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行星大搜索
來源:網絡 2009-07-02 08:32:45

。═errestrial Planet)類地球的行星體:如水星、金星、火星和月球。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體積小、密度大、主要由硅酸鹽質巖石所構成;內部具有殼、幔、核層圈結構。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當中只有地球有活躍的水界。
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個,它的體積可以容納1300多個地球。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00多倍。把太陽系所有其他行星的質量全加起來還不及木星質量的一半。木星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之一。
宇宙中是否存在和地球相類似的行星?我們地球是宇宙獨一無二的驕子嗎?這是非常深刻的問題。迄今為止沒有人給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天文學家已經在銀河系發現若干和地球相似的表面由巖石構成的行星。它們的質量遠遠超過地球,也缺乏圍繞旋轉的類似太陽的星球,而是圍繞已經死亡的星體旋轉,F在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有了里程碑式進展?茖W家在太陽系外部發現了一個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其行星編號為155,是太陽系外最小的行星。其半徑是地球的2倍,質量是地球的7.5倍。距恒星300萬千米(0.021天文單位)。這個行星的軌道周期為1.94天。其軌道大小只有太陽系水星軌道的十分之一。這顆新發現的行星所在的星系名為Gliese 876。它圍繞一顆名Gliese 876的恒星運行。
研究組科學家認為,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這顆行星的表面是由巖石構成,但是從質量的測定排除了它是木星那樣的氣體構成的行星。數據表明,它很可能是具有鎳/鐵巖石或者硅覆蓋物的地形結構。介于地球陸地結構和天王星/海王星的熱化的巨大冰結構之間。它具有稠密的蒸汽云層。
這項成果是由位于夏威夷莫納克亞山頂的凱克天文臺觀測得到的。凱克天文臺擁有2臺全世界最大的10米光學巨型望遠鏡。每一臺有8層樓高,重350多噸。這次的成功發現也要歸功于凱克天文臺技術的改進――光譜儀CCD探測器的精確度提高,從3米/秒提高到1米/秒,為今后能夠發現銀河系內質量和地球相當的行星打下了基礎。
尋找類地行星
人類從幾千年前起,就開始了拓展疆土的努力。
《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與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豎亥步南極北盡于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中國人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大規模、有組織的地理測繪和國土資源普查工作,堪稱中國的地理大發現。
從漢代起,中國人的眼光開始瞄準海洋。到了唐、宋以后隨著中國造船技術的高度發展,中國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船經常往來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5世紀初,鄭和在不到30年間7次下西洋。對于鄭和下西洋,李約瑟博士這樣評價:時間最早,規模最大,造船技術航海技術最先進,海上力量最強,超越了當時世界海軍總軍力。然而,最后的地理大發現,卻是由歐洲人完成的。
15世紀末,由西班牙及葡萄牙發起并完成的地理大發現,將世界版圖大幅擴展。隨即,"陸權帝國"步入衰亡,"海權殖民帝國"崛起,地球從此成為一個整體。
上世紀80年代起,地球人的眼睛,開始瞄準太陽系外的行星。從1995年2月開始,"鳳凰計劃"開始利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帕克斯64米射電望遠鏡,觀測200光年以內約1000顆鄰近的類日恒星,但至今找到的1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幾乎全都是由熾熱的氣體組成,而不是由巖石和礦物組成的類地球行星。
2003年12月,英國科學家宣布,在離地球25光年遠的恒星"織女星"(Vega)周圍,可能環繞著一顆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
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最大的困難,就是行星本身不發光,反射的信號極其微弱,恒星的光芒要比它周圍的行星亮100萬100億倍,必須屏蔽掉恒星的光亮才能突出行星的特征。美國航空航天局準備多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在智利拉西拉(La Silla )天文觀測臺工作的瑞士與法國天文學小組發現了新的類地行星。這顆行星的體積與海王星相當,質量約為地球的十七倍,它與太陽系的距離約為20.5光年。
該行星在圍繞著處于天秤座的G1 581紅矮星(G1 581紅矮星的質量約是太陽的三分之一)做高速運轉。據天文學家們觀測,它圍繞該紅矮星旋轉一周只需要五天時間。
歐洲南方天文觀測臺的科學家們在向外界宣布這一新發現時表示,他們暫時還沒有為該行星找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天文學家們稱,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大部分恒星都類似于G1 581紅矮星,我們太陽系附近的恒星中有80%都屬于這一類型。天文學家們對研究這類非氣態的巨大行星很有興趣。據從事此項研究的法國天文學家哈維爾-德爾佛塞表示:“我們的這一發現說明一些不大的恒星周圍也存在著普通的行星。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紅矮星也可以成為我們探尋其它類地行星的一把鑰匙”。
天文學家們還稱,在目前已發現的170多顆行星中,只有5顆行星體積小于新發現的這顆行星。天文學家們在觀測此行星時使用了HARPS系統和智利北部天文觀測臺的天文望遠鏡。
歐洲天文學家們還解釋稱,本次發現的這顆行星在距離G1 581紅矮星六百萬公里的區域內運轉,其表面溫度約為150攝氏度。作為比較,太陽系內距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與太陽的距離為五千八百萬公里,它圍繞太陽旋轉一周需要88天。
野心勃勃的設想
噴氣推進實驗室類地行星搜索器(TPF)項目科學家查爾斯·貝克曼2004年4月28日稱,美國航空航天局預計在2014年發射一臺小型日晷儀,用遮擋恒星光亮的方法來突出行星。到2019年,美國將和歐洲空間局合作,發射自由飛行的干涉儀。這將是一對嚴格遵守相距一個足球場距離的兩臺天體望遠鏡,利用零信號干涉測量法,將兩個天體望遠鏡的信號進行綜合,信號峰值與信號波谷相疊加,把明亮的恒星從圖像上去除,而圍繞恒星旋轉的行星所反射的光可以不同的路徑通望遠鏡的光學系統,在圖象上留下痕跡。
就目前觀測,太陽系附近3顆恒星,繪架座b星(Beta Pictoris)、天苑四(Epsilon Eridani)和織女星(Vega)都有可能擁有類地行星的另一個太陽系。
自由飛行的干涉儀、即將發射的斯皮澤太空望遠鏡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及開普勒計劃中的行星探測太空望遠鏡,將可以對上千顆遙遠的恒星進行掃描,并在臨近太陽系的幾個恒星周圍發現僅比地球大幾倍的行星。不過這還不夠。
所有這些儀器,都是為類地行星搜索器(TPF)所做的準備,計劃中于2014年發射的TPF-C和2018年發射的TPF-I兩個類地行星搜索器,兩者的結合將可以把目前哈勃望遠鏡所達到的分辨率提高100倍,通過紅外和可見光波長范圍內的聯合觀測,將具有發現類地行星并探測行星大氣中化學成分的能力。如果TPF可以發現類地行星中的生命跡象,美國航空空航天局將在2020年以后申請更強勁的望遠鏡,以確認和拍攝行星的生命特征。
有沒有小綠人
在那遙遠的地方,我們能找到什么?科羅拉多大學天體生物研究室首席科學家布魯斯·雅克斯基告訴《t望東方周刊》,要尋找一個可以支持類似地球生命類地行星,液態水或其他形式的液體是基本的條件,像碳、氫、氧、氮、硫、磷、鈣、鐵等物質,在任何有地質活動的行星上都很容易找到。另一個必要條件是化學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的存在,以及不斷恢復平衡的努力提供了新陳代謝必須的能量。
有的科學家稱,地球生物以碳為基礎,而以碳的同族元素硅為基礎的生命形式同樣有存在的可能。"鳳凰計劃"資深科學家塞斯·肖斯塔克認為,從硅的外層電子結構上看,確實具備了碳所特有的4個自由電子,但是硅的原子量大,硅-氧共價鍵比較脆弱,無法像碳一樣聯合有機大分子,從而無法作為生命的基礎。他說,生命是由組織、功能以及精確的復制所構成的,其核心是信息的傳遞,也不能排除它根據電子的行為,形成其他形式化學機制的可能。
那么外星人會不會像電影里的一樣,長著綠色的皮膚、靠光合作用生存呢,塞斯說,利用皮膚的光合作用,外星人對能量的利用率只達到8%即使是天天暴曬在陽光下,也不能滿足自身能量的需要,一天所需要的能量需要3周的時間來儲備。因此,外星人不可能靠光合作用生存,還是通過食用綠色植物來獲得能量更為直接有效。
終極突圍
一個包括法國等12國科學家在內的國際研究小組,在26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利用一種名為引力微透鏡的技術,探測到一顆新的類地行星,它是人類在太陽系外迄今發現的質量最小的類地行星。 在行星或恒星移動到另一個遙遠恒星前方時,前方天體有時會像“透鏡”一樣將后方的遙遠天體放大,使其在觀測者看來更為明亮,這就是所謂的“引力透鏡”效應?茖W家近年來利用這種現象開發出新的探測未知行星的技術――引力微透鏡技術。
尋找與地球類似的行星是探索外星生命的重要課題。之前,科學家利用傳統探測行星技術,已經發現了170多顆類地行星,但由于技術的限制,當時發現的類地行星往往較大,其中最小的行星質量也大約是地球的7倍。由法國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引力微透鏡技術,發現了一顆更小的行星。這顆行星名為OGLE-2005-BLG-390Lb,距地球2.8萬光年,質量大約是地球的5.5倍。
科學家說,新發現的行星圍繞一顆褐矮星運行,兩者間的距離大約是日地距離的2.6倍。但是,由于該褐矮星的輻射能量很低,因此行星表面的溫度大約只有零下220攝氏度,絕對不適合生命存在。
科學家希望,將來可以利用引力微透鏡技術,探測到更多質量較小的類地行星。
可能有水溫度也適宜人類居住
4月24日(周二),由11名歐洲天文學家組成的觀測小組第一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這顆行星具有和地球類似的溫度。科學家形容此次發現是“搜尋宇宙中生命”的一大步。
符合人類居住標準
位于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了這顆行星。這顆行星的大小合適,可能有液態的水。從銀河的概念上來看,它距離地球相對較近,有12萬億英里遠。不過行星圍繞的恒星是一顆“紅矮星”,比太陽要小、暗以及冷很多。
目前,這顆新發現的行星還有很多未知的地方,盡管如此,這是第一次有太陽系外的行星符合天文學家對適合人類居住行星的要求:大小相對類似地球,溫度允許液態水的存在。
這一發現的結果還沒有公開發表,不過已經遞交給了《天文和天體物理學》雜志。
打開更多發現之門
天文臺的科學家觀測發現,這顆行星圍繞一顆紅矮星Gliese581運行。紅矮星是一種低能量的,較小的恒星。紅矮星發射暗弱的紅光,比太陽持續存在的時間長。
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581c”。此次發現肯定會引發對圍繞類似暗弱恒星的行星的研究。地球附近大約80%的恒星都是紅矮星。
“581c”的重量大約比地球重5倍。發現“581c”的科學家還不肯定,它是像地球一樣的巖石行星,還是表面存在液態水的“大冰球”。如果它像地球一樣由巖石組成,它的直徑大約比地球大1.5倍。如果是一個“大冰球”,直徑可能會更大。
根據理論,“581c”應該有大氣層。不過大氣層的組成部分還是一個謎。如果大氣層太厚的話,行星的表面溫度就會太高。
還可能有液態水
不過科學家相信,“581c”的平均溫度在32到104度之間。這一發現引發天文學家慶祝。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發現的所有220顆太陽系外行星要么太熱,要么太冷,要么太大,以至于不適宜居住。而新發現的“581c”看起來正合適。
美國宇航局的宇宙生物學專家克里斯·麥克凱說:“這可能非常重要。這不意味著那里有生命;但是說明,按照可能的居住適宜性判斷,它是一顆和地球類似的行星。”
另外一名天文學家假設,除了具有合適的溫度,新發現的行星也可能充滿液態水。不過那并非基于任何證據,而是基于行星形成的理論。
另外一些天文學家謹慎表示,現在說“581c”上有沒有水還太早。
一年只有13天
新行星所在的星系距離地球只有20.5光年,星系中的恒星Gliese581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100顆恒星之一。 對每一個想前往“581c”行星的人來說,他們都必須知道,坐在那顆行星上會更重;而且他們的年齡也會增加得更快,因為“581c”環繞恒星公轉一圈只要13天。
“581c”上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1.6倍,所以你會感覺自己的體重增加了0.6倍。
“581c”離它環繞的恒星的距離要比地球離太陽的距離近14倍。從“581c”上看,恒星在天空中的大小要比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大20倍。而且“581c”很可能不會自轉,這樣它的一半一直是白天,另一半一直是黑夜。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