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可能充滿微生物 或被探測器帶回地球
來源:網絡 2009-06-23 17:55:18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局日前宣稱火星表層存在有毒物質,因此可能不利于生命的存在,這讓許多期望能夠在發現生命的人感到極為失望。但目前有一種流行的最新理論認為,太空中很可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太空中存在大量微生物
目前有一種非常流行的理論認為,宇宙中其實充滿了各種微生物,地球生命最初可能也起源于太空。太空中生命力極強的微生物跟隨彗星或隕星一起墜落到地球表面,最終形成地球生命。這一全新理論一度引起廣泛的爭論。據英國開放大學微生物學家查爾斯·科克爾介紹,實驗表明,一些微生物被送入太空后,仍然可以在太空中的惡劣環境下繼續生存。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微生物在極端環境中被發現,生命在太空極端環境中生存可能成為現實。在不久前,科克爾的理論甚至引起了外界的嘲笑。但是隨著人們對地球和太空的了解更加深入,該理論將不再僅僅被認為是牽強附會,甚至有可能被冠以“銀河有生源”之類的學說名稱。
近期有發現表明,一些微生物可以生存于地球上某些最為極端的場所,如南極冰層、火山口、核反應堆等。天文學家們也似乎已經找到了一些類似地球的行星。此外,已有證據證明彗星富含有機物質。這都為太空中可能充滿細菌提供了旁證。“銀河有生源”理論的倡導者認為,地球生命起源于太空。也許在彗星或流星之中就存在生命。已有證據證明流星中富含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構成生命的基本要素。地球在形成初期的2億年間多次受到流星的撞擊,這也可以用來解釋流星將生命帶入地球的說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家羅納爾多·布雷斯洛將地球和中子星的氨基酸的分子特征進行了對比研究。羅納爾多發現,中子星上隕星墜落之地的氨基酸分子特征與地球上完全一致。很明顯,隕星也會墜落到地球之外的其他地方。如果其他行星存在水或生命所必需的各種物質,同樣可以像地球一樣接受隕星帶來的生命。彗星是一個由冰、塵埃和巖石組成的集合體,富含氮、氧及其他有機物質。受到外界的熱輻射,彗星內部的冰會融化成液態水。于是彗星變成了一個非常完美的星際皮氏培養皿,為微生物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而同樣,地球也許并不是太空中唯一適宜生命生存的星球。其他存在生命的星球在運行中可能會甩落小塊殘片,被經過的彗星收容。其中的微生物在彗星中繼續生存,隨著彗星進入的其他位置。
可能被探測器帶回地球
英國太空計劃專家約翰·畢爾夫指出,太空站和探測飛船很可能帶回太空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孤立的空間內可能已經變種變形,如果它們回到地球并逃過被銷毀的命運,肯定會對人類構成威脅。約翰·畢爾夫說,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就曾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變種真菌,它們若與地球泥土中可以分解的金屬、玻璃和塑膠的細菌混合,足以對人類構成致命的威脅。約翰·畢爾夫透露,13年前俄羅斯一名微生物學家首度發現,太空站內的真菌存在殺傷力。雖然俄羅斯航天局一直都刻意淡化這樣的威脅,但是曾登上和平號的太空人都曾在控制器后、空氣調節器及其他太空站各個角落發現許多變種真菌。它們極具破壞力,能釋放出醋等腐蝕性物質,甚至會在空氣中釋放毒素。
美國宇航局的天體生物學家盧梅爾也認為,“在對太空標本進行研究或者人類登陸外星之前,我們必須采取措施防止太空生物入侵。太空污染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地球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專門處置外星污染物的場所。”
人體防御系統不知所措
一些生物學家提出,如果太空微生物是某種“傳染性病原體”,將會造成相當可怕的后果。這種病原體會根據宿主的反應進行演化。當宿主對外來的病原體產生抵抗作用時,傳染性病原體就會以新的方式來維系它的發展。一旦這樣,當人體防御系統準備消滅外來病原體的時候,這些病原體就會發展出更加復雜的生存方式避免自己被吃掉。另外,人體的防御系統都是針對地球上病原體的,因此,當來自太空的陌生病菌入侵人體時,人體的防御系統可能會不知所措。
不過,也有一些專家認為這是杞人憂天,因為太空探測器在返回地球大氣層后燃燒,赤熱的高溫是最好的消毒劑,任何太空細菌都立刻被銷毀,根本不會被帶到地球上來,也不可能危害地球生物。即便來自太空的微生物進入了地球,也不一定會造成傷害,因為它們無法適應地球環境。
有助于研制強力抗生素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一種能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在太空飛船零重力的情況下度過12天后,其毒性明顯加劇了。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將有助于發明出效果更好的抗生素。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傳染病中心的微生物學家謝麗爾·尼克森領導的研究小組,把裝有鼠傷寒沙門氏菌的燒瓶搭載在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上運行了12天,并同時在肯尼迪太空中心設置相同的培養環境進行對比實驗。樣本返回地球后,研究人員檢測了這兩批細菌的基因活動,并進行了詳細的基因和蛋白質表達分析。結果發現,在太空“旅行”了近兩周后,太空飛船里的細菌不僅能更快更多地殺死老鼠,“其致病幾率幾乎是地上細菌的3倍”,而且與陸地上的細菌相比,太空細菌有167個基因發生改變。
尼克森表示,太空里的實驗排除了重力影響,提供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培養環境。她說,該研究揭露了產生變化的原因,可能與影響細菌的物理作用力有關。重力減小造成低流體切應力環境。病菌感染人體時,也需要這樣的環境。當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中復制低流體切應力環境時,沙門氏菌樣本的表現同其在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上的反應很相似。了解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可以開拓藥物設計的新思路。比如他們發現,一種叫做Hfq的蛋白質似乎能控制經過太空飛行的細菌基因里的很多新活動,依照這個原理生產出來的藥物,或許可以預防沙門氏菌引起的疾病。目前還沒有沙門氏菌疫苗,而且它對抗生素的抵抗性也越來越大。
尼克森認為,了解潛在危險同樣可以幫助保護宇航員。因為有研究表明,長時間太空飛行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雖然目前還沒有宇航員感染沙門氏菌的事例,但弗萊德·海斯在1970年阿波羅13的任務中曾因尿路感染而發燒,其他由于宇航員生病或面臨潛在感染危險而導致航天飛行推遲的例子也很多。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