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人生規劃(2)
來源:中華遺產 2009-06-24 06:01:07

最后就是司馬懿在魏武帝時期人生規劃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筆了——扶助曹丕成為太子。《晉書》中載:“魏國既建,(司馬懿)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儒家學說里講:“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達而先選人。”司馬懿為了擺脫處于中層官僚的命運,直接在曹丕身上痛下苦功,只要將在奪嫡之爭中處于劣勢的曹丕推上太子寶座,他就可以成為輔佐元勛而進入魏國最高統治階層。于是,他想了種種策略,挫敗了曹丕的政敵——曹植一黨的攻擊,終于使曹丕登上了太子之位。而這一步棋的成功,直接影響了司馬懿的一生,從此,他逐漸邁進了魏國的最高統治階層。
這一時期,從初入丞相府時的29歲算起,到魏武帝逝世時滿40歲為止,為了一躍而起、一飛沖天,司馬懿整整耗去了11年的時間。
在這11年里,司馬懿的人生規劃完全遵循儒家立身處世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司馬懿牢牢把握住了儒家之道的核心環節——修身。只有修身功夫做得實、做得好,治國平天下的大志才不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修身”這一課題,在司馬懿看來,又可具體為“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八個字,也就是識時務:根據時勢的需要,密切聯系實際情況,以治國平天下之大志為導向,扎實鍛煉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隨時準備接受命運的考驗與挑戰。他最高明的一點就是——在什么時候、什么環境下需要突出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以脫穎而出,他一向算計得十分精確。所以,司馬懿能在魏武帝時期悄然無聲而又不可遏制地崛起。
他的平步青云,也真正印汪了《荀子》里那段名言:“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魏文帝時期
到了魏文帝曹丕時期,司馬懿才真正迎來了他順風順水的人生階段。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漢丞相、魏王曹操于洛陽病逝。當時,魏王府外有前來奪權的曹彰問罪之師,內有諸路兵馬暴亂之跡,而漢室遺臣們也有蠢蠢欲動之相。史載:“及魏武薨于洛陽,朝野危懼。”司馬懿在這個時候毅然挺身而出,“綱紀喪事,內外肅然”,用自己的卓異才識鎮住了岌岌可危的時局,穩定了人心,并說服漢獻帝正式冊立曹丕為丞相、魏王。
司馬懿這初顯身手之舉,進一步贏得了曹丕 的信任和重用。所以曹丕一立為魏王,就立即封他為河津亭侯,并轉任丞相長史,成為魏王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這時,司馬懿已消除了魏武帝時處處受到壓制的威脅,可以大顯身手。他先是策劃了以魏代漢受禪的“大略”,后又為魏文帝南征而“留守許昌,內鎮百姓,外供軍資”,并被魏文帝稱為蕭何之材。魏文帝病重時,仍不忘封他和曹真、陳群為顧命輔政大臣,并詔告太子曹睿:“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顯而易見,司馬懿已躋身于曹魏政權最高決策者的行列。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司馬懿這段時期的人生規劃:
首先,曹丕能當太子、魏帝,出力最多、功勞最大的應數司馬懿(史書上雖沒有清楚地描繪司馬懿的種種謀略,但更顯出了他的“陰”和“深”)。而曹丕本人對司馬懿亦是非常感激,所以司馬懿用不著再畏懼君主的猜忌了。加之,曹丕給了他寬松的發展環境和廣闊的歷史舞臺,這對他成大器、勝大任是一種極佳的鋪墊。
但曹丕一向喜歡耀武揚威、好大喜功,自己并無軍事才能,卻愛征戰殺伐。于是,在武事方面,司馬懿不敢暴露自己的真才實學,任由這個虛榮心極強的君主去大出風頭。他卻埋下頭來,扎扎實實擔負起了丞相的重任,在文政方面做到了有所建樹。這時候的司馬懿不鋒芒畢露,顯得有些低調,是有原因的:雖說曹丕對他極為信任,但在軍事大政方面,他還是偏向于倚重自己的曹氏宗親。而司馬懿也沒有必要急于顯出掌握兵權的意圖——“先安內,后取外”,畢竟丞相之職對司馬懿而言,亦可算是個不錯的平臺。
司馬懿立身行事的特長,這時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了:目光遠大,計謀深沉,遇事主動,辦事縝密,滴水不漏,毫無瑕疵。所以,他能在曹丕時期穩打穩扎地真正崛起,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曹丕死時,司馬懿47歲。在曹丕為帝的這7年里,他迎來了嶄露頭角的輝煌時期,但他的舞臺還不夠廣闊,他只能默默地在后方夯實著魏室的基業。他不甘于隱在幕后,他準備著走上歷史前臺大展身手。而這一機遇很快就到來了。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