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新說
來源:網絡 2009-07-02 17:05:34

一、質疑
恐龍滅絕是古生物歷史的一大懸案,對此有種種推測,但還沒有定論。最近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小行星的撞擊引發一場災難,使恐龍滅絕。但這理論并不完善。因為恐龍是當時最成功的生物,既有大型的,又有小型的,既有在陸上生活的、也有在水中生活的。還有會飛的。如果是小行星撞擊的災難使其滅絕,為什么還會有許多孓遺動物 (比如龜、鱷都與恐龍同生活)?有些孓遺動物體型還不小。為什么這些動物能存留下來,家族龐大的恐龍反而滅絕呢?這些問題都難以解:釋。另外,有的科學家在小行星碰撞過的地層中發現了恐龍化石,證明其又存在上百萬年。無疑,這些發現使碰撞說面臨新的挑戰。
二、另一條思路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遠古時代的空氣中基本沒有氧,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來由于生物出現,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了大量的氧氣,二氧化碳以煤、石油及各類碳酸鹽的形式沉積下來,改變了大氣環境。這種沉積是一直進行的。從侏羅紀到現在,也是如此。今天我們提到的煤,有一部分就是侏羅紀及以后年代形成的,而白堊紀形成的石灰石,也說明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沉積下來。另外,海洋中的珊瑚礁,主要由碳酸鈣構成,形成時也要吸收不少二氧化碳。
其他方面的一些研究也說明,恐龍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這是否與恐龍滅絕有關呢?
眾所周知,每種生物都需有合適的環境,才能正常生活。環境的變化常能導致一個物種的興衰。當環境利于這一物種時,它就會興旺,反之則會衰落。但在研究古生.物時我們常考慮的是溫度、水等因素,多少忽略了大氣成份的變化。那么,大氣成份的變化會不會不影響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人如果處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環境下,就會有生命危險。有些動物甚至更敏感。
如以此為線索,來解釋恐龍的滅絕,不失為一好線索。
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它很適應當時的大氣環境。也許只有在那種大氣環境中,才能很好生活。盡管此時哺乳動物開始出現,但由于大氣及其它環境不利,還處在弱小地位,發展緩慢。隨著時間推移,至白堊紀末,大氣環境發生了巨大韻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的含量增加。此時,大氣環境不利于恐龍了,這種不利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1、恐龍的身體發生不適,在新的環境下,很容易得病且象瘟疫一樣流行。2、這時釣大氣環境宜于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是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最終使恐龍滅絕。而那些孓遺動物則是既很適應舊環境、又適應了新環境的物種。
行星的撞擊也許起了一定作用,但看來并非是最關鍵的因素。
這一新論有兩個出發點,其一是中生代的大氣成份與現代不同。現代科學已能證明這一點。其二是每種生物需要合適的大氣環境才能生存。現代科學也不難驗證。
三、新的線索
在遠古時代,大氣中幾乎沒有氧氣,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由于生物的出現,在光合作用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減少、氧的含量逐漸增加。這一過程,也許可以解釋進化史中的許多現象。
首先是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這也是進化史中的一大懸案(盡管現在在中國有了新的線索)。用大氣成份變化能對作出解釋么?眾所周知,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進行光合作用,它的發生落后于植物的發生,必須發生于大氣中的氧含量達到相當的程度時。因此,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說明此時的大氣已適合動物生長。
其次是在地球的生命中,不斷地發生著舊物種的滅絕和新物種的崛起。其中僅舊物種的大滅絕就有4次,這些新舊物種的變化是否是大氣中氧含量的一種反映?就一般而言,氧含量的逐漸增高,有利于動物的捕食與反捕食的器官與功能進化,從而也可能促進了物種的新舊交替。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