淵。因為正沿著那條小路前進的列寧突然停住了。他知道列寧感到頭昏目眩了。(課件出示)
。ㄓ辛艘陨祥喿x感悟的基礎,學生自然會抓住“舒了口氣”“嚇得他險些掉進深淵”“頭昏目眩”等重點語句,體會當時心情,進行合作交流。)
、劭墒,列寧只站立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身子。(課件出示)(“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表現了小路的狹窄。)
b.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可以讓學生演示巴果茨基走過險路的情景:把這黑板看成是高山,講臺邊緣是小路,下邊就是萬丈深淵。)那一組來試試?
大家給評一評演得怎么樣?
在評價中,注意引導學生評價表演者是否小心地低頭看路。如不是,問問能這樣做嗎?為什么?
【通過“表演”這一活動形式,既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又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強化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成為探究性學習的主人。】
c. 畫簡筆畫,認識小路的險。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動筆。選派一位學生上臺板畫。數分鐘后,師組織學生交流評議。
d.接下來,采用設置假設問題的方法,加強情感體驗。
如果列寧一不小心,就會怎樣?
學生會猜想:會落入萬丈深淵;會摔得粉身碎骨;會毫無生還希望……
師:聽了你們的體會,我覺得這條路真夠可怕的!
4.在此基礎上,再次朗讀此段。
5.學習觀看日出部分
、拧∽哌^險境,向上攀登,出現在眼前的是壯麗的日出景觀。
此時播放日出美景課件,激發學生情感。
、啤±^而,設置逆向問題,進一步引發對中心的思索。
如果列寧當時避開這條臨近深淵的險路呢?
鼓勵學生抒發感受,進行創意表達。使學生領悟到只有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行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恰〗處熆偨Y:是啊,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列寧此時的心情我們最能理解。
(課件出示):
“當他們登上山頂時,一道柔和的陽光,突然射穿黎明前的薄霧。遠處蔚藍色的湖水開始發出耀眼的亮光。山頂上的雪剎那間變成了玫瑰色,矮樹叢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兒也開始閃爍著光芒。這時,好像是在誰的指揮下,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唱了起來。”
。◣熒献饔懈星樽x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辯論升華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圣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而且是兩次,萬一掉下去,后果會不堪設想……那么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讀者與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在學生經過了前面體會文本的情感積蓄后,設置了辯論賽,此時此刻他們急需表達內心的感受,并通過辯論來進一步完成了自己和文本的對話!
。ㄋ模、運用拓展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五).布置課外作業。
1、想象列寧第二次毅然走險路的樣子,寫一寫。
【填補課文的情節空白,圍繞“毅然”寫一段話,拓寬課文情境,尋找寫作題材,既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又讓學生把課文中學到的語言在運用中得以遷移和內化,提高其表達能力。】
2、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課上好了,不等于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到此就結束了,對于登山這樣的課文來講,其中情感的陶冶不是一節課就能領會盡然的,在“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里再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個性化閱讀感悟的空間!
六.板書
去 要走險路
登山 鍛煉自己的意志
來 還走險路
案例反思
本課采用讓學生層層質疑和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解疑的方法進行“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力求體現“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盡力去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路。在內容的處理上,從最后一節入手,最后又歸結到最后一節,并設計了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這樣,使各環節嚴密緊湊,而又生動活潑。教學過程中,通過抓重點句、美讀、表演、畫簡筆畫、講體會等途徑感悟文章的內蘊,并很好的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展示了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幫助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入情入境、動心動情,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產生共鳴。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