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06 20:43:31 下載試卷 標簽:閱讀材料 地理 閱讀 經驗交流 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揭題、讀書。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題,自由發問。
(“我”是誰?祖國指的是什么地方?“我”為什么會離開祖國?又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呢?)
3、帶著問題讀書。
【第一,繼續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第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可以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提高讀書的效率。】
4、交流收獲,讀好課題。
【課題就是文眼,有時就是文章關鍵所在,讀好課題往往能把握好全文的感情基調。】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思考: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2、檢查自讀情況:通過剛剛的朗讀,你有什么收獲呢?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3、(1)檢查生字,理解意思,指導書寫。
(2)師結合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原因)→離開祖國→思念祖國→想回祖國 根據這一感情主線理清文章脈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關注的側重點也不一樣。通過交流,可以取長補短,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多的信息。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與他人分享自己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三、讀文質疑
1、出示要求:默讀課文,提出不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
1、 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 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 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4、《即使你遠在他鄉》歌詞寫的是什么?
2、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學生在重點句后面寫上批注。
【以讀促疑,以疑促思,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發現,從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學習內容。】
四、交流感悟。
1、第一自然段,理解“瓜分”的含義。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最后一句,注意重點詞“滿懷悲痛”、“不得不”的含義?
2、 第二自然段(重點指導)
①出示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
②指名讀,接著指導閱讀埃斯內兒的兩句話,感受師生情深,愛國情濃。(采用評讀、議讀的方法)。
③老師偏偏送上祖國的泥土,你能明白老師的用意嗎?再讀老師的話。
④面對此情此景,肖邦很感動也很激動,劃出有關語句,在朗讀時指導學生從肖邦的動作、神情“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3、 第3、4、5自然段,引導學生從三方面體會肖邦對祖國的赤忱之愛。
抓重點句:1、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
2、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3、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的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與祖國的地下。”
通過議讀、評讀的方式深入領會激發學生理解肖邦對祖國的赤忱之愛。
4、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兩小節。
5、引讀最后一節,指導學生讀好“才”所包含的譴責和惋惜之情。
【這一環節在學生自主選擇要理解的閱讀材料,運用他們原有的經驗作為濾波器來解釋和建構所讀文章的意思,不強求學生對每一句都理解透徹,而是讓其在老師的點撥指引,學生的交流感悟中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三、升華情感。
1、沙皇俄國曾授予肖邦“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他嚴辭拒絕。肖邦臨終時,姐姐、姐夫和波蘭的同胞們,都聚集在他身旁.應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為他唱了一首波蘭歌曲,這是他最后聽到的音樂.他的遺囑是要求把心臟送回祖國,最后的一句話是以微弱的聲調說出的:“媽媽,可憐的媽媽!” 他把他的一生的才華都獻給了他的祖國,他的人民,象一只泣血的天鵝,為祖國奉獻了一切。
2、這位愛國音樂家曾受到世人無數贊美之詞。但我想這些都無以表達我們此時此該我們的心情。也許我們可以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帶著感情朗讀全文,結合三種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寫一首詩,傾訴對肖邦的深深的贊頌之情。并認真朗讀。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