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勞動的象征古印度敬牛之謎
來源:網絡 2009-07-08 20:48:58

在瀕危動物家族中,牛也是一個類群,當然不是指我們常見的家牛,而是家牛的祖先———野牛。世界上有好多種野牛,美國的“比爾野牛”、歐洲的高加索野牛和波蘭野牛、愛在泥水中跋涉的非洲野牛,以及種類豐富的亞洲野牛??可是,所有的牛都不如印度的牛“牛”。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國”,共有牛兩億多頭,約占世界上牛的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有印度人口的二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說,在印度每兩個人中就有一頭牛。而且,印度的牛還有“圣牛”之稱,印度教徒是不會吃牛肉的。
為什么牛在印度文明中有著這么神圣的地位呢?這與印度的宗教習俗有很大關系。
不光是牛,在眾多的動物之中,與印度教有關的最多。印度教主張萬物有靈的“泛神論”,把許許多多大山大河,動物植物都敬奉為神,或當做精神的寄托,形成人與自然緊密聯系的“梵文化”,處處體現人對自然的崇敬、感恩之情。印度人尊崇好多種動物,例如猿猴類就有稱為「哈努曼」的猴神,被許多印度的村鎮到處都供奉著。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主人翁羅摩王子在和惡魔羅婆那作戰時,千鈞一發之際得到猴軍相助,因而取得最后勝利。從此以后,猴子就被納入諸神當中,受到人們敬奉。此外,印度人寵養有許多的小松鼠和多得數不清的烏鴉,大象在印度則是象征幸福的神祗之一,印度錢幣就上印有三種動物:虎、犀和大象,而國徽上則有四種動物:雄獅、大象、駿馬和公牛。不過,在所有動物中最“神圣”的就屬牛了。而牛之所以被視為“圣牛”,成為宗教上崇拜的對象,有數種說法,有人說,是因為“牛是濕婆神的騎乘,也是他的麾下,同時那頭牛還是人稱為‘南蒂’的生殖之神。” 有的提出,“牛是以創造之神毗濕奴為本、與毗濕奴一起創造出來的神圣生物。”還有人說,“印度教眾神中以濕婆與毗濕奴最具人氣。毗濕奴不同于性格激烈的濕婆,脾氣溫和;而且在世間遭遇災難時會化身成世間生物拯救生靈,據說化身有十種。他的第八個化身———黑天神,具備神力擅吹笛,擁有迷惑女性的魅力;少年時是個牧童,看牧的就是牛。”種種說法都可以看出印度宗教上的影響。其實,就算不看宗教上的因素,牛對印度人的生活來說本就有難分難離的重要性。這種關系和價值觀從古至今不曾有太大的變化。牛給印度人提供了奶食,并擔負耕地、運輸等工作。印度教徒把牛看作“神牛”、“圣牛”,牛受到特別的尊敬,可能有這個原因。
首先,牛不論在農耕或運輸上,對人類幫助甚大,是極為重要的勞動力提供者,當然,這在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再者,母牛提供牛乳,不僅可以直接飲用,還可以制成優酪乳或奶油。奶油在料理上又是不可欠缺的油品之一,并且在祭典上是“圣火”的重要燃油。再次,連牛排泄出來的糞便都有利用價值———只要收集起來捏成餅狀予以干燥,即可當作燃料使用。不僅農村以牛糞做燃料,對于住在都市里用不起瓦斯和電氣的階層而言,它也是生活中不可欠缺的必需品。
果真,牛在印度是名副其實的宗教上和生活上的“圣牛”。在印度供奉濕婆神的廟門口有牛的塑像,游人進廟,首先要脫下皮鞋,因皮鞋大多用牛皮制成。在城市街道上,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車輛要給它們讓路;甚至許多大型卡車司機在駕駛室里供著牛像,以求神牛保佑出入平安。在市場上,牛可以隨便吃市場上的食品,主人不但不加以驅逐,相反還要跪在牛的面前,雙手捧著最好的食品供奉它的來臨。當牛衰老后,就被送到“圣牛養老院”去供養。印度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敬牛的節日活動,把花環和銅鈴系在牛頸上,牛角涂上色彩,并在牛頸上掛上糕餅和椰果,僧侶擊鼓誦經在街上護送牛游行。當牛把頸上的食物、果品搖掉時,旁邊的人紛紛搶拾,認為這是神的恩賜。其實,牛皮是印度出口的重要財源,如果訂定法令禁止殺牛的話,那不等于是掐住自己脖子?據說因為這樣的事情,激進的教徒曾和其它勢力結合進行抵制,后來他們嫌中央政府態度太過溫吞,于是在1967年發起“反對屠殺圣牛運動”,包圍國會抗議示威,并且和警察起了激烈沖突,結果造成數百人死傷。
既然是圣物,就不可侵犯,但也很容易在戰場上被敵人用來致勝。有一段關于戰場的文字這樣寫道:“假如對方是士兵,印度人可以直接射擊;假如對方是裝甲部隊,印軍好歹還可以拿個什么火箭筒或者炸藥包上去跟他們拼了;可是,現在對方是一群牛??怎么辦?拿刀上去捅?那還不如把自己一刀捅死算了??”
雖然印度人把牛當做神,但這個“神”也還是要為人干活。在印度廣大的鄉村,牛是人們重要的生活、生產工具,耕地、馱重物,充當交通工具什么的,中國牛該干的活,印度牛也都得干。所不同的是,印度人除了把牛當工具用外,也把它當心愛的寵物來打扮。主要是在牛頭上有各種裝飾,如在牛角上掛上系著紅絲帶的小鈴鐺,牛走動起來,便會發出陣陣清脆悅耳的聲響;更多的是在牛角上涂抹紅藍、黃紅、藍黃等對比鮮明的色彩,遠遠地望去,就像戴了頂繽紛燦爛的帽子,讓人感到十分溫馨。印度的牛只似乎很了解自己的“圣牛”地位,相較于其他動物,在態度上顯得頗為“高傲”。常常不是大搖大擺坐在車水馬龍的路上,就是悠哉游哉地走進只有一公尺寬的小巷,害得人們必須退回原地等它通過后才能進入。走在路上的牛就像飛在天上的鳥那么自然,有的成群結隊地在路邊閑逛,有的旁若無人地在擁塞的交通道口自在地穿行,紅綠燈、警察不能管束它們,好似一個“特權階層”,真是“牛氣十足”,有的安然地趴在道路中間狹長的隔離帶上東張西望或閉目養神。總之,走在路上,你隨時可以看到自由自在的牛的身影,它們就像是印度人中的一員,這真是印度的一大奇觀呢!不知道幾千年前的古印度是否也是這樣的景象?
除了家養的牛外, 大部分閑逛的牛都是居無定所的 “流浪牛”。由于長期流浪,營養不良,它們的皮毛沒有光澤,都是瘦肉型的,毛發上附著灰蒙蒙的塵土,顯得歷盡滄桑,孤獨無援。據當地人說,這些流浪牛分為三類,一類是背上長有駝峰的,這是真正的神牛,是教徒們為了還愿,花錢買來然后放生的;一類是家牛,白天主人把它趕出家門,讓它出去自食其力,到點它便會自動回家,讓主人擠奶;還有一類是老了,不中用了,主人便放它回歸大自然,讓它自生自滅。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