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9 22:18:36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教材 教師 語文 高中生活
課程標準相關要求以及這些要求可能產生的教學內容:
《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要求明確指出: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向往、同情等感受。3、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由此可能產生的教學內容:
1、了解故事的梗概;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對人物的形象感受;4、領會文本寫作方法。
教材解讀:
《愛之鏈》是第二單元第7課。第二單元主題是“人間真情”。借助三篇
課文讓學生充分感受人間的脈脈情義。前兩篇展現的是大人物的情與義,而這一篇主要是關于普通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之情。練習2中安排了一首汪國真的小詩也體現了這個主旨。在工業文明的今天,人心越來越冷漠,“雷鋒精神”日益遠去。讀這篇溫情文章,有如沙漠里的甘泉,冬日里的暖陽,讓人在感動之余不禁產生對美好人情的贊嘆與向往。
教材已有的教學內容:
1.生字描紅書寫;2.課題含義(為什么用“愛之鏈”作題目);3.理解重點語句(從女店主的話中,你讀懂了什么);4.續寫(“喬依醒來……”)
教材課文解讀:
三個人,不,或許是更多,組成了一個長長的愛的鏈條,讀后令人感動,讓人回味。下雪的黃昏,下崗工人喬依在鄉間公路上遇到了急需幫助的老婦
人,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事后拒絕了老婦人錢的回報,只希望老婦人
也能像他一樣去熱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最后老婦人來到家小餐館,幫助了
女主人,實現了愛的傳遞。殊不知,那是喬依的店……
文中的喬依,老婦人,女店主,他們都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在茫茫的人海中,遭遇他們,你不可能辨認出他們來,因為他們的平凡。然而,就是這些平凡得近乎卑微的人們,他們同樣擁有愛和被愛的權利。在平凡的生活中,在生活的苦難面前,他們默默地付出愛,奉獻愛,他們甚至覺得這是生活的一種必然和責任。他們也在不經意間,在不計回報的付出后,意外地收獲著愛。
一、“愛之鏈”:課文伊始就渲染了一種孤獨冷清的氣氛,暗示主人公失業的痛苦。而當喬依看到此刻需要幫助的人,毫不猶豫地伸出手去,給處在絕望痛苦之中的老婦人以希望,最后竟不計報酬。這當中讓我們感受到一顆美好善良的心靈和無比高尚的人格。暖暖的愛意,讓這個嚴冬不再寒冷。其實這也是愛之鏈之一個環節。喬依在困難時也得到過別人的愛,他也經常去無私地幫助別人,將愛傳遞下去。所以當老婦人要給他錢時,他“愣住了”。把愛意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已是一種習慣的本能。老婦人的內心情感前后發生了一次變化,從開始的絕望、緊張、懷疑到逐步相信,滿懷感激,最后深受感動,將愛傳遞給他人——喬依的妻子——那位“臉上雖然甜甜的微笑,可掩蓋不住她極度的疲勞”……文章構思精巧,以小小說般的跌宕起伏展開情節。結尾似乎也蘊含了一個道理:人間自有真情,好人就有好報。而且女主人公的話意猶未盡,是一種安慰,是一種預言,也是一種希冀,值得好好玩味。
二、生動的細節描寫: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本文的細節描寫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輝,呼之欲出,讀起來備受感染。比如:作者對喬依的動作、神態的精細描寫,喬依“讓她坐進車里,自己爬進她的車底下。”寒冷的夜晚,喬依心里首先想到的是老婦人無法承受寒意的侵襲,讓她坐進自己相對溫暖的車內,而他呢,卻沒有顧及到自己的冷暖。而“他的腳腕被蹭破了”“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破手套,兩只手凍得幾乎沒有知覺”、“他喘著粗氣,清水鼻涕也流下來了”、“他的手蹭破了,也顧不上擦流出的血”“當他干完活時,兩只手上沾滿了油污,衣服也更臟了”,這些細節描寫,更加突出了喬依助人為樂的品質,使人倍受感動。從這些描寫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冬夜野外修車的辛苦,然而,正是這種非比一般的辛苦,更加凸現了喬依不怕臟、不怕累,為老婦人真誠服務的精神,人物也在這些精細的描寫中,愈發高大起來。再如:在喬依幫老婦人修好車后,他決意不接受老婦人的回報,并“帶著微笑”“ 著老婦人的車開走以后,才啟動了自己的破汽車“等關鍵語句,充分說明,喬依對老婦人的幫助是一種真誠的關懷,而不是一時的敷衍。這樣的細節描寫在文章中不時出現,豐滿了人物形象,故事也因此越來越打動人,影響人,凈化人。
對照教參,本人解讀與教參的不同之處:
教參上,是建議借細節描寫這一寫作方法來讓學生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作輔助理解的橋梁作用。而本人在解讀時,抓住契機,將這一寫作方法視為教學內容,在全面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熏陶時,進行這一寫作方法的集中教學,拓展深化,使學生初步領悟并能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充分發揮教材這個例子的功能。
根據課文教材解讀,可能的教學內容:
1.理解愛,理解“愛之鏈”。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去感受字里行間暖暖的愛,懂得“愛之鏈”形成的原因及課題的作用;2.關注學生的內心情感。讓學生隨時寫下對文本自己獨特的感受,全班交流評議;3.從側面體會老婦人內心的情感變化。這是隱性的暗藏的情感因素;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內心深處把讀當作一種需求,用聲音表達情感;5.理解重點語句含義。品味女主人最后一句話的含義;6.喬依人物形象;7.初步領悟并運用寫作方法;8.環境描寫的作用;9.體會結尾的精妙;10.續寫。
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條目式):
1.理解愛,理解課題;
2.關注學生內心情感;
3.理解重點語句含義;
4.喬依人物形象;
5.學習寫作方法;
6.有感情朗讀課文;
7.續寫。
教學設計(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咀嚼品味,讓學生懂得“愛之鏈”,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留下美好的情感。
2、學習課文生動的細節描寫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中心
1、【出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2、雖然過去了許多年,這句歌詞一直溫暖在我的心頭。文中也有句話,如同春風,給那個冰冷的黃昏帶來了暖暖的春意。
【出示】“如果您遇上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就請您給他一點幫助吧。”
指導讀好這句話。(真誠地 熱情地)
二、探究課文內容
探究中心句
1、 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2、 喬依是不是真的不需要錢?你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來?為什么?
3、 喬依可不可以接收老婦人的錢?那他為什么沒有接收?指導讀好第6小節(愣。將“他”換“我”),理解“天經地義”。
4、 再讀這句話。
5、 那喬依又是如何幫助老婦人的呢?你從哪些地方感受了暖暖的愛意?請默讀2-8小節,劃出相關的詞語和句子,可以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
探究2-8節,感受人物形象
1、 學生默讀,交流,教師小結歸納。
2、 指導朗讀:
① 提示: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讀出當時人物的內心,讀出恰當的語氣。教師范讀一小節,交流感受與方法。
② 學生自讀,思考如何讀好。
③ 寫一寫朗讀建議;
④ 同桌交換看朗讀建議,全班交流;
⑤ 指名讀,評議;
⑥ 適當采用齊讀。
3、從2-8小節,我感受到喬依是一個 的人,因為
。
板書:喬依 老婦人(以鏈條方式)
4、那么愛是什么?
【出示】
愛
是寒風冷雪里
那暖暖的微笑
愛
是孤獨絕望中
那貼心的話語
愛
是一連串
麻利的動作
愛
是那一句
美好的心愿
探究9-11小節,寫出心中的愛
1、 這美好的心愿指什么?再讀
2、 板書:女店主。默讀,在這里,愛是什么?
3、 學生思考,寫作,交流。
探究12小節,理解重點語句。
1、 指名讀,說說你從女店主的話里讀懂了什么?
2、 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讀懂了什么?是不是這些錢就能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的是僅僅是這些錢嗎?
三、總結課文
1、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愛之鏈”作為題目?
2、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生齊讀)。
3、 播放《愛的奉獻》。
四、探究寫作方法
1、同學們,這篇課文寫得很好,能給我們寫作文提供幫助。
2、探究妙處: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來寫人物的?發給學生做記號的課文,讓學生發現這些做記號的語句有什么特點?
3、揭示:細節描寫。就是能從一個人細微的動作、表情等看出這個人的品格、性格。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4、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細節呢?舉例:寫作文寫不出來的樣子。
5、寫一段話運用細節描寫:①同學上學遲到②同學上臺演講緊張
學生練筆。
四、作業
1、完成課文后作業:續寫。
2、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周圍有沒有愛之鏈?為什么?
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不算教后記的教后記
一、個性!個性!
這篇課文的備課頗為痛苦。長期以來,我固定在自己個人的圈子里,對教材鮮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常跟在教參后面亦步亦趨。也許幾乎年年教六年級,教材面孔陳舊,缺乏新鮮感。再加上職業倦怠,很多時候我停止了對課堂的思考,于是課堂逐漸庸俗起來。人就在這一點點的懈怠中消磨自己的青春,一時處于極度的迷惘之中。
“對照教參,本人解讀與教參的不同之處”這一環節我認為有重大的意義,但也頗費腦筋,教師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而如何獲得,就要看各人的功底了。不然,一篇課文不管你怎么讀,也是找不到亮點,難以發現。只能在文本這個茂盛幽深的“叢林”外徘徊罷了。
這次我還特地選了篇新課文——從沒教過的《愛之鏈》。我被個題目所吸引。結果證明,我上當了。當然,應是自己水平不夠。我反反復復地讀,發現不了亮點。或者說我的理解與教參上的理解是一致的。這樣的文本從內容
上我挖掘不了新意。我覺得人物的行動不能僅僅貼上某類道德品質的標簽,而是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去體味這種愛,不然成了思想品德課。而且這種愛,我個人依稀以為這已是一種生命的本能,是一種本能的習慣,教參解讀在某方面有些牽強。但如何作為教學內容來讓學生來體會,至始至終不得解決。何況自己的解讀未必正確,又不清晰,能不能作為教學內容尚是個問題。
淺薄的大腦思考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沒辦法,棄書本不顧,到網上學習。結果也是大失所望。盡管教案在具體環節設計上有花招,有亮點。但,教學內容是相似的。也沒能超出我的想象范圍。備課陷入僵局。
再讀課標,“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文本一個鮮明的表達方法,是多處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教參中也提到的。但是在教參中細節是僅僅作為手段幫助理解課文而存在的。
我突然想起在《人民教育》上讀到王曉春、閆學老師關于《冬陽· 童年· 駱駝隊》一課的學術爭鳴。王曉春老師認為:語文教師之所以為語文教師,他的標志性的工作是語文知識教育。人文熏陶是各科都能進行的,每個老師都有責任的,課外也能進行的,只不過語文教師這方面擔子比別人重一些就是了。他贊成上成“寫作目的和寫作方法輔導課”。當然這也許是個極端。但提醒教師,不能忽視言語形式。
崔巒老師在全國第六屆閱讀教學大賽總結發言時所說:當前一個傾向性的問題是閱讀教學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內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視語言的理解與運用,甚至以“得意”為唯一目標,忽略語言的學習,特別是忽視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忽視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忽視從讀學寫,了解文章寫法。這種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養,而且會把語文掏空。
于是,我確立了本課的個性解讀:把言語形式當成教學內容。
二、時間?統一?
課上下來,覺得很是失敗。
細細盤點了一下,本課的七條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有六條達到了落實。但最重要的一條:學習寫作方法。沒有時間了。真是沮喪極了。所以這節課和網上的課在設計上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原因何在?將寫作方法當作教學內容,硬擠進來,就必然會占據一定的時間。按照計劃,這一環節最少得花10-15分鐘,就只剩下30-35分鐘(我們課堂是45分鐘)第一課時也能解決一部分內容:如探究中心句環節的1234。一開始耗時較多,導致后面教學任務不得完成。這是不該有的低級錯誤。
后來利用了第三節課的一點時間補講了寫作方法,學生蠻感興趣。從
效果看大多數都較好地掌握了細節描寫,可是這不是在這一節的課堂上。深感遺憾。
因為時間緊湊,所以有些教學內容淺嘗輒止。如有感情地朗讀,時間不夠,方式不新。理解重點語句及題意,方式也較單一。效果不明顯。
教學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如何統一?“工具與人文如何統一?”我的設計還是機械的割裂。因為我是從“內容──形式”入手的。如果從“內容──形式──內容”入手,或從“形式──內容──形式”入手,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才可能同構+共生。如果讓我重新設計,我會將言語形式學習巧妙地穿插在內容學習當中。如出示我根據課文寫的一首愛的小詩,讓學生再次尋找愛的細節,體會細節的妙處后,順水推舟地點出“細節描寫”,進行寫作方法的學習,這樣指導才無痕。從而課堂結構為“內容──形式──內容”,可能渾然圓融。
而且這節課在言語內容和形式之間總會有所側重,不要均等。應言語形式輕些,言語內容重些。同時教學言語內容也應緊扣教學內容,有所側重,不要也不能面面俱到。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