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絕國”之謎
來源:網絡 2009-07-07 16:49:26

兩千多年前,漢朝使臣張賽等出使西域,發現在今天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周圍有許多王國,其中有個極具代表性的小王國,叫精絕國在今天稱為尼雅的地方。令人不解的是,作為絲綢之路的要站之一,精絕國在三國、晉以后競然逐漸淪為荒無人煙的沙海,從歷史的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多少年來,學者們都在苦苦思索精絕國覆滅的因山試圖解開這個千古之謎。
本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緣尼雅河畔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并從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種珍貴文物12箱之多。當這些文物被帶回英國時,使西方學者大為震驚這就是被稱其為東方“龐培城,’的尼雅遺址。
東漢時期,名將班超為抗擊匈奴穩定西域,曾帶隨從駐扎西域數十年。他利用杰出的政冶、軍事、外交才能聯合當時的西域36國抗擊匈奴的侵略,威鎮西域數十年,留下了“投筆從戎I,的千古佳話。有人提出,斯坦因所發現的尼雅遺址,就是中國史籍中記載的西域36國之一的精絕國。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位于昆侖山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接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屬下有將軍、都尉、釋長等。精絕國雖是小國,但它位于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書所描述精絕國所處的環境是 “澤地濕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從文寥寥數語中顯然可以看出,當時的精絕國是一片綠洲。公元3世紀以后,精絕國突然消失了,斯坦因的發現又使精絕國驚現于世。
然而,精絕國是如何從歷史上消失的?它為何被埋沒于滾滾黃沙之中?為什么璀璨的綠洲變成了死亡的廢墟?為此,歷史學家們既困惑不解又爭論不休。許多人認為,尼雅之所以被廢棄埋沒于沙海之中,是因為尼雅人大肆砍伐樹木,破壞生態環境,至使水源枯竭,風沙肆虐,綠洲消失,最終被淹沒于茫茫沙海之下。也有許多人對此持疑問和否定的觀點。
作為沙漠中的綠洲王國.支流縱橫的尼雅河水順地勢流瀉至該地,使得尼雅綠洲得到很好的灌溉。當時的精絕王國統治者及普通人民,都深知河水、樹木與自己的生存命運息息相關。根據出土的考古文字材料可知,當年精絕國對水的管理、使用和樹木的保護都有一套有效的辦法。水有專人管理,有一定的制度。管理不善,導致損失,要受懲罰。一些耕地無水、干早的情況,要及時調查、處理。對于擋風防沙的樹木,精絕國規定,如果有人將樹連根砍斷,罰馬一匹,如果砍斷樹枝,則應罰母牛一頭。處罰是相當嚴厲的。可以說精絕國對水和樹木的重視和管理,不僅保證了農業灌溉和人民日常生活用水,也有效地維護了作為沙漠侵襲中的綠洲的生態環境。這方面或許能給今天仍在肆意踐踏環境的人們以警示!
然面,就是這樣一個生態環境維護得相當好的綠洲王國,怎么最終會淪為沙漠中的廢墟呢?是尼雅河突然斷水,導致精絕國的覆滅,還是由于社會動亂的打擊,導致社會穩定被破壞人們有組織的與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極大削弱,王國賴以存在的生態環境隨即遭到嚴重影響呢?從尼雅廢墟的一些遺址內,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簡犢文書還未及開封,堆放整齊,橙蓋完好,似乎主人離開得十分匆忙。他們把文書檔案放好、蓋好,是希望稍后還可以回來進行處理。他們的棄家遠走,主觀上不過是一個權宜之計,他們認為自己還是會回來的。如果是因為水流改變,氣候改變,導致綠洲放棄,應該是一個緩慢的有組織撤離的過程,不會連公文簡腆都來不及處理。多方面的材料顯示.精絕國是在戰爭、動亂等破壞性社會力量的直接作用下,受到致命打擊,居民他徙,精絕國逐漸為沙漠掩埋。 為了揭開這千古之謎,1995年10月,中日兩國考古學家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開始了對尼雅遺址的大規模科學考察此次挖掘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收獲最為豐碩的一次,被評為 “'95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出土文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震驚了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界。這次考古價值最高的發現是大量保存完好特色鮮明的織錦和寫有優盧文的木簡函麟。其中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綿錦質地厚實,紋樣瑰麗流暢,色彩艷麗,世所罕見。大最的怯盧文檔案也讓考古學家們喜之若狂。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