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8 21:35:36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語文 高中生活 填報指導
教學要求:
1、認識、了解俗語,懂得具體俗語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發現和搜集俗語。
2、誦讀積累十二個和中國傳統戲劇有關的詞語。
3、用鋼筆描紅一段話,注意整體布局。
4、學會在遇到被別人誤會的時候,冷靜、誠懇地解釋。
5、學寫毛筆字。
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一題(語文和生活)
1、教學第一部分。
(1)學生讀題,問:這句俗話是什么意思?
(2)學生根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知識來回答。(教師:有具體的含義)
(3) 教師提問:這句話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廣泛)
(4)小結。像這樣的句子叫俗語,它是為群眾所喜愛并廣泛使用的語句,有著具體的含義)
2、教學第二部分。
(1)學生讀五個俗語,看看各自是講什么的。(有的講自然風光,有的講鄉土特產,有的是講民風民俗的)
(2) 師提問:這些俗語分布很廣,你們聽說過嗎?(都是比較有名的,學生大部分應該聽說過)
(3) 聽說過的同學試著說說他們的意思。(教師可以適當加以補充)
(4) 教師小結。
3、教學第三部分。
(1) 教師預先準備一部分的教學導入俗語的地域性。(本地也有這樣的俗語)
(2) 要求學生當堂回憶生活中知道的當地俗語。(學生交流、討論)
(3) 指明說一說。(師生評議,看是不是當地的,是不是俗語)
(4) 教師拓展:在學習和生活中要注意發現和搜集俗語。把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養成時時學、處處學的好習慣。
二、教學第二題(誦讀與積累)
1、誦讀詞語。
(1)出示詞語,請同學自由認讀。
(2) 全班交流,教師范讀,指導讀準字音。
(3) 同座的同學討論每條詞語的大概意思。
(4) 學生連說這些詞語的意思。(讓學生知道這些都是和中國傳統戲劇有關的詞語)
(5) 通過讀講詞語故事,引導學生學習分類積累詞語。
(6) 學生練習背誦。
2、積累反饋。
(1)指明讀。
(2)集體練讀。
(3)集體齊背。
(4)指明背。
三、教學第三題(寫好鋼筆字)
1、 指導。
(1) 指讀題目,教師進一步明確練習要求。
(2)要求學生亮度這段話,指明這段話選自《姥姥的剪紙》。
(3) 引導學生觀察書寫的格式,字與字之間、字與標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讓學生說出哪些字與相鄰的字繁簡相差較大,筆畫的間架要勻稱。
(5) 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掌握整體布局和“清清爽爽、剪枝、夢境”等詞的間架結構。
2、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教師注意對學生寫字習慣的養成教育)
(2)教師根據描紅情況及時小結。
(3)學生仿寫。要求一氣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對寫得不好的字,進行糾正,強化訓練。
第二課時
四、教學第四題(口語交際)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
(2)幫助學生弄清本次的口語交際的要求。
2、指導。
(1)學生讀一讀題中所列的三種情況。(思考怎樣去解釋)
(2)分組分問題練說。(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解釋時態度要誠懇,心平氣和地把事情的原委說清楚)
(3)讓學生從題中提供的三種情況中,任選一種,認真閱讀、領會,并要想清楚以下一些問題:向誰解釋?解釋什么?怎樣解釋?
(4)每組推薦代表表演,師生評議。
3、反饋。
(1)評議后,讓同學自由上講臺說說自己被誤會時是怎樣解釋的。
(2)推選一名同學上臺談談自己本次口語訓練的收獲。(可以從材料準備、語言組織、表達時的經驗等幾個方面談)
(3)評議小結。(說話的語氣和態度要得體,說話要通順連貫,聲音要響亮,速度要適中)
第三課時
五、教學第五題(學寫毛筆字)
1、出示學生優秀書法作品讓大家欣賞。
2、學生對照自己的毛筆字談感受。
3、審題。
明確本次學寫的字是“即、吹”。
4、指導。
(1)教師邊范寫邊講解“即、吹”的書寫方法。
(2)學生練習、反饋,發現問題再指導。
(3)學生練寫。
5、練習。
(1)學生再次練寫,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2)學生在米字格中練習,教師指導這兩個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進一步糾正。
課前思考: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俗語。練習中俗語的出現,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考察了學生平時積累的常識。俗語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平時多積累這方面的素材,并在平時的授課中要重視俗語的滲透,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抓住了特點,更利于知識的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需要我們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培養與呵護,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一定能事半功倍。
授后小記:
俗語是漢語言中固定的短語或定型化的句子,它是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并廣泛使用的語句,有著具體的含義。我們江南也有一些俗語:
秋天的螃蟹頂蓋肥
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人不記小人過
哪壺不開提那壺
功夫不負有心人
臉朝黃土背朝天
老虎屁股摸不得
打開窗戶說亮話
身在福中不知福
一人做事一人當
不看僧面看佛面
強中自有強中手
面不改色心不跳
得饒人處且饒人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發現和搜集俗語,以提高語文水平。
課前思考:俗語與諺語的區別
俗語的定義:通俗并廣泛流傳的定性型的語言,反映生活經驗和愿望的。
諺語的定義:通俗并廣泛流傳的定性型的語言,反映深刻道理的。
俗語: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課后反思:
關于“學會解釋”的口語交際,學生現在會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解釋,而是狡辯或是強辯。每次發生學生間的摩擦和矛盾總是將矛頭指向別人,我想這次口語交際,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如何正確的向別人解釋,而是如何勇敢的面對事實,關鍵是勇于認錯。
課前思考:
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是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個基本類型,行當包含的內容比較復雜:有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一看就能分清形象的美丑。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中的四種藝術手段。同時也是戲曲演員表演的四種基本功。通常被稱為“四功”。
可以用來形容唱歌、唱戲、念白 字正:吐字清楚,發音正確。腔圓:聲音飽滿、圓潤、厚實。
授后小記:
京劇中的 “生”,一般指劇中扮演男子的演員,其中又可細分為“老生”、“小生”和“武生”。旦行中的“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潑或放蕩潑辣的青衣婦女,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念白,例如《紅娘》中的紅娘。在京劇中,“凈”角是舞臺上具有獨特風格的人物類型,臉部化妝最為豐富彩。“凈”因面部化妝要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所以又俗稱“大花臉”。京劇中的“丑”角演員又稱為“小花臉”。通過課前的搜集和課堂上的大討論,學生大概能知道個所以染然。
授后小記:
“學會解釋”是一項交際說話練習。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當自己被別人誤會時,態度要冷靜、誠懇,要心平氣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對方說清楚。練習中所創設的三種情境都是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所以通過表演,樣學生明白解釋的重要,并且學會解釋的就技巧。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