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9 21:09:39 下載試卷 標簽:教案
教學設計內容
|
反 思
|
10、生命的林子
備課:李曉媛
復備:朱紅娟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等詞語,并積累這些詞語。
2、學習文中的比喻句,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
3、學習本文形象描寫的方法。
4、明白一個人成材離不開它所存在的環境,離不開競爭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從課文對兩處松樹的描寫和議論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引導學生領會課文通過某種事物比喻一種道理的寫作方法。
3、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娓娓談話,激發興趣
1、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游記》有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個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們知道唐僧是根據我國唐朝哪個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嗎?
2、從課外書或者影視中,你們了解到玄奘是個什么樣的高僧?
生一:他是一個意志堅強的高僧,歷經磨難,終于取得了真經。
生二:他能夠潛心苦讀詩經,心地善良,一心想普渡眾生。
3、出示玄奘銅像及相關圖片,師介紹玄奘的生平。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并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公元627年秋,唐貞觀元年,28歲的玄奘法師混雜在逃難的災民中間,悄悄的離開了長安,開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歷程。十七年中,玄奘備歷艱辛,忍饑挨餓,越沙漠,度雪嶺,頂風暴,斗盜賊,九死一生,從未考慮過回頭。玄奘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去偽經,求真經,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4、從以上介紹中,我們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矚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頑強意志和勤奮學習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玄奘成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個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讀全文,整體感知
下面請同學們對照自學提綱先自己學習,看誰最會讀書。
學習提綱:
1、以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想玄奘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
2、方丈為什么帶他去山后的松林,是怎樣借機啟發玄奘的?
3、、把你認為含義深刻的語句多讀讀,你會聯系課文和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嗎?
4、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你從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三、讀文、悟意。
1、 問題引領,出示小黑板:
(1)玄奘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
(2)玄奘最后為什么又留了下來?
(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
(4)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
(5)你最欣賞課文的哪些語句?
2、 自學。在書上作批注。
3、 交流收獲。
交流。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生讀題《生命的林子》,誰能說說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一兩學生回答)
2、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題目,這也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讓我們一起來學吧!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1——3自然段
1、傳說玄奘剛剃發的時候,在法門寺修行。那么法門寺是一座怎樣的寺廟呢?為什么玄奘后來又要離開法門寺投奔山野小寺呢?請同學自學1——3自然段,一會兒一起交流。 板書:法門寺 山野小寺
2、交流。
(1)法門寺是一座名寺(從香火鼎盛、晨鐘暮鼓、香客如流、高僧濟濟、名滿天下、水深龍多、集納等可看出,答案不唯一)
相機理解“水深龍多”。板書:水深龍多
過渡:法門寺是個名寺呀,很好呀,玄奘為什么偏偏要去偏僻冷落的山野小寺呢? 板書:僻避冷落
(2)離開的原因:
A、想靜心苦修卻應酬太多,談經論道又不如別人。
B、聽別人的勸說好象很有道理的。
3、文中哪里看出玄奘要離開的決心是很大的?
(1)從“決意”一詞可看出。
(2)從“打點了經卷、包裹,去向方丈辭行”也可看出。
4、小結:想出人頭地又一時難以實現愿望的玄奘在聽信了別人的勸說之后,決意要離開法門寺。這可以理解,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生活中是很多人都認為寧可做雞頭也不做鳳尾。
(二)學習4——9自然段
1、當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圖后,沒有責怪也沒有挽留,而玄奘卻最終選擇留在了法門寺。方丈到底用了怎樣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的4——9自然段,然后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1)先問玄奘的心意,要做太陽,更進一步地明確了玄奘的目標。抓住了玄奘的心理,為下面的啟發奠定了基礎。
(2)于是,方丈帶玄奘看了兩個地方的松樹。[映示課件:一處小山頭上的三兩棵歪松,一處是郁郁蔥蔥的大林子。]
問:同樣是松樹,它們有什么不同?(學生自由答)
板書:挺拔 秀頎 成才 亂枝 扭曲 成柴
(3)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A、學生先自由說。
B、映示課件文字: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而那遠離群體零零星星地三兩棵松樹,在灌木中鶴立雞群,不愁沒有陽光,沒有樹和它們競爭,所以,它們就成了薪柴啊。
(a)、學生大聲讀這段話,說說對這段話的理解。
(b)、用鄭重的語氣讀這段話。
(c)、其實方丈的話沒說完啊,“玄奘啊,假如你……就能成為……,假如你……就只能成為……”請你將方丈心里的話補充出來。(在學生自由說的基礎上引導結合板書說)
2、你們的悟性很高啊,玄奘是否像你們一樣心中有答案了呢?引讀第九自然段:玄奘聽了,慚愧地說——
(1)你聽出什么來了?(從“是”字聽出他是下定決心不走了)
(2)再讀第九自然段,讀出慚愧讀出決心。
3、學到這兒,我忽然覺得老方丈很了不起,他沒有說一句要玄奘留下的話,卻讓玄奘留了下來。我很想請兩個同學讀方丈和玄奘的話,其他同學讀旁白,我們一同來體會老方丈是一個怎樣的長者?(循循善誘的長者、很有耐心、教育有方、深入淺出、以理服人)老師真的要向他學習啊!
(三)學習10—11自然段
1、有這樣的師傅真是幸福啊,玄奘的心終于定下來了,結果怎樣呢?引讀第十自然段。
2、玄奘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生命的林子,那么同學們,你們的生命的林子在哪兒呢?
(1)指名說,再問老師的呢?身邊某一個人的呢?
(2)適時出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3)你現在理解這句話嗎?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嗎?板書:人想要成才,不能遠離社會群體
三、總結課文
1、同學們,這“生命的林子”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充滿勃勃生機和競爭力的林子)
板書:競爭 生機勃勃
總結:是啊,我們個人的成長與集體、與社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希望你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片生命的林子,讓我們在那片生機勃勃的林子里去競爭、去鍛煉自己吧,讓自己也成為像玄奘那樣有成就的人。請再一次齊讀課文的最后一句話。
2、老師很喜歡課文中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親切和藹而循循善誘的老方丈,一個是潛心苦修的玄奘。學完本課,你們在思想上有什么收獲,在寫作上有什么收獲嗎?
生一:我覺得這篇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層次很清楚。
生二:課文把深刻的道理寓于老方丈和玄奘的對話中,這種寫法值得我借鑒。
生三:課文用比喻來告訴人們道理,借物喻理,我也要學習這種寫法。
3、 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同學們,讓我們再把再次走近玄奘,去相關大網站了解玄奘成長的歷程吧,也希望你們有新的感悟,歡迎以讀后感的形式和大家
四、作業
1、摘錄文中的疊詞和成語。
2、續寫:玄奘決定留下之后,又見到了勸他離的法門寺的那個人……
板書設計:
10、生命的林子(勃勃生機、充滿競爭)
無法成名 方丈 潛心苦修
決意離開 以林為喻 勸導點撥 終成名師
人想要成才,不能遠離社會群體
教學反思:
學生對玄奘的了解,幾乎都來自于《西游記》,這與文中的玄奘形象出入是很大的。因此,教學伊始,我安排學生了解歷史上的玄奘的生平經歷及成就,與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區分,為課文的學習作好準備。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