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6 15:29:00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教師 歷史 成語 哲理故事
教學要求:
1、會背《朝代歌》,并了解歷朝歷代的一些名人。
2、寫好鋼筆字。
3、熟記十二條成語或四字詞語。
4、練習口語交際,講述《水滸傳》故事。
5、學寫毛筆字。
教學重點:
1、會背《朝代歌》,并了解歷朝歷代的一些名人。
2、寫好鋼筆字。
3、熟記十二條成語或四字詞語。
4、練習口語交際,講述《水滸傳》故事。
5、學寫毛筆字。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語文與生活)
1、教學第一部分。
⑴導入談話:任何國家的歷史對那個國家的人民都是極為重要的。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同學們從小就要了解歷史。今天,我們要來學背《朝代歌》。
⑵學生試讀《朝代歌》。(不會讀的字查字典。)
⑶老師示范讀。
⑷這首“朝代歌”依次包含了哪些朝代?用“————”畫出來。想想,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不了解的?
⑸學生交流。教師對學生不熟悉的朝代進行簡單介紹,要求學生注意朝代的順序。
⑹學生自讀、互相讀、分組讀。
⑺學生說說自己所了解的朝代的名人。
⑻學生熟讀并背誦。
⒉教學第二部分。
⑴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記住朝代的順序,讓我們把從語文課本和課外讀物里認識的古代名人按朝代填寫在表格里吧!指名讀題。
⑵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把古代名人的朝代一一對應。
⑶學生試著填表。(看誰填得多,填得對)
⑷師生共同評議。(對突出的同學進行表揚)
⑸對自己所了解的名人,你能不能說說他曾為社會作出了哪些貢獻?
二、教學第二題(寫好鋼筆字)
1、指導。
⑴根據題目,明確要求。
⑵指明本次寫的內容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⑶引導學生觀察古詩的書寫格式,注意字與字、字與標點之間的距離。
2、練習。
⑴學生練習描紅。
⑵教師根據情況小結。
⑶學生仿寫。要求注意行款布局,一氣呵成。
3、反饋。
⑴展示寫得好的。
⑵相互交流,對自己認為寫得不好的予以糾正、重寫。
第二課時
一、教學第三題(誦讀與積累)
1、同學們,關于《水滸傳》,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們就學習與“水滸”故事有關的12個詞語,讀懂背熟了這些詞語,你就能知道“水滸”故事的思想內容了。出示12個詞語。
3、學生自讀,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詞典或問老師。
4、指名讀,正音。
5、交流詞語意思。
6、學生自由朗讀。
7、同桌練習背誦。
8、集體背。
9、指名背。
二、教學第五題(學寫毛筆字)
1、審題。
明確本次學寫的偏旁:匕字旁、戈字旁。例字:北、戲。
2、指導。
⑴學生讀帖,小結寫好匕字旁、戈字旁的要點。
⑵教師范寫,講解“北、戲”的結構特點和寫法。
3、練習。
⑴學生仿照課本來寫,教師指導。
⑵學生再次練習,注意基本筆畫的位置。
4、反饋。
⑴展示寫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⑵指出不足,進一步糾正。
第三課時
教學第四題(口語交際)
一、課前準備。
1、提前一個月安排學生閱讀《水滸傳》。
2、布置學生選擇《水滸傳》中的一個精彩的或使自己感興趣的故事作為重點閱讀,并自己有表情地練說故事。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唱電視劇《水滸傳》的插曲。
2、這激昂的曲調將我們帶入了“水滸”城中,武松打虎、楊志賣刀、魯智深倒拔楊柳、林沖雪夜上梁山等故事不由得浮現在腦海中,許多同學都按耐不住想顯顯身手,說說他們的故事了。那么,“水滸故事擂臺賽”正式開始。
三、宣布規則
1、四人一組,組內先進行預賽,選拔出代表參加班級擂臺賽。
2、講的形式可以多樣,如單人講,兩人配合以相聲形式來講,合作編成小話劇來講等。
3、參賽者講時要聲音響亮,舉止要大方,要有表情,同時講完后還要回答臺下同學的提問。
4、民主投票評選出本次“水滸”故事擂臺賽的冠軍。
四、進行比賽
1、學生分組,在小組里講水滸故事。
2、每組派代表上臺講故事。
3、全班同學評議:故事哪些地方講得精彩?哪些地方講得不夠好?有沒有講錯的地方?
4、反饋。
⑴教師進行簡單評議,鼓勵為主。
⑵鼓勵學生課后給同學、朋友、家人講。
朝代歌 又稱:歷史朝代歌
其主要是方便記憶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名稱的歌謠。其形式多為簡單易記、朗朗上口的兒歌,或順口溜。
歷史朝代歌多是配合著“歷史朝代年表”一同使用。
看了下面的歌訣,感覺太繁雜了,本人自編了一首超短的,大家看看如何:
夏商周興帝國起,
秦漢三分延六晉,
隋唐五代傳二宋,
元明清衰皇朝落.
此處提供幾種不同版本的歷史朝代歌:
第一種(通俗版)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簡易版)
歌訣一
三皇五帝夏商周,歸秦及漢三國休。
晉終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收。
歌訣二(香港中學生常用簡易版本)
黃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
兩漢三國晉,晉后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