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蛋化石-探尋史前恐龍滅絕之謎
來源:網絡 2009-07-02 08:17:29

多年來,通過電影、動畫、玩具等媒介,恐龍家喻戶曉。在距今6500萬年前,一個雄霸地球多年的恐龍家族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成為引發人們遐思的宇宙之謎。1993年,世界為一個驚人的新聞所轟動:中國南陽西峽地區發現了大面積的恐龍蛋化石。在此之前,全球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總共約有500枚,而這次僅在南陽一地就出土了恐龍蛋化石萬枚左右,至于埋在地下的,則不計其數。
1993年,世界為一個驚人的新聞所轟動:中國南陽西峽地區發現大面積的恐龍蛋化石!
出南陽市區沿312國道西行,過白河、湍河與老灌河,至內鄉、淅川與西峽三縣交界處,大地的顏色陡然生變——無論谷地平川還是山岡土嶺,在2006年1月的冬日陽光照射下,都閃爍著“疑似嶺南”的暖洋洋的赫紅。
這“疑似嶺南”的紅土,在地質界有個專門的稱謂——豫西南“紅色地層”;這赫紅的大地下,收藏的是舉世稱奇的白堊紀時代恐龍遺產——南陽恐龍蛋化石群。
“白堊紀時代,也就是距今1.35億年至6500萬年,南陽年平均氣溫在30℃左右,屬亞熱帶乃至熱帶氣候,而現在這兒的年平均氣溫才14℃左右。豫西南‘紅色地層’,就是在白堊紀那炙熱的太陽烘烤下形成的。”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研究院王德有教授說,“當然不只是高溫,還有充沛的降雨與茂密的植被,這才適合恐龍下蛋繁殖。那時,這兒的地勢雖與現在一樣,西北高東南低,但因造山運動尚未來臨,因此內鄉、淅川與西峽三縣交界地帶還只是個相對平坦的盆地,而不是現在這樣的大山連綿。”
按照大陸漂移學說,這一帶,也就是后來隆起的秦嶺—大別山一線,是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的碰撞。“其實,華北板塊原來在南邊,揚子板塊卻在北邊。在大陸漂移中,它們南北換位,相互碰撞,形成現在的版圖。也因此,在地質界,這兒一向被稱為中國的脊梁。”
在中國的脊梁還未隆起之前,這兒是恐龍的世界,是恐龍下蛋的樂園。
眾多的河汊,澎湃的流水,自西北裹挾著砂石流向東南——在數千萬年間,流水帶來的砂石把恐龍蛋埋了一層又一層,在堆積而起2000多米的“紅色地層”中,別說有多少恐龍蛋化石,就是有多少層,到現在也沒人說得清楚道得明白。
在南陽恐龍蛋化石群被發現之前,全世界可統計的恐龍蛋化石只有500枚。而在1993年那個瘋狂盜挖、倒賣恐龍蛋化石的年份里,只西峽,恐龍蛋化石就被“野蠻出土”5000多枚!
當然,這5000多枚只是被追回、被記錄在案的。至于還有多少恐龍蛋化石沒能浮出水面,乃至被盜賣國外,鬼都不知道。
1993年,因盜挖倒賣,瘋狂走私,南陽恐龍蛋化石群“橫空出世”,成為震驚世界的偉大發現。
發現者是誰?是挖個恐龍蛋換來三五塊錢,希望借此發家致富的農民,或是……
其實,南陽恐龍蛋化石群雖然于1993年為外界所熟知,但它的發現,卻在1974年8月19日。“這一天,是恐龍蛋首次被發現的日子,是值得人類永遠記憶的日子。”著名古生物學家王德有教授說。
在距今2.3億年至6500萬年之間,是恐龍稱霸地球的時代。與恐龍時代相比,人類時代不過是一眨眼。而恐龍滅絕的科學探究,無疑是擺在人類面前的重大命題。
南陽恐龍蛋化石群是自然遺留給人類的一部無字天書,但科學家對它的認識至今卻還猶如“瞎子摸象”。
這部天書畢竟在南陽被發現了。它所承載的恐龍與地球的所有故事,都期待著科學家們的解讀與破譯……
尋礦隊為何偏尋恐龍蛋?
自然似乎是慷慨的。不然,南陽盆地怎么會埋藏如此之多的恐龍蛋化石?雖然南陽恐龍蛋化石成群布列,但時至今日這兒連一具完整的恐龍骨骼都沒能發現。想想這,又覺得自然是如此刻薄吝嗇。
但刻薄吝嗇還不止于斯。
1974年,河南省地質局第12地質調查隊(駐地南陽,后改為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調查4隊)為尋找天然堿礦,成立了以周世全先生為組長、由21名地質工作者組成的區域地質研究組。該研究組下設3個專題小組,其中以韓世敬先生為小組長,李含旭、時生貴、楊波思先生為組員的化石小組,目標卻是尋恐龍蛋、恐龍骨骼等古脊椎動物化石。
化石小組似乎不務正業,看上去與地質隊尋找天然堿礦的目標背道而馳。
天然堿是制堿工業的重要原料,可用于制取純堿、燒堿、小蘇打等產品,廣泛應用于化工、建材、冶金、輕工、石油、紡織、醫藥、農藥等方面,是稀缺資源。桐柏吳城天然堿礦是1971年發現的,它是我國首次發現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天然堿礦,探明儲量有5724萬噸,到今天其儲量還占全國的2/3。
吳城天然堿礦因礦體埋藏深(在643~874米),礦層多(有36層,上部2l層為鹽堿礦,下部15層為堿礦,主堿礦層只有12層),單層薄(幾米厚),雖然儲量有5724萬噸,但照當時的采礦技術,能采到手予以利用的,卻還不到2000萬噸。
“這樣一來,尋找吳城天然堿礦的后續資源,就成為一個重大課題。為此,省地質局責成第12地調隊專門成立一個區域地質研究組,為的就是尋找新堿礦。”周世全先生說,“無論是世界最大的美國綠河天然堿礦,還是亞洲最大的桐柏吳城天然堿礦,都形成于白堊紀之后,也就是恐龍滅絕的時代。也就是說,天然堿礦的形成,不但受控于大地構造背景、古地貌、古地理、古沉積環境和物質來源等地質條件,還受控于古氣候條件,因為恐龍滅絕后,地球上經歷過一個炎熱、干燥的時代,這時盆地湖泊里的水被蒸發掉后,形成了天然堿礦。”
于是,遍布全省的50多個古盆地成為周世全領導的區域地質研究組拉網普查的目標,而尋找恐龍蛋、恐龍骨骼等古生物化石,則是他們的基本手段——因為恐龍是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時代(在距今2.3億年至6500萬年間)的霸王動物,哪兒能找到恐龍蛋、恐龍骨骼等,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斷定哪兒不會有天然堿,這樣就不需要再實施地質鉆探,尋找什么天然堿礦——在西峽盆地、淅川滔河盆地等,白堊紀時代的恐龍蛋與恐龍化石就裸露在地表,當然這兒就沒有天然堿。
這就是自然的刻薄吝嗇,它給了西峽盆地恐龍蛋,就不會再給它天然堿。
南陽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攜帶砂石、礦物質的潺潺流水不僅迅速掩埋了恐龍蛋,使其與空氣隔絕保存下來,而且水中的礦物質還能置換恐龍蛋蛋殼上的有機物質,使其形成化石。但西峽等地的礦物質到哪兒去了呢?
現在一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原料是古生物的尸體,它們的有機質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與外界隔絕,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石油和天然氣。當然,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還需要地熱、壓力、源巖等其他地質條件與多種化學反應,它們積存于巖石縫隙之間才能形成油田。
地球上的生命大概誕生于38億年前并逐漸進行演化,至距今5.5億年前爆發性的演化才漸次拉開。大約4.45億年前,生命登上了陸地,在2.3億年至6500萬年間,恐龍主宰著地球。在造山運動中,1億年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巖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大約有2/3在此時陸續形成。而1億年前后的白堊紀,正是南陽恐龍的黃金時代。
在今天這個打的、開車約見網友的時代,最怕網友是見光死的“恐龍”。殊不知,點動汽車的汽油、烹制美味的天然氣,都與恐龍的饋贈難分難舍。
恐龍可以是遙遠的故事,也可以是眼前鬧心的網友“恐龍”。
是誰發現了恐龍蛋?
1974年的這次尋找天然堿行動,完成了預期目標,不但在桐柏與泌陽交界處的平氏找到了中國第二個天然堿礦,還留下一個預言:黃河北岸的濮陽盆地也有生成天然堿礦的條件。
但在河南50多個古盆地約5000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都或多或少地發現恐龍蛋或恐龍骨骼遺存,這些地區在天然堿礦儲存方面被判處“死刑”。
這一結論無疑說明,中原大地在地球繁育史上曾是恐龍生活的樂園。
在以億計算的漫漫歲月里,恐龍生老病死,如果它的骨骼它的蛋殼都能演化為化石,那肯定如山如丘,巍巍壯觀。由是觀之,南陽恐龍蛋化石群雖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之最,但還是“多乎哉?不多也”!
形成化石的條件太苛刻,所以南陽恐龍蛋化石群橫空出世的時候,人們才驚呼其為“世界第九大奇跡”——那“七大奇跡”也好,“八大奇跡”也罷,都是人類自我的自慰自傲,唯有南陽恐龍蛋化石群是自然的奇跡,是地球上曾經的一個恐龍時代的偉大遺產。
在人類看來,身軀大,腦袋小的恐龍呆頭呆腦,傻乎乎。但不管呆傻還是聰明,它們在地球上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稱霸1.5億年,想來日子過得還是相當不錯的。
加拿大古生物學家拉賽爾推測,如果恐龍不曾絕滅,那么白堊紀末最聰明的恐龍——窄趾龍,將會進化成“恐人”,即由恐龍進化成類人的智能動物,那么它們就將是今日地球的統治者了。如果這個科學假想真的成為事實,作為哺乳動物一員的人類(也就是你我他),就真沒戲可唱了——因為時間與環境可以將恐龍的外貌、習性等改造得面目全非,其模樣和智力與其祖先,也會大相徑庭。
其實,人類的祖先是什么樣子,大家都清楚。人進化到今天的這個樣子,放在地球史,才有幾天?
人類的出現很偶然?铸埖臏缃^還是個謎。這個世界,沒有誰,地球都照樣轉,沒有人類,地球還是會轉。假若轉到恐龍身上,人也許真的成為貓狗之類的東西,成為“恐人”的玩偶乃至食物了。
中國人意念中的不是人的東西卻在統治人類的“龍”,不是毫無道理的。當然,此龍非彼龍。但有趣的是,科學研究表明,最早的恐龍是一種像鱷魚的槽齒動物進化而來的。更有趣的是,中國人創造的“龍”也是脫胎于鱷魚,這倒給我們很多聯想。
盡管中國人有把恐龍等古生物化石當成“龍骨”治病的傳統,但上升到現代科學層面尋找恐龍骨骼乃至恐龍蛋化石的時候,河南省地質局第12地調隊的科技人員手里捏著的恐龍蛋標本,只有從北京中國科學院搞來的指甲大小的幾塊恐龍蛋蛋皮化石碎片。
這些蛋皮化石碎片,成為發現南陽恐龍蛋化石群的“引玉之磚”。
1974年7月26日,韓世敬帶領的化石小組離開南陽,挺進淅川盛灣。按照分工,韓世敬、楊波思去李官橋盆地(現已淹沒在丹江口水庫下),李含旭、時生貴赴滔河盆地。
在李官橋,韓世敬、楊波思找到古脊椎動物犀牛牙齒化石后,楊波思到北京送樣鑒定。之后,李含旭、時生貴在盛灣又發現黃河古象與鹿牙化石。8月3日,在盛灣公社(今盛灣鄉)招待所,韓世敬開會決定由二人一條調查路線改為一人一線,擴大搜索范圍。8月17日,韓世敬在湖北鄖縣發現大量恐龍骨骼化石;8月18日,3人合線在此挖了一整天。
8月19日,恐龍蛋化石姍姍而來。
當日下午3點半左右,李含旭在淅川縣滔河公社(今滔河鄉)馬家溝村菠蘿山下一條比較開闊的沖溝里,看到幾個直徑約12~13厘米的光滑圓坑,很像恐龍蛋留下的印模痕跡。仔細查找,在離圓坑5~6米的地方,發現恐龍蛋蛋皮化石碎片及完整的恐龍蛋化石。
但李含旭并沒有采下恐龍蛋,只是撿了六七塊蛋皮碎片就返回了駐地。
“看到真的是恐龍蛋蛋皮碎片,將近一個月的酷暑炎熱,烈日當頭,忍饑挨餓變成一股甘洌的清泉沁入心脾,一個‘甜’字充盈心頭,我們三人高興得徹夜難眠。”如今,提及往事,韓世敬還是音韻激揚。
“做詩呀,韓老師!”我打趣道。
“都是當時地調日記上寫的。這是日記,哪是詩呀!”韓世敬很認真地補充道。
8月20日一大早,在李含旭的引領下,韓世敬、時生貴三人一起前去馬家溝村菠蘿山下調查采集。韓世敬在這天的地質日記中寫道:恐龍蛋呈窩出現;每窩多少不一,少者4~5個,多者15枚;蛋皮厚1.5mm;最大直徑13~15cm;蛋皮多破碎,內充填棕紅色粉砂巖,沿蛋皮附近的粉砂巖呈現灰綠色;棕紅色與灰綠、灰白色鈣質粉砂巖呈韻律出現;在化石發現地點采集了一窩15枚恐龍蛋化石,暫叫“薄皮圓形蛋”……
“薄皮圓形蛋”當年就被“中國恐龍蛋一號專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趙資奎教授定名為“滔河圓形蛋”。
一九七四年八月十九日,在內鄉、淅川與西峽三縣交界處這片“疑似嶺南”的紅土地上,河南省地質局第十二地質調查隊的地質工作者發現了舉世稱奇的白堊紀時代恐龍遺產———
在此之前,全球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總共約有500枚,這些蛋產自蒙古,美國,加拿大,法國,印度,阿根廷及我國。而這次僅在南陽一地就出土了恐龍蛋化石萬枚左右,至于埋在地下的,則不計其數。經地質部門考察,南陽地區的恐龍蛋化石分布面積約300多平方公里,范圍包括內鄉,西峽和浙川及陜西省的商南,山陽等地。
南陽恐龍蛋化石的形狀有卵圓形,橢圓形,扁圓形,橄欖形等。蛋的大小不一,一般從3厘米至20厘米左右;少數是巨型蛋,狀如哈密瓜,長軸達50厘米,這在世界上還從未發現過。以前發現的最大的恐龍蛋化石直徑長30。48厘米,是在法國發現的。
蛋化石多呈窩狀堆積,保存完整,原始狀態好,每窩少則幾枚,多則幾十枚。少數蛋化石露在地表,大部分蛋化石埋在距地表以下3米-10米的砂巖層中。
南陽蛋化石的堆積時代是白堊紀晚期,大約在1億年至7000萬年前。
據中國恐龍蛋專家初步確定,南陽蛋化石可分為4科,8屬,12種,當然實際屬種絕不止此數。這些蛋顯然是不同種類的恐龍下的。這么多種類不同的恐龍都跑來這兒下蛋,真是前所未聞的事。
南陽除發現大量恐龍蛋化石外,也發現有少量恐龍骨胳化石,據專家鑒定,其中有鴨嘴龍。目前還不清楚,這兒曾經生活過哪些種類的恐龍。
中生代后期,南陽地區是幾個山間小盆地,盆地中形成較大的湖泊。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湖濱植被茂盛,許多恐龍都跑到這兒來生活。湖泊附近的濱岸地帶就成了它們產卵繁殖的場所。但好景不長,白堊紀后期,氣候漸趨干熱,使這里的恐龍居民陷入生存危機之中。
總的來說,南陽恐龍蛋化石群有數量多,分布廣,密度大,保存好,埋藏淺,種類多等諸多特點。
世界上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絕大多數是白堊紀晚期的,尤以白堊紀末期為多。南陽也是如此。這些蛋多為不育蛋,顯示出當時由于環境惡劣,恐龍在繁殖上所遭到的不幸?茖W家認為,恐龍蛋化石中一定藏有大量遠古的信息,對解開恐龍絕滅之謎當有所幫助。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