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還是戰爭-瑪雅人的球賽之謎
來源:網絡 2009-07-08 21:11:14

現代人的生活中,球賽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多少人為之癡迷甚而瘋狂。一球決勝負在現代球類運動中是極有可能出現的狀況,這一粒進球真可謂是性命攸關,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據說大眾參與性極高的籃球運動發源于美洲印第安人的一種球戲,更準確地說,是瑪雅人的一種球戲:一面高墻上有個環形小石洞,哪一方的游戲者把球擊進圓洞,就算勝利。然而,真正的瑪雅球戲遠比我們所能想象的殘酷得多,一個進球真的會關乎生死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只要親臨球場看一看就知道了。
就拿瑪雅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球場之一———奇琴·伊扎球場來說吧。它坐落在一個大廣場的東端,本身是個條型的封閉廣場。它是中美洲各遺址中最大的一個球場,比現在一般的田徑場略窄長些,長度為約一百五十米,兩頭各有一座廟字。兩條高高的平臺緊鄰中間的比賽場地,并靠場地形成兩面高墻。墻上有環形球洞。一側平臺上建有一座神廟,平臺的底層有一個向廣場延伸的暗室;另一側平臺墻面上繪有球賽的場面和失敗者被推上神廟做人祭的場景。如果不是繪畫和其他材料的印證,當我們仰望平臺高處的神廟時,也許不會聯想到瑪雅社會中習以為常的人祭場面,聯想到角斗場。
在正式的比賽中,球員要頭戴羽冠,后面拖著一段美麗的扇形羽毛,胸部要佩戴刻有橫紋的木制護胸,短褲中間吊在兩腿間的垂飾也是球場的一大景觀,它用刺繡、玉片和貝殼等作裝飾,美麗而厚重,跑動起來的時候或者實心的橡皮球打在上面的時候聲響奇特,反彈有力。橡皮球直徑約五寸,用橡膠熬煮后滾壓成實心,彈性好,卻重量不輕,一般都有四斤左右。打球的動作也很奇怪,既不能用手打,也不能用腳踢,更不能用頭撞,只能以手肘拐,用腰挺擊,用膝蓋抬起打球。另外,球洞只比橡膠球大略為一點,并豎立地放在兩邊的墻上,要用這些高難度的動作在激烈或者說殘忍的對抗中把球穿過球洞,實在是相當困難,絕大多數球賽都是以0:0告終。如果有一次得分的紀錄,瑪雅人就會看做是神的格外恩典,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獻出生命的球員也會被看做是敬神的英雄———他的頭顱被陳列在球場邊的臺子上祭祀神靈,也接受后世的敬仰。
瑪雅的球場和球賽比較常見,通常在一個大的神廟、金字塔或廣場邊,就有一個球場。舉行球賽是為了敬神,普通百姓可以到場助興。據說,提卡爾這個瑪雅最大的城市竟然擁有八十五個廣場,大多數廣場都有球場,它們散落在城市四周,離城市較遠的瑪雅農民也可以就近觀看。只有那些坐落在城市中心的大廣場和幾個大金字塔前的廣場舉行國家慶典時,它們的球場才會對普通的瑪雅百姓關上大門,而只對那些高官顯貴和外來的貴賓開放。城郊球場的球戲一般規則較松,重大節日或慶典的球賽不僅限制觀眾,規則也很嚴格,失敗的一隊要獻出隊長的性命,以他的頭顱來祭祀神靈。這種風俗是自奧爾梅克文明時代就流傳下來的,但在瑪雅有新的發展:重要祭典的球賽仍要獻上頭顱,而一般的球賽就不會那么嚴格,失敗球隊的隊長可以保住小命,前提是支持他的觀眾貢獻禮物。
為了獲得俘虜做祭祀,各個瑪雅部落之間有時會商議好在某一天進行一場“戰爭”,以便雙方都可以完成祈雨儀式。到了約定好的那天,雙方各派出武士,在預先商定的地點開戰。被對方俘獲者就作為戰俘在對方部落祈求雨神降雨或其他儀式上做人祭,剖胸取心,有時某些骨頭還被雕上花紋作為戰利品賞賜給抓獲戰俘的人。這樣有預謀的互斗跟古羅馬角斗士被迫互相廝殺甚至真正的戰爭毫無二致。
人類有史以來,就沒有停止過戰爭。在人口眾多的今天,由于科技的發展,戰爭對人的體能的要求減至最小,但是,也就在同時,人類體能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和自我超越從來也未像今天這么成功,這么世界化。由此,我們再去回想瑪雅球賽的那種嚴酷性,或許更為有趣。在瑪雅文化遺址多處發現有一些重約二十噸的石刻頭像,其中有一個戴著一個頭盔。有人說這是首領或武士裝束的一部分,但也有人說這是球賽隊員為預防四五斤重的橡膠球砸破腦袋而戴的保護用具,猶如橄欖球運動員的全身披掛。
無論是早期還是中、后期,有一點是相同的:所有球場都建在神廟旁邊或干脆與神廟融為一體,可見殺人的目的始終是存在的。在沒有領土、食物、配偶等等利害沖突的時候,人為地制造戰爭的象征物。規定一種毫無道理的游戲規則,制造輸贏,制造沖突,這大概真是只有人類才想得出的殘酷的文化產物。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